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教育分类:公开教学优质教案5.离骚(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导语引导学生鉴赏的《屈子行吟图》(补充:画面通过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的随意铺设,造成一个荒寒凄凉、萧瑟幽寂的深山古道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髯髯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寂苦,但决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意志,溢于言表。画面以挺劲飞畅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并在腰间配一随步摆动的飘带,进而加强了屈原飘然远行的气氛,使屈原显出庄重、傲岸的神态和气宇轩昂的样子。)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画笔绘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呢?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下面我们就借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走进屈原内心。二、解题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指什么?明确:“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楚辞中的《离骚》。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就细致去感知其魅力。三、诵读——初感诗韵请学生表演朗诵,体会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1.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2.每句二至四个节拍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3.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地道的楚地方言小结:骚体特征:一.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二.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三.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四、听读——品味诗境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离骚”解释:•离忧也。离,犹罹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离,犹畔也,别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离别之愁也。•离骚,为叠韵连绵词,犹言牢骚。离骚者,牢骚之词也。2.由此可以看出《离骚》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屈原遭遇了怎样的忧愁呢?请学生简介屈原: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释: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有九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小结: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然而他政治上的失败却造就了文学上的成功,他将个人的忧愤注于作品之中,绽放独具的魅力。五、研读——品味诗文1.作者如何抒发情感?v个人身世出生高贵,降生祥瑞,美好的名字——担国家大任,义不容辞。v香草美人请找出文中出现的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美人v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我们一般认为屈原是忧郁的、爱国的、忧国的。什么时候会产生忧患意识呢?在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唯美主义者,在一个邪恶谎言根深蒂固的时代,唯美主义理想主义者都要忍受痛苦,都要被嘲弄,被压抑,被人视为异端疯子,尽管屈原伤痕累累,、但他决不后退,但有些话不直接说,就可以换种方式说。那么屈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理想的呢?2.在述怀和反省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v刚正不阿,一身正气v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v洁身自好,自我完善v坚持真理,献身理想v忧国忧民,热爱祖国3.班固认为:“且君子道穷,命矣。”指责屈原不能明哲保身,于是给他加上个“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的罪名,首先从政治上否定了屈原的斗争性。而王逸则是针锋相对地指出:“今若屈原,应贵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后彦之英也。”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小结:古往今来,多少生命在历史的星河中默默产生,又默默消亡,而又有几颗能够像屈原这样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熠熠闪烁。他的死,有力地维护了他那不随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严;他的死,充分显示了他的忠贞爱国,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他的死真正体现了他那昭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价值。鲁迅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真理更可贵。屈原虽死,而真理传于四方,这样的死,死得其所。生与死,是一对矛盾。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如裴多斐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也就是说,为了真理,自由,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但同时,我们要珍惜生命。罗曼•曼兰说过:“以死来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自己的信念是世界上最大的错过。”六、探读——回味诗风《离骚》的思想内容: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具体治国方略。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贵族大臣群起而攻,迫害屈原,但屈原仁不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苦苦追求,《离骚》写他上天入地,寻求出路,就是他追求理想实现的形象描绘。批判精神在于他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时,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屈原已离开世界两千多年,但他那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我们绍兴的鲁迅就是其中之一,(投影鲁迅《自题小像》(1903年)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当时二十二岁的先生怅望祖国黑如墨的长夜,喊出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心声。我们听到了赤子火热的爱国激情。1989年的3月26日,黄昏,这是一个滴血的黄昏,一位相貌平凡的海子告别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手捧着厚厚的圣经,躺在山海关冰冷的铁轨上,火车呼啸而来,物理意义上的海子消失了,溅起的鲜血是海子写在大地上最后两行崇高的诗行,(小刘有些激动了,居然说不下去了,)海子在离开前有首诗,一首有着浓重死亡意识的诗歌,其中提到的屈子。(投影《亚洲铜》及海子的照片和屈子的画像)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亚洲铜亚洲铜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亚洲铜亚洲铜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亚洲铜亚洲铜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师:人应有尊严的活在世界上,两千多年前的屈子的投江和两千多年后的海子的卧轨,是多么的相似,有时候,用这种方式告别世界不是弱者的行为,他们是唯美理想主义者,他们不能学朝秦暮楚,他们不能学孔雀东南飞,他们坚信:有时站着的死亡比躺着的生存更为可贵。余秋雨说,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离骚》教学设计(2007-09-0919:42:04)转载▼分类:教案1.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一)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区别:大家知道,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向来是风骚并称,风指的是我们刚刚学过的以国风为精华内容的《诗经》,骚则指屈原的离骚。他们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要学习《离骚》,首先要搞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如同李白之于杜甫,《西游记》之于《红楼梦》,现实主义是直接反映现实,浪漫主义不是不反映现实,而是借助很多大胆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等艺术手法曲折的表现现实,比如孙悟空——人猴和一的形象,俩跟头就可以把经取回来,但作品中却让他们历尽磨难,这些情节都是想象的,但他告诉我们的是克服困难才能做成事情,也是反映现实,还有那些妖怪,社会黑暗的反映。所以他们是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方法,殊途同归。(二)关于屈原: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他名平,字原,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我们对他评价很高: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位文人诗人,第一位知识分子(必须依托于一位君主,诸葛亮本事多大,依附于刘备,从来未产生过取而代之的念头,刘邦、项羽则不同,后来中国文人的特点源自于屈原。)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有九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