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篇河北农心作物解决方案目录一、小麦基础知识二、小麦主要病虫草害及防治技术三、小麦增产技术四、小麦栽培及肥水管理技术五、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历禾本科小麦属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种植面积和产量:水稻>小麦>玉米主产区: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以冬麦为主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一)小麦简介及分布一、小麦基础知识水稻玉米小麦(一)小麦简介及分布一、小麦基础知识河北小麦面积:3600万亩亩产量:1000-1200斤区域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衡水沧州面积400380400600280450区域北京天津廊坊唐山秦皇岛承德面积1201801202503020河北农心主要麦区分布表(万亩)(二)小麦生物学特性一、小麦基础知识1、小麦的基本参数株高:71-78厘米叶片:12-13片茎秆:4-6节有效穗数:43-55万/亩穗长:9-11厘米穗粒数:36-40粒千粒重:40-45克(二)小麦生物学特性一、小麦基础知识秋播小麦:230-280天2、小麦的生育期出苗期三叶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国庆播种六一收获小麦的一生:从种子萌发到产生新种子的过程(二)小麦生物学特性一、小麦基础知识营养生长阶段:种子萌发-幼穗开始分化出苗到三叶期,经历12-15天穗数的决定时期3、小麦的阶段发育并进生长阶段:幼穗分化-抽穗穗粒数的决定时期生殖生长阶段:抽穗开花-籽粒成熟粒重的关键决定时期(二)小麦生物学特性一、小麦基础知识冬春性的实质是小麦的感温感光性。小麦在开花前必须顺次通过春化(感温)阶段和光照(感光)阶段春化阶段:小麦种子萌动后,除正常的生长条件外,还必须经过一定的低温,才能抽穗结实的现象光照阶段:小麦通过春化作用后开始进入光照阶段,除要求一定的水分、温度、养分等条件外,光周期是主导因素4、小麦的冬春性(二)小麦生物学特性一、小麦基础知识4、小麦的冬春性依据春化阶段所要求的温度高低及时间长短划分类型春化温度历经天数不满足条件冬性0-8℃35天以上不能正常抽穗半冬性3-15℃15-35天不能抽穗或抽穗不整齐春性5-20℃5-15天能正常抽穗河北:冬性和半冬性(二)小麦生物学特性一、小麦基础知识5、小麦温、光反应特性的指导意义A、引种:北种南引可能无法抽穗,南种北引早熟低产B、确定播期:冬性早播利于增产,春性早播易受冻害C、确定合理的播种量:冬性强的分蘖力强,春性强的分蘖力弱D、确定高产水肥方案:适度增加水肥供应可延缓温、光反应时间,春化时间长分蘖增多,延缓光周期反应增加小穗小花数(三)小麦的形态结构一、小麦基础知识1、种子构造及萌发出苗皮层胚乳胚①种子的构造(三)小麦的形态结构一、小麦基础知识1、种子的结构及萌发出苗②种子萌发吸水膨胀物质转化发芽(三)小麦的形态结构一、小麦基础知识1、种子的结构及萌发出苗露白(萌发):种子吸水后开始萌发,胚根鞘首先突破皮层,称为露白发芽:胚根鞘长约1毫米时,主胚根伸出根鞘,接着从胚轴两侧生出第一对侧根。当芽长达种子长度的一半时,称为发芽出苗:发芽后,芽鞘向上伸长顶出地面为出土。胚芽鞘见光后停止伸长,接着第一片真叶从芽鞘顶端伸出。当第一片真叶伸出芽鞘2-3厘米时,为出苗(三)小麦的形态结构一、小麦基础知识2、根须根系,由初生根(胚根)和次生根(不定根)组成在种子发芽时先长出一条主胚根,随后在胚轴基部两侧长出l-2对初生不定根。初生根一般多为3-5条。次生根在主茎和分蘖的基部节上长出,一株小麦次生根数目,多的70-80条,少的10多条(三)小麦的形态结构一、小麦基础知识3、茎节节间4-6个,多为5个基部节间伸长至离地面1.5-2.0厘米时为拔节(三)小麦的形态结构一、小麦基础知识4、叶叶片叶鞘叶耳叶舌春性:9-11叶半冬性:12-13叶(三)小麦的形态结构一、小麦基础知识5、穗小穗穗雄蕊(3枚)鳞片(2枚)内稃(1枚)外稃(1枚)小花护颖(两枚)穗轴雌蕊(1枚)(三)小麦的形态结构一、小麦基础知识6、花拔节后约经25-30天抽穗,抽穗后1-2天开始开花开花时间:高峰为上午9-11时和下午3-6时最适18-20℃相对湿度为70%-80%(三)小麦的形态结构一、小麦基础知识7、籽粒的形成籽粒灌浆:从籽粒形成到蜡熟期前为灌浆过程乳熟期:12-18天,颜色由灰绿变为鲜绿再变为绿黄色,胚乳由清乳变为乳状面团期:3天,胚乳呈面筋状,体积缩减,灌浆停止分为两时期(一)小麦田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二)小麦田主要虫害及防治技术(三)小麦田主要草害及防治技术二、小麦田主要病虫草害及防治技术(一)小麦田