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基础物理教育新观念•知识不能灌输,应由学生去获取;•能力不能移植,应通过实践进行培养;•情感不能通过说教产生,只能是实践的体验才能得到发展.初中物理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高中物理课程性质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初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目的内容实施内容评价●目的:科学素养提升●结构:基础性、选择性●方法:自主学习、多样化●内容: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评价:更新观念,学生发展高中物理课程理念课程结构•一、课程标准研究(一).高中教育的定位•●从我国的社会需要来看,•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增长。使我国由一个人口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大国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中教育所提出的要求。•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不可能在学校学得将来所需的所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能力。过去,过分重视知识教育,没能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从受教育者个体发展来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普通高中教育关注每位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和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思考和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创造力源于人的个性,教育不能培养没有头脑的机器零件。●从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高中教育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文化教育转变。使得高中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都要有所改变。•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它超越了“单一任务”或“双重任务”的主张,把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定位于形成高中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提高公民的基本素养。(二)物理课程的结构•1.模块化、分系列选修1-2选修2-2选修2-3选修1-1选修2-1选修3-1选修3-4选修3-5选修3-2选修3-3物理2物理1选修共同必修必修•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强烈体现课程的选择性•每个模块40课时(含本模块的复习考试),半学期(10周)学完。2.各系列的特点•物理1和物理2(共同必修模块):学习中要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为下一步选学模块做准备。•选修1: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价值,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选修2: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选修3:较全面地、综合地展示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强调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体现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三)物理课程的特点•1.明确提出并落实了三维课程目标•●课标8~9页明确地、可操作地阐述了三维课程目标。•●课标在各模块的具体要求中体现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例如:•12页“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13页“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14页“关心生活和生产中常见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15页“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16页“通过有关事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具有过程与方法的双重意义)•●学生学过科学课程之后将:•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看世界•提高了认识世界的能力•2.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四)物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1.对达到知识目标的过程,对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做出了要求•上面已经有例•又例:15页“通过能量守恒以及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提高效率的重要性”•又例:19页“对科学、技术及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发表自己的观点”(选修1-1)2.对知识要求的阐述比较宽泛•例如15页:•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例分别以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位移为横坐标和纵坐标,描绘做抛体运动的物体的轨迹•不刻意区分平抛和斜抛,强调的是科学方法。•3.以“例”和“活动建议”的形式对标准做进一步描述•上面就是一例。•“例”和“活动建议”不是必须执行的4.学生实验的项目分布在各条标准中,同时有实验总体要求•例如:•●12页“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明显地要求学生做实验•●29页“会测定凸透镜的焦距(选修2-3)”明显地要求学生做实验•●12页活动建议中“通过实验研究质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则不要求学生或教师一定做实验,但是建议去做。•●10页“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总体要求”•例如:“尝试选择实验方法”、“按说明书进行实验操作”、“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与过去对实验的要求有很大不同:具体的器材、操作的要求少了,实验思想、方法的要求高了很多。(五)避免进入误区不要尝试对知识要求的“目标”做出刚性的解释,这是无法做到的。•“刚性的解释”指是否要求计算、所用公式能否变形、综合应用时解题过程不能超过几步……•例如:有人指出:10页要求“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而在6页关于行为动词的说明中,“知道”与“计算”不是同一层次的要求。由此得出结论:对于万有引力定律不要求计算。这在高中阶段显然不合适。于是说课标应该修改万有引力定律要求的表述,或者修改行为动词的解释。•如果“知道”层次排除计算,13页“知道胡克定律”怎么办?•如果“知道”层次要求计算,47页“知道电子云”怎么办?