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整理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的演变特点:(1)以关注民族危机为“基本焦虑”(2)从传统向现代:过渡型政治思想(3)“不究虚理”的现实关怀与实践性格(4)内容的复杂性与快速多变性。2、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的演变过程:(1)从重大思想事件看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演进(2)层层推进的演变过程3、改良思想的发生背景①1883年的中法战争和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改良主义的直接诱因②西学西风的传入为更加激进的革新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③资本主义发展,工商业者力量强大,要求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和平的改良。4、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观点:1.鼓吹天赋人权思想,反对君主专制。认为上天既然赋予了人以生命,自然也就赋予人以维护生命的权利,这种基本的人权是从平等的,不能任意剥夺。2.主张体用兼用,采用西方君主立宪制度。早期改良派明确反对洋务派中体西用主张,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政治制度。3.主张商战固本,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早期改良派意识到西方人谋富强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工商业,所以主张商战,收回关税自主权,保护中国的工商业发展,为商战创造条件。5、新旧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民主:旧:主要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新:增加了对外反帝和实现国内民族平等。民权:旧:是以建立资产阶级政体为目标。只有“自由、平等、博爱”等空洞口号;新: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民生:旧:只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新: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提出扶助农工、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定劳工法的政策。6、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1.孙中山通过三民主义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推翻了几千年的专制帝制,在中国进行了一次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尝试,播下了民主的种子,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2.三民主义具有争取民族独立,建设现代民族、民主国家的意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3.孙中山在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时,没有照搬照抄,而是清醒地看到其弊端并努力加以扬弃,主观上力图超越西方;4.孙中山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的虚假性有一定认识,并注意从经济方面实行平等和民主。7、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历史局限1.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但却没有找到实行的具体办法、动力和阶级基础,在社会革命方面具有深厚的空想社会主义色彩;2.在肯定民权的同时,对人民的政治能力又表现出不信任;3.孙中山的直接民权理论也存在一些矛盾混乱和缺乏操作之处。4.民族主义、党治主义与自由主义、民权主义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紧张与冲突。8、戴季陶主义:1925年6、7月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职的戴季陶发表《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以阐述三民主义为名,提出一套比较系统的反对容共政策的理论。戴季陶主义的出现,是革命高潮到来之际资产阶级力图分裂统一战线的征兆。它不仅促使国民党新右派形成,为其反共夺权作了理论与舆论上的准备,而且助长了国民党老右派的反革命活动,并从思想上把国民党的新老右派联合起来,对革命统一战线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戴季陶的反动观点受到共产党人的猛烈抨击。生平及思想演变过程(1)学生经历1905年,14岁的戴季陶赴日本留学,在日本大学(前身是日本法律学校)读法科,1909年回国,任江苏地方自治研究所教习。后因在上海《中外日报》、《天铎报》撰文抨击清王朝而受通缉,逃往南洋槟榔屿,主办《光华报》,并加入同盟会。1911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创办《民权报》。1912年回国,他在上海创办《民权报》,后任孙中山秘书,并受命进行二次革命的军事联络活动。二次革命失败后逃往日本。1916年,戴季陶随孙中山回国。次年由上海去广东任大元帅府秘书长。五四运动时期在上海主编《星期评论》。1917年任护法军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长兼大元帅府秘书长。1920年夏,他曾参加筹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中途退出。其后同张静江、蒋介石等共同经营交易所的投机生意。(2)思想转变其一生中政治思想经历过三次重要的转变。戴季陶早年信奉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前后又极力鼓吹民主共和。“五四”时期提倡社会民主主义,宣扬阶级调和。大革命时期,出于对工农运动的恐惧,他在政治上彻底走向反动,抛出了臭名昭著的戴季陶主义。9、戴季陶主义产生的原因(1)从个人因素来说,戴季陶早年受传统的旧式伦理道德的教育和熏染有关。戴季陶与家人感情深厚,少年去国离乡,养成一种极端重视家庭伦理和秩序的心理,特别在他的成长、求学过程中,其母亲及兄长对其帮助很大,因此他一直以孝敬母亲、尊敬兄长而出名,这种特殊的成长道路和家庭出身,使他特别容易对传统文化、对旧秩序中的某些东西产生亲和力,虽然在短时期内倾向革命,但在思想深处惧怕激烈的变革,害怕工农阶级起来直接行动。(2)从社会背景来说,此时全国工农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掀起的反帝爱国运动使国民党右翼势力感到恐慌,认为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是破坏性的,反对国共合作。(3)从理论依据来说,戴季陶的思想观点都是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著作和言论中引出并加以发挥的,都能在孙中山的思想中找到出处和依据,使其思想能够成为国民党内的正统理论。10、戴季陶主义的主要内容:(1)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核心是“民生本体论”(2)认为三民主义是以仁爱为核心的道统论(3)主张通过国民革命实现三民主义认为民族和国家的需要是进行各阶级联合的革命,提倡阶级调和,反对劳动工人的阶级斗争。(4)反对国共合作,反对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一个所谓纯粹的或单纯的国民党,要求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都退出去,分裂国共合作,反对共产党。提出要确立所谓纯正的三民主义为国民党的最高原则,大力宣扬三民主义,并未反对马克思主义,但对利用马主义挑起阶级斗争的共产党人持敌视态度。11、中国共产党对戴季除主义的批判:(1)批判戴季陶将孙中山的理论歪曲为“孔孙道统说”(2)坚持唯物史观和阶级半争学说,他们指出,中国共产党主张阶级斗争并不否认民族斗争,而且认为当前民族斗争非常需要,试看历年来的反帝斗争,哪一次不是工人阶级站在斗争最前列,成为冲锋陷阵的战士?真正为国家民族利益而奋斗牺牲的是广大工农群众,而地主资产阶级却竭力破坏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在民族斗争中实有阶级斗争之必要。