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二、小麦田主要病虫草害及防治技术全世界小麦病害约200种,我国麦类病害20多种根茎部:全蚀病、纹枯病叶部:白粉病、锈病穗部:赤霉病、散黑穗病全株性:黄矮病、土传花叶病毒病河北小麦发生比较重的病害散黑穗病俗称:乌麦、黑疸、灰包散黑粉菌(Ustilagonuda),属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真菌病原菌:散黑穗病主要为害穗部,病株较矮,抽穗比健株较早,穗小病穗外包一层灰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抽穗后不久,薄膜即破裂病菌孢子随风飞散,只裸露的穗轴为害症状:散黑穗病田间病穗发病初期田间病穗发病中期田间病穗发病后期冬孢子种传病害,以菌丝态潜伏于种子胚内越冬,带菌种子是病害传播的唯一途径通过花器侵染的系统性病害,田间病穗是春季小麦开花期侵染源,扬花期病穗散出冬孢子,侵染健花柱头开始侵入籽粒成熟时,以菌丝体潜伏于种子胚内内,随小麦生长,直到生长点,在孕穗期达到穗部,在小穗上生长,形成冬孢子散出,被风传到健穗上侵入发病规律:散黑穗病发病条件:散黑穗病发病率高低与上年病菌侵入率有关扬花期遇有细雨和雾,温度高,利于孢子萌发和侵入,遇暴风雨,将冬孢子淋于地下,不利于传播品种抗病性对发病影响大,颖壳开张大的较感病名称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秆黑粉病部位整穗籽粒茎秆、叶片、穗株型正常或稍矮正常或稍高,植株矮化,常扭曲,枯死茎秆正常正常产生条纹状黑褐色孢子堆叶片正常正常产生条纹状黑褐色孢子堆,易扭曲、干枯穗部整穗或多数小穗变为黑粉穗形正常,颖壳外张多不抽穗或穗小畸形籽粒无籽粒籽粒变为菌瘿粒少粒秕小麦黑穗(粉)病症状特点比较散黑穗病防治技术:散黑穗病1、农业防治:①建立无病种子田,选用无病种子②小麦抽穗前,加强种子田的检查,及早拔除残留的病株,以保证种子不受病菌侵染防治技术:散黑穗病2、种衣剂包衣:苗根静10克/伴护40克兑300-400克水包衣30-40斤小麦良种防治技术:散黑穗病3、药剂防治:小麦扬花前,头等功10-15克/亩兑水30-45公斤均匀喷雾全蚀病俗称:立枯病、黑脚病禾顶囊壳(Gaeumannomycesgramims),属子囊菌亚门顶囊壳属真菌病原物:全蚀病1子囊壳2.子囊3.子囊孢子为害症状:根部病害,只侵染小麦根部和茎基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秋苗期感病植株种子根灰黑色,分蘖减少返青期植株矮化,病苗基部叶片发黄,心叶卷曲,分蘖减少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有黑褐色菌丝体,即“黑脚”小麦近成熟时病株基部叶鞘内侧有黑色颗粒状突起,植株早枯形成白穗,穗不实或籽粒秕瘦全蚀病田间枯白穗田间枯白穗根部变黑,形成黑脚发病后期,根部大量腐烂发病后期,根部大量腐烂土传病害,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越夏,带病残体的未腐熟的粪肥均可传播种子萌发后:病菌侵入种子根,沿根扩展,在变黑的根部越冬返青后:病株根部变黑,病菌向上扩展至分蘖节至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菌丝蔓延侵染茎基部1-2节,形成“黑脚”,部分植株死亡,灌浆期出现白穗发病规律:全蚀病耕作措施:小麦-玉米-小麦连作田,发病重营养条件:缺氮发病重,增施有机肥发病轻土壤条件:黏重土壤发病轻,碱性土壤发病重,水浇地发病重气候条件:冬季温暖,晚秋早春多雨发病重,夏季高温多雨发病轻,12-18℃土温适于侵染秋苗期和返青拔节期是两个发病高峰,以苗期侵染为主,发病条件:全蚀病全蚀病发展到高峰后,在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病害自然减少的现象衰退条件:连作和危害达到高峰(白穗60%)衰退原因:与土壤中的颉抗微生物有关,如荧光假单胞菌是很重要的类群,其在根系表面分泌的抗生素(吩嗪—1—羟酸)可抑制全蚀病菌自然衰退现象:全蚀病防治技术:全蚀病1、农业防治:①保护无病区:注意引种②合理轮作:与花生、棉花等轮作倒茬③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注意氮磷钾比例防治技术:全蚀病2、种衣剂包衣:苗根静10克/伴护100克兑300-400克水包衣30-40斤小麦良种防治技术:全蚀病3、药剂防治:头等功10-15克/亩兑水10-15公斤均匀喷雾纹枯病无性态: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cerealisVanderHoeven),属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真菌有性态:禾谷角担菌(Ceratobasidiumgraminearum(Bourd.)Rogers),属担子菌亚门