•结论:课标给出的“知道”、“理解”等要求是相对的,相信教材编写者、教师、考试命题者都有足够的能力根据知识在物理学中的地位、高中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几方面的因素,做出正确处理。几十年来的中国中学物理教育史证明,力图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用文字来限制知识难度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如果勉强去做,结果一定会使大家拘泥于知识而忽视过程与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包括:“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则根据这个要求明确地把高中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即三维课程目标。•三维课程目标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并列,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承的课程实践。它的提出和落实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一次飞跃。它为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一代新人奠定了基础。•(六)新课标下的教学特点1、注重知识传承的教学的特点•学习内容注重知识点和结论,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考试考查以理解、掌握、熟练应用为主。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一讲到底;学生练,一练再练,反复训练,练熟解题。2、三维课程目标要求加强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新课标物理不求以“简明、轻快”的方式给出知识的结论,而是努力把得到知识的过程适当展现给学生。关于得到知识的过程,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学生个体在学习中的活动过程、思维过程;另一方面是人类认识某一规律时科学家群体的活动过程、思维过程。可以用“匀加速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教学为例做些说明。•如果只考虑知识的掌握,那么,从加速度的定义a=出发,经过代数式的变形,马上就可以得到v=v0+at,于是就能用来解题了。然而,教科书赋予了这段内容更多的教育意义。教科书的思路如下。tvv0•通过实验忠实记录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时,•时间与对应的速度的数据•↓•作出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发现存在着这样一种运动,它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发现直线v-t图象所代表的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给出匀变速运动的定义•↓•通过图象一般性地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得出v=v0+at•书中这段内容虽然不与人类对此问题的认识过程完全一致,但对于作为个体的人,它却是一个学习、认识科学规律的好例子。它强化了从实验得出规律的一般性过程,练习了用图象分析问题的通用方法,逻辑线索清晰。它在价值观及科学过程、科学方法上的教育价值比较高。3、三维课程目标要求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爱科学的前提是懂科学。编者最基本的努力是使学生学懂。有时说某部分内容难,其实不是处处都难,而是存在着一两处“思维障碍”,难以突破。编者研究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力图把困难的地方找准,在那里多搭几个矮一点的台阶。编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些夸张地说,“没有不能攀登的高山,只有上不去的台阶”。学生学懂了,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会有成就感,才会察觉到科学中美好的东西。•例如,第六章第六节,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方向,教科书分5步走,特别把矢量的运算分得很细,引导学生得出正确认识。第五章第五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也是把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分解成了若干简单的问题。•这套教科书对于极限概念的处理,既有加强过程与方法教育的考虑,也有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考虑。•二、教材研究概述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1教材研究的意义•照本宣科•清楚•透彻•深入•教学设计的前提•2教材研究的基本步骤◆其基本步骤可概括为“四读”:泛读、通读、细读、精读。•◆泛读有关资料,明确课程的地位和任务•◆通读整个教材,对教材有一个总体认识•◆细读每一部分教材,进行整体分析•◆精读每一节教材,进行具体分析◆泛读•泛读:•1、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2、大学物理、初(高)中物理教材•3、期刊杂志(中外、物理与物理教育)•4、化学、数学等及有关期刊杂志等◆通读•所谓通读,是指教师阅读所教全部初中或高中物理教材。•了解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知识体系、结构特点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结合课程标准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内容选取、程度要求、风格特点等。◆细读•所谓细读,是在通读的基础上,对物理教材中的某一部分(通常指一章教材或联系比较密切的二三章教材)进行深入研究,从整体上对该部分教材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要弄明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该部分教材中知识的逻辑结构;•②该部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③该部分教材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社会中有哪些重要的实际应用;•④该部分教材中包含了哪些科学方法和能力培养的因素;•⑤该部分教材渗透了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因素;•⑥该部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精读•所谓精读,是在细读的基础上,对物理教材中的某一节进行深入钻研,分析每一段,研究每一句,斟酌每一词与每一字,细致、具体地分析教材。•精读做到以下几点:•①透彻理解该节教材中的全部知识;•②弄清本节教材在整篇教材或整个物理教材中的地位,课程标准对与其相关内容的具体标准是什么;•③找出本节教材中所蕴涵的学习心理特点,学生学习时易犯的错误及其原因、难点的成因及突破方法;•④分析本节教材的教学特点和讲清知识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考虑如何通过知识教学培养能力、训练技能和方法以及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等。•3教材研究的内容•特质研究•结构研究•功能研究•心理研究•教学研究•3教材研究的内容•特质研究•结构研究•功能研究•心理研究•教学研究对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内容的表述,所蕴含的精神、思想、方法、原理等方面的分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