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a.掌握文章中1,3,4,则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识记重点字词的意思b.背诵本课的重要语段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讨语段内涵的过程中,解读孔子的义利观。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a.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b.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掌握以下重点的实虚词:而、饭、水、曲、处、恶、去、造次、颠沛等的意义和用法;2.有关孔子“义利观”的理解及拓展深入。一、激趣导入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人们把为了道义而不能推辞某种责任称为“义不容辞”,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把为了公众利益而从事的崇尚和大无畏的行动称为“义举”,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维护正义的人称为“义士”,把正义的战争称为“义战”,把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称为“义师”……在孔子那里,“义”是一个具体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那么,他是怎么说的呢?我们共同走进课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去看一看。二、教学目标大家自读大屏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三、预习检测学习新课之前,先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看大屏,正字音。字音掌握的非常准确,现在自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第一遍读)四、整体感知1、再找一位同学读一读,我们边听边思考本文都涉及了哪些与“义”有关的问题?试加以概述。(第二遍读)义与富贵---134则;义与君子(人格)---25679则;义与勇敢---810则;2、在《论语》中,“富贵”常被简称为“利”“仁义”和“富贵”的关系问题也是他的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而也是孔子多次论述的问题,先看看孔子这方面的论述。同学们齐读1、3、4则,初步体会义和利的关系,读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翻译这三则,标注重点词语。【原文】1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注释】(1)富:指升官发财(2)而:如果(3)虽:即使(4)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5)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译文】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2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评析】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思考第一则:孔子认为财富“可求”与“不可求”的关键是什么?明确:关键在于行为是否合乎道义。人们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是把追随道义放在求福取财之上的。【原文】3子曰:“饭疏食饮水(1),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注释】(1)饭疏食饮水,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水:动作涉及的对象(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思考第三则:在如此贫寒生活中,孔子乐的是什么?明确:在富贵、财利面前执著于道义,这是孔子张扬的一个主要观念。按照孔子的观点,贫寒并不是一个问题,贫寒而不能践履道义才是真正的问题;富贵也不是一个问题,以不正当的手段牟取富贵才是真正的问题。可乐的并不是贫寒、简单的生活,而是在贫寒、简单的生活中坚持践履道义。【原文】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以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就不要去享受它;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利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我们仔细推敲。思考第四则:在贫贱富贵和道义之间,该怎么选择?明确:富是财产多,贵是地位高,这些都是人们想要的东西;可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贵,人格高尚的人是不会接受的。贫是财物缺少,贱是地位低下,这些都是人们厌恶的东西;可是如果不能用正当的方法摆脱贫贱,人格高尚的人宁可不去摆脱它。孔子的意思是,君子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仁德践履仁德。3这三则的《论语》的学习告诉我们什么?1、孔子在《论语》中告诉我们:在富贵、财利面前执著于道义,这是孔子张扬的一个主要观念。2、孔子不是说富贵对自己没有意义,而是说违背了道义的富贵对自己来说毫无价值。3、在贫贱富贵和道义之间,孔子首先选择的是道义。按照孔子的观点,贫寒并不是一个问题,贫寒而不能践履道义才是真正的问题;富贵也不是一个问题,以不正当的手段牟取富贵才是真正的问题。“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结:这三则主要是谈义与富贵的问题,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发财做官,但前提必须符合道义;他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他乐于在贫困中享受道义;他指出,人们都不会甘愿过贫困流离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四、检查课堂掌握情况翻译下列句子,重点字词要翻译准确1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不会在一顿饭的工夫内背离仁,急迫仓促中一定这样,(按照仁的要求)做,受磨难挫折时一定这亲(按照仁的要求)做。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粗粝的饭食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其中也有乐趣啊。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和贵,对我来说好像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五、能力导练孔子的“义利观”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后世许多人遵从的伦理道德标准。列举几个自己熟知的例子。▲为富不仁的事例如: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瘦肉精、染色馒头等等。▲为贵不仁的事例如:1、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市长许宗衡受贿案。2、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原副主席令计划受贿案。六、拓展提升课后习题二、孔子强调将“义”置于“富贵”之上,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直到今天我们仍可感受到这种影响的存在,试就此谈谈你的感受。(提示:此题为开放式讨论,同学们可结合各自了解的社会现象来陈述)参考答题思路之一:孔子强调对富贵财利的追求必须合乎道义。在今天,这依然是一种极富现实意义的思想。这里有一个很近的例子。2002年年底到2003年上半年,我国广州、北京等地相继爆发了突如其来的“非典型性肺炎”。先后几十个省份报告有疫情,数以千计的人染病入院,有的甚至被疫病夺去了生命。全国人民上下一心,掀起了抗击“非典”的可歌可泣的斗争。然而就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也有极少一部分人乘机大发不义之财。这种社会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这一部分人没有正确的义利观,为牟取财利而罔顾道义,不择手段。假如他们像孔子说的那样“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像卫国大夫公叔文子那样“义然后取”……,就不会这样草菅人命了。4★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颁奖词】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陈光标:1998年(30岁)开始慈善事业,截止到2012年7月17日,他的捐款总额已超过了20亿,帮助特困户逾70万。★邵逸夫: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截至2012年赠款金额近47.5亿港元,建设各类教育项目6013个。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元。六、课堂总结这堂课主要是谈仁义与富贵的问题,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发财做官,但前提必须符合道义;他提倡“安贫乐道”,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荣华富贵;他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他乐于在贫困中享受道义;他指出,人们都不会甘愿过贫困流离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七、课后作业1.背诵第一、三、四则。2.思考“义与勇”“义与君子”之间的关系。第二课时从一个小山村的放牛娃,到大清国最富有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是一个传奇。胡雪岩出身贫寒,却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迅速发迹,成为当时中国最有钱的巨商富贾;胡雪岩替清朝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帮助左宗棠筹备军饷,收复新疆,慈禧太后赐他黄袍马褂,被人们称为红顶商人;胡雪岩奉母命建起一座胡庆馀堂,真不二价,童叟无欺,瘟疫流行时还向百姓舍药舍粥,被人们称为胡大善人。“红顶商人”胡雪岩在胡庆余堂店内设立两块巨大的金匾,上写“真不二价”和“戒欺”。由于他们坚持“以诚待人,以信服人”非义不取,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赢得了顾客的信任,每到一地就会出现归市如流的局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学习第二部分“义与君子”。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很多,他的学生也经常问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孔子做了很多回答,但是始终包含一个“义”字。5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此此,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叔向贺贫的故事春秋时晋国大夫叔向,有一次去见晋国的卿大夫韩宣子,宣子正为贫困而忧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宣子说:“我空有晋卿的虚名却无其实,没有什么可以和卿大夫们交往的,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叔向回答说:“从前晋国上卿栾武子没有百人的田产,他掌管祭祀,家里却连祭祀的器具都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美德、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诸侯亲近他,戎狄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灾难。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囤积财物、贪财牟利,该当遭到祸难,但仰仗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