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经济》课程期末考试思考题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前苏联(现俄罗斯)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何区别?a)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渐进式”的,前苏联的改革是“休克疗法”;i.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大特征是,以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同时运行的“双轨制”方式来进行的,即在维持原有计划体制内的经济成分运行机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允许体制外经济成分以市场机制来发展,或者是放松对体制外经济发展的管制的体制改革方式来进行的。ii.俄罗斯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大特征是,以新自由主义作为其改革的理论指导,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休克式”地一次性放开价格,开放国内市场,急剧减少国家投资,坚持国家退出经济活动领域,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b)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改革性质完全不同于俄罗斯。i.中国强调要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但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思想,始终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在改革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ii.俄罗斯在转型的起点就有了明确的制度选择:一是要在国家政体上由共产党一党执政转向多党议会制;二是要在经济体制上由集权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c)如果说俄罗斯转型的教训是在一个时期过分迷信市场经济,那么中国转型的教训可能是忽视了尽快建立一套有效的社会政策,并由此构建经济健康转型的社会安全网。2.分析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趋势及对策。3.如何理解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这句话“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a)与过去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相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两大特征:i.首先,是物质文化的需要。在物质需要上不再是追求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追求舒适、健康、安全;在文化上不再是追求基本的教育、文化娱乐,而是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与文化娱乐。ii.其次,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开始产生明显的要求,而且不断地增长。为了实现美好生活,人民开始要求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更加完善、公平更有保障、正义更能伸张、安全更高程度、环境更加优美。从过去到现在,人民对生活的需要逐步变得更加全面,标准也更为完善。b)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指,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平衡等属于不平衡的发展。此外,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质量和效益、创新能力、实体经济、生态环境、民生、脱贫、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社会文明、依法治国、国家治理、国家安全、党的建设等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就是发展不充分的具体表现。c)由于存在着诸多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人民在物质文化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都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为此,二者之间构成了矛盾。d)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指明了我国下一步国家治理和建设的方向,即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其是不平衡不充分中的突出问题。可以预言,当实现了平衡和充分发展,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就能够得到满足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解决了。那时,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到了一个更高的台阶了。4.如何缩小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造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来自于经济发展的循环累积因素、资本投入因素、市场化进程以及经济体制与宏观政策等四个方面。可从以下方面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a)依靠区域发展战略,即以非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实现区域平衡发展。中央政府出台导向合理的适度向中西部倾斜的开放政策,合理适度的浮动汇率机制,加强税收杠杆作用的财政政策和刺激投资行为的货币政策等等,使得企业团体大胆创新与追求技术进步,个人开拓务实,与环境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短期有成效,长期可能阻碍整体经济发展)b)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人口等要素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在集聚中走向平衡。(既有利于地区平衡又有利于整体经济发展)c)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增强科学管理人力资源库的能力。中西部地区应提倡人性化管理,提倡使用精神鼓励和物资鼓励相结合的激励手段来极大地调动人们的工作热情、学习热情和生活热情,从而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精尖的科学家,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拥有最先进的实用技术的工程师和其他各种管理人才。d)加强全国信息化的普及建设,促进意识文化领域的开放式突破、拓展。有利于缩小区域乃至全球的知识差距。政府、企业团体和个人的网络平台建设要超前于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的步伐,为均衡发展服务,力争各种信息滚动穿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而产出效益。e)深化全国各区域的市场化改革,增强市场经济的活力。特别鼓励提倡充分发挥企业团体在开放式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倡平等对待企业法人的区域政策,消除外企和民企在市场经济运作中的区域和行业瓶颈制约,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鼓励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成为中国开放式区域经济中的经济发展中心或受经济中心吸引的经济腹地。f)公平与效率兼顾,实现区域效益最大化。注重提高区域投入产出生产效率,兼顾公平,避免调整时的结构刚性,以达到资源要素的最优化合理配置滚动和整合。鼓励资源要素(土地、资本、人力、技术、信息、时间等)区域内区域外自由滚动,通过不断置换集聚再创效益。g)加速农业经济与全球经济并轨。农业现代化需走全球化之路,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适当适度时,可向区域内区域外转移,甚至向国际转移。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化肥在农产品中的使用量为手段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保证区域农业经济在可持续的环境中不断增长,消灭城乡二元两极分化现象,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5.如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了解国情的人都知道,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近年来在不断拉大。