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与理论文章的比较共同点:议论文体区别:时效不同新闻评论:时效性强(新闻评论的生命,所以又称时评)——社会热点、紧迫问题;适宜性(所以又称政论:党性原则,大局意识,政治敏感性,社会责任感);针对性——有价值的新闻事件(评论对象特定性,有一定的规律)现实性——联系实际,提高认识理论文章:阐明理论——社会作用深远;引经据典,分析透彻,论证严密,逻辑性强,讲求深度,篇幅较大,但对时效要求不强。语言上不同:新闻评论高度概括的叙事,尽早出现的判断句,文笔简洁、庄重。理论文章要求全面、深入。文本结构的不同新闻评论是简洁的事/理结构:由事说理,依理评事。并不一定要形成一个完整、周延、自成一统的逻辑与概念的结构。后者是一般论文和政论的形式特征。思考题:1、新闻评论与理论文章的区别在哪里?论点第一节新闻评论的要素及其要求一、新闻评论的要素论证论据三大基本要素三者关系论点证明什么(灵魂)论据用什么来证明(血肉)论证如何去证明(骨骼)1、论点新闻评论的论点,指的是作者对所述事物或者问题的主张、看法和所持的态度。论点有两种:1、总论点:处于领导支配地位2、分论点:被支配地位两者之间是主从关系、因果关系等。(见教材25页)总论点——主题——纲分论点——从属论点——目总论点↔第一层次分论点↔第二层次分论点总论点的特点:一般只有一个。全文论述中心,统领各分论点、材料,要求正确、鲜明、新颖、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贯穿全文。论点的要求认识方面的要求表现方面的要求作为论点的内容,应该是对新闻事实的认识结果:判断新闻事实的意义、价值、原因、结果,它与其他事实之间的关系。超越事实表面陈述的内容,才有资格作为论点。。新闻评论的论点,应该比其他议论文的论点更为鲜明,既容易被读者找到、理解,也容易被读者记住。分析《扬长避短才能多快好省》文章开门见山第一段提出总论点:有扬长避短才能多快好省。为了阐明总论点,通过六个分论点来加以证明和补充。1、第二段接着指出必要性;2、结合全国特点;3联系各地实际;4、强调了思想路线的重要性;5、怎样才能扬长避短;6、解放思想,发挥优势。全文一层递进一层,每段之间衔接紧密、自然。(范文见教材23页)高考状元获奖21.5万一考暴富该不该?(研讨此文与教材范文在结构上不同)继推出户籍人口从幼儿园到大学长达25年的免费教育后,“最牛教育强镇”广东东莞石排镇再出新举措:设立500万元的奖教奖学基金。29日,石排镇召开大会,奖励在今年中考及高考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其中今年东莞文科状元石排籍学生邓永辉获得了该镇奖励的7万元奖金。另外,邓永辉还分别获得就读中学的10万元奖励和所在村及村民小组的4.5万元奖励。(8月30日《信息时报》)邓永辉是《石排镇奖教奖学方案》的首批获奖者中的最高额奖金获得者。因为按照这个方案规定,凡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石排户籍考生,每生一次性奖5万元;高考单科成绩或总成绩排在东莞市前三名,每人分别奖励2万、1.5万、1万。另对考入全国前十位高校及重点本科院校的考生也分别给予5000元和1000元的奖励。根据这个方案,邓永辉同学作为东莞市高考文科状元并考入北京大学,获得了该镇发放的7万元奖金。加上邓永辉就读中学和所在村及村民小组的奖励,不计镇政府给予的每年6000元的免费大学教育补贴,光奖金一项,邓永辉就获得了21.5万元。这意味着,邓永辉因为高考成绩优异一夜“暴富”,成为考生中的“富翁”。于是,人们不禁要问:该不该让学生因一次考试而“暴富”?作为“最牛教育强镇”的东莞石排镇,在经济实力有了巨大提高之后,高度重视教育,大力投资人才培养,激励本地学子努力学习,争先夺优,其出发点和目的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在投资教育和奖励优秀学子的时候,要不要考虑“度”,要不要做更多的利弊衡量,应不应该让学生因为一次考试而“暴富”,恐怕还值得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思量。在笔者看来,作为政府和社会,让学生因为一次考试而“暴富”,其合理性和公平性值得商榷。首先,重奖中考、高考中的拔尖者,让个别人一夜“暴富”,把他们打造成“学生富翁”,仅仅是锦上添花的工作,难免会形成“赢者通吃”的不良社会氛围,给整体社会价值观以不当引导,让更多的人眼睛向前向上而忽视和淡漠大多数的身边普通人。同时,政府奖励动用的是纳税人的钱,是全体石排籍和非石排籍人共同创造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本应用于改善全社会的福利和服务,而政府却把它过多地用于石排籍的个别尖子学生身上,一方面是其公平公正性值得怀疑,另一方面是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值得追问。一次性考试中的状元就一定是优秀人才吗?即使是优秀人才,大学毕业后会回本地服务吗?政府把全部教育福利施惠于户籍人员,而对同样为本地创造财富的非户籍人员置之不理,不仅不够厚道,恐怕也涉嫌户籍歧视,有人为制造阶层对立的风险。另外,石排镇将考入北大清华、高考单科或总成绩广东省前三名和东莞市前三名作为重奖的对象,进一步强化了“应试教育”意识,有变相激励应试教育之嫌,与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改革背道而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省市已经禁止高考成绩排名,禁止发布高考状元信息和炒作高考状元,特别是广东省今年就已不再公布高考状元,且不说石排镇的奖励方案与教育改革大趋势不符,就操作层面而言,也面临难以确定“高考单科或总分广东省前三名”考生的困难和尴尬。