角担菌属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也能侵染小麦引起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纹枯病各生育期均可受害,造成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倒伏、枯孕穗等烂芽:种子发芽后,芽鞘受侵染变褐,继而烂芽枯死,不能出苗病苗死苗:在小麦3-4叶期发生,在第一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边缘褐色的病斑,严重时因抽不出新叶而造成死苗为害症状:纹枯病纹枯病为害症状:花秆烂茎:返青拔节后,病斑出现在下部叶鞘上,产生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倒伏:小麦抽穗后,茎部腐烂,造成倒伏枯孕穗: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分蘖常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或“枯白穗”苗期受害田间枯穗茎节处形成的云状斑典型的土传病害,以菌核在土壤中或菌丝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夏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带菌土壤可以传播病害,混有病残体和病土而未腐熟的有机肥也可传病冬前秋苗期和春季返青拔节期是田间侵染的两个高峰期发病规律:纹枯病纹枯病发病规律:播种后:从根部伤口或者接触土壤的叶鞘侵染秋苗,出现第一次发病高峰返青期:病菌大量侵染,处于发病上升期拔节后:病斑向上发展,侵染茎秆,发病高峰期抽穗后:发病重的形成枯白穗,菌核落入土中群体大,高肥水冬前高温多雨易发病春季温度合适,湿度为主导因素20-25℃为发病最适温度,超过30℃病菌停止侵入发病条件:纹枯病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耐病品种,提高整地质量,适期晚播,精量播种,避免田间密度过大,减少冬前病菌侵染麦苗的机会②增施有机肥,平衡磷、钾肥,提高抗病能力纹枯病防治技术:2、种衣剂包衣:苗根静10克兑300-400克水包衣30-40斤小麦良种纹枯病防治技术:3、药剂防治:小麦返青期,头等功10-15克/亩兑水均匀喷雾,重点喷洒茎基部纹枯病白粉病有性态:布氏白粉菌(Blumeriagraminis.f.sp.tritici),属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布氏白粉菌属真菌无性态:串珠状粉孢菌(Oidiummonilioides),属半知菌亚门粉孢属真菌病原菌:白粉病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为害,主要为害叶片、叶鞘、茎杆和穗部病部初期产生黄色小点,逐渐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白色粉状霉斑,霉层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出许多黑色小点病斑可连片,导致叶片变黄或枯死叶片正面的病斑比叶背面的多,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受害重为害特征:白粉病发病初期正面和背面症状发病初期正面和背面症状病害发生期茎秆受害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气温较低地区(24℃)的自生麦苗上或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夏病菌借助气流传播侵染秋苗,并在小麦基叶组织上越冬越冬后的病菌在植株下部叶片之间传播,然后向中、上部叶片发展,重时可到穗部,具多次侵染能力15-20℃为发病适温,3月底-4月初出现发病中心发病规律:白粉病防治技术:白粉病1、农业防治:①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如良星99等②精量播种,适当降低田间密度③增施有机肥,忌偏施氮肥,适当增加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防治技术:2、种衣剂包衣:苗根静10克兑300-400克水包衣30-40斤小麦良种白粉病防治技术: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头等功10-15克/亩兑水均匀喷雾白粉病锈病锈病病原菌:条锈:条形柄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真菌叶锈: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