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很多,像城乡产业特性因素、社会经济政策因素、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家投入的二元结构等等,都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a)提高农民素质,加速城镇化进程,扩大劳动力就业:农村人均收入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形成隐形失业,导致生产率低下,鼓励农业人口到小城镇安家落户,加速城镇化进程,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b)科技兴农,优化农业结构:坚持以币场需求为导向,制定优惠措施,加强农村科学技术普及,优化品种结构和作物种植布局,促进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优良化,加快适度规模的市场化、现代化、科技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注意开发技术含量附加值高的名优特色产品,支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并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农民增收奠定基础。c)调整农业补贴结构:加大对农业主产区的补贴力度,明确补贴重点,实施农民直接收入补贴制度,并对农民因市场开放带来的损失给予补偿。政府要根据当前的新问题适时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优化税制结构,使合法收入透明化,强化对高收入阶层的调节,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增加对落后地区、农村居民的财政转移支付及对贫困阶层的支持。对于特殊垄断行业,要进行改革,促进行业竞争,使各行业职工的收入水平趋于均衡。d)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根据我国目前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低、存在一定规模贫困人口的现实,要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资金来源,确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城乡社会安全网,将农村的社会保障由依靠承包地转变为依靠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制度。6.如何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置于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之列。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中国解决粮食供需问题的基本方针。保障粮食安全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a)提高种粮积极性。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包括粮食直补、综合直补、良种直补、农机具直补等。另一方面通过鼓励农民多种粮和粮食市场价格的提高而提高农民的收益。此外,针对种粮食不能给地方增加多少财政收入,粮食大县财政困难的突出问题,中央财政加强对粮食主产区一般性转移支付,继续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支持主产区粮油收储体系建设,取消粮食主产区风险基金的地方配套资金。b)严格保护耕地,严格节约用地。进一步加大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的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节约用地的管控;探索建立保护耕地的激励机制,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严禁搞耕地跨区占补平衡,杜绝多占少补和占优补劣的现象。c)加大农业投入。农业部门通过加强领导、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加强培训、提高能力等几方面来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提高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积极探索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运行管理新机制,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小农水专项资金投入,引导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d)建立合理的粮食储备体系,以调节丰歉、平衡供需。e)提倡合理消费,控制好粮食直接消费和用于饲料、酿造、生化等间接消费的比例,保障供需基本平衡。f)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力发展有机绿色农业。对安全性未经证实的转基因农产品严格管控,保障所提供粮食品质的安全。7.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是什么?请阐述你的观点。8.中国为什么要推出“一带一路”战略?可能的影响是什么?“一带一路”战略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2.0版本。推出“一带一路”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a)“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顺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格局。“一带一路”被称为我国对外开放战略2.0版本,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b)“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当初的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引进外资、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主。而今,尽管国内仍然需要大规模有效投资和技术改造升级,但我们已经具备了要素输出的能力。“一带一路”建设恰好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新趋势。“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将中国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优质的过剩产能输送出去,让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c)“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与其他经济合作国家结构转变的需要。而今,中国的经济面临着全面转型升级的重任。长期建设形成的一些产能需要出路,而目前世界上仍然有许多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却面临着当初中国同样的难题。因此,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比如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他们发展一些产业比如纺织服装、家电、甚至汽车制造、钢铁、电力等,提高他们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生产能力,就顺应了中国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d)“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国际经贸合作与经贸机制转型的需要。“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紧密联系的。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在建自贸区,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在建的自由贸易区中,大部分是处于“一带一路”沿线上。因此,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必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而得到落实和发展。带来的影响有:a)首先,亚投行的成立为沿线国家进行基础建设工程提供了基金来源,其次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经验丰富,相关行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这些有利条件将有效的推动我国相关企业走出去进行产业转移。我国企业通过对外承包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不但化解了钢铁,煤炭,建材等行业的过剩产能,同时将有效的提振国内的建筑业与制造业,为我国的经济转型创造了时机与机会。b)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不但会带动沿线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