(3)阐述中国共党的纲领和路线(4)反驳戴季陶对国共合作的攻击12、五四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提倡文学革命,主张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革命;批判旧礼教、旧道德,批判以儒家学说为符号象征的传统文化;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和思想迷信盲从,提倡科学、民主。13、新文化运动在现代政治思想变迁中的地位从积极方面说,新文化运动扫荡了旧的论理道德和纲常名教,更为彻底地批判了专制制度,传播了科学与民主思想,使近代价值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时也打破了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为思想的解放,为后来各种西方思想的传入,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消极方面,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过于简单化和情绪化,对于西方文化、西方思想的理解也过于浮浅和片面。14、无政府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一)中国无政府主义的理论渊源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潮,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它的早期代表人物有英国的葛德文、德国的施蒂纳、法国的蒲鲁东、俄国的克鲁泡特金等,基本主张是反对一切权力和权威,否认一切国家政府和社会组织形式,主张绝对个人自由,要求建立无命令、无权利、无服从与无制裁的“无政府”社会。(二)无政府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1.阶级条件:存在大量小生产者、小资产阶级2.历史条件: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理想国的向往为无政府主义思想提供了深厚的精神资源,也奠定了文化认同的基础。3.社会条件:中国实行了几千年专制制度,加上辛亥革命后又是军阀混战,百姓深受专制连胜之害,对外又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侮,容易把一切国家都当成恐怖、残暴的力量,对国家极为反感。4.传播主体:中国社会知识分子主体力量的更新换代,造就了一批热衷无政府主义的传播者。5.无政府主义自身的魅力:长期生活在思想禁锢、极端专制主义统治环境里,而又迫切渴望解放、打破禁锢的初步觉醒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遇上了富有鼓动性、欺骗性的,既新且奇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很容易就把它视为至宝,极力推崇。无政府主义以其反对各种权威的“新”、“奇”思想,在青年人中确实具有引起巨大共鸣和向往的魅力。15、无政府主义的主要流派1.天义派代表:刘师培、何震观点:提倡人类均力;提出农工革命;突出妇女解放问题2.新世纪派代表:张静江、李石曾观点:提倡大同革命;倡导教育感化;主张尊今薄古3.刘师复派观点:提倡绝对自由,反对一切政权和权威。消灭私有制,实行共产主义制度,人人劳动,经济上也是自由结合,各取所需,没有家庭婚姻,人人自由结合,子女公养。主张通过传播思想及暗杀等激烈方法实现无政府主义。16、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破产破产原因:无政府主义理论的空想性;无政府主义理论在现实中缺乏可操作的实践条件;无政府主义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17、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一)中国基尔特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基尔特为英文guild的音译,愿意是行会的意思,故又译为行会社会主义。总的思想是希望通过发挥同业工会的参政作用,使工人阶级获得自治权。它是20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工人运动中流行的一种改良主义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潘蒂、霍布逊、柯尔、罗素。(二)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十月革命的胜利与一战,直接刺引发了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①与当时的中国当时的国内背景有关,鸦片战争打开国门,西方政治思想开始涌入,尤其是辛亥革命后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各种思想文化运动愈发活跃。②与当时国际环境有较大关系,20世纪后国际上政治思想出现了一个自由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向。③罗素从1920到1921年在中国长达一年多的访问对其在中国的兴起起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④其思想内涵中存在着一些与中国传统哲学相暗合的部分。)18、中国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一)认为基尔特社会主义是改造中国的最理想方案(二)为了实行基尔特社会主义、首先必须发展资本主义(三)主张在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中,贯彻基尔特社主义精神(四)反对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破产:①理论本身存在的缺陷,本质上是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调和,气理论本身带有一些空想色彩,可以说是一种乌托邦式理论。②在中国传播存在缺陷,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对理论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③当时中国国内的形势迫切要求改革,具有改良性质的基尔特社会主义学说不能满足现实需要。20、国家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国家主义原本是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形成时期的一种思潮,其特点是鼓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强调国家利益和国族利益。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国家主义的代表人物:曾琦、左舜生、李璜、余家菊等。21、中国国家主义派的基本观点中国国家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全民国家”;二是国家主义的政治纲领:“全民革命”与“全民政治”;三是国家主义的行动纲领:“内除国贼,外抗强权”。22、国家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根本区别1.国家起源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社会内部的阶级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产物;而国家主义则认为,国家是基本人类的生物基础,是在生存冲动的作用下产生的。2.国家的性质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对另一具阶级专政的暴力机器;国家主义认为,国家代表全民利益,其统治基础在于全民利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3.在国家发展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人类历史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必将消亡;而国家主义认为,国家的出现是基于人类本性之上的,只要人类存在,国家就会存在。23、战国策派抗日战争期间有影响的知识分子派别,在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民族危机空前严峻的大背景下,林同济、雷海宗等人于1940年创办《战国策》杂志,聚集了国内一批很有影响的知识分子为杂志撰稿,这些人被称为战国策派,该派主要用文化形态史观来解释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格局,批评中国柔性文化传统和国民劣根性,大力倡导尚力精神和英雄崇拜,主张战时在政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