我们不反对奖优罚劣,更不反对加大教育投资,在教育问题上无论多么重视都不为过,但我们更希望把公共财富用到刀刃上,用得更加合理公平,无论如何不应该让学生因一次考试而“暴富”,这样可能会拔苗助长,甚至扼杀其上进心,扭曲其价值观。此文先事由,后层层推理,形成一个又一个分论点,最后推出总论点。2、论据所谓论据,就是论点赖以形成的根据和用来证实、说明论点的证据。两层含义:论点从哪里来,怎样形成论点为什么成立,怎样被证明两种类型:理论性论据事实性论据(见教材27页)(1)理论性论据(也称表述客观规律的判断)1、科学理论(立论最有力的论据之一)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经典性言论。引用注意:第一,就是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真理,要合乎理论的科学体系,不能断章取义,滥加引用;第二,引用要恰到好处,力求少而精,切忌堆砌滥用,以致淹没了自己的观点。2、国家的法律、法令,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讲话(评论中用以阐明观点、判断是非的有力论据)3、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和知名人士的权威性的言论4、公认的道德规范,人人皆知的生活常识,以及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公理、定义和法则5、古今中外各种著作中带哲理性的格言、谚语、歇后语以及诗文中的佳句、炼语等(2)事实性论据(也称表述事实的判断)用事实作为根据、证据。这类证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或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包括现实生活中有代表性的人证、物证、以及典型事例(包括个别事例和概括性事例)、历史资料和统计数字等等。请分析以下新闻评论中的论据类型:鼓励“低碳”出行,要先给自行车路权也许是因为不久前北京市交通委公布了公共自行车方案,以前颇受冷遇的北京自行车租赁服务,最近频现报端。对这个似乎有点难以为继的行业,各方人士又是盘点,又是调查,找出费用高、布点少等种种原因来解释他们的经营困境。可在笔者看来,要想让自行车再次像曾几何时我们被奉为“自行车大国”时那样“活跃”起来,为北京的道路交通拥堵“减负”,振兴公共自行车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关键得想办法吸引大家骑车。现在在北京,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至少一辆自行车,可没人愿意骑。放着自家的车不骑,谁还会另花一份钱、另操一份心去骑租来的车?要是没人愿意骑车,任你公共自行车布点再多、收费再低,人们爱开车还照样开车。财政没少投入,可马路还是一如既往地被越来越多的汽车堵着,人们还是一如既往地被越来越浓的尾气熏着。北京人为什么不愿意骑车了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路不好走。有人也许要问,北京是个位于平原上的城市,道路平坦,不少马路都有宽阔的自行车道,路怎么会不好走呢?可您再亲自上街瞧一眼,自行车道基本上都成了汽车的停车场,一字排开的汽车把自行车道挤得就剩井盖那么宽。堵车的时候,着急的司机们还死乞白赖地往自行车道上拐,把自行车挤得没辙没辙的。有的十字路口位于立交桥下,汽车想怎么拐就怎么拐,自行车却非得攀天桥或者钻地道,才能如愿前往自己想去的方向。“皮包铁”本来就不如“铁包皮”安全,现在在道路使用上还这么弱势,谁愿意去受这份挤兑?以前北京小孩要是有谁不会骑车,家长绝不允许,小伙伴们也会笑话他,可现在北京小孩不会骑车变得很正常──路上太乱,爸爸妈妈实在不放心让孩子自己骑车上街。此外就是人懒了。以前大家都是骑车上班,可现在人们住的地方离单位实在太远。你要是非逼着住在回龙观、天通苑、亦庄这种五环以外的工薪族们骑车到二环以内上班,实在有些残忍。可是,除了上班,去附近超市买个菜,到隔三五条街的地方吃顿饭下饭馆,或去住得不远的亲朋同事家串门,就没必要开车了吧?不行,懒得动,非开不可。汽车普及之后,家里的自行车利用率越来越低,逐渐成了摆设。爸爸们的肚子也越来越大,当年骑着自行车带妈妈去看夕阳的那份浪漫,也和自行车一样,成了古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家开始看不起自行车了。四轮代替两轮,不仅意味着人们生活范围的扩大,似乎还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在不少人眼里,“什么人开什么车”,代步工具俨然成了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有时候,你开辆捷达夏利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更何况踩辆自行车呢,多寒酸啊。因此,笔者认为,要想鼓励市民充分利用自行车代步,实现“低碳出行”,市政有关部门在尽量完善公共自行车的布点并合理收费的同时,还不能忽视自行车道的路权问题。在这方面,洛杉矶的做法值得借鉴。如今,素有“汽车之都”的洛杉矶也要改弦更张了,设想打造成“自行车之都”。不久前,洛杉矶市长安东尼奥·维拉莱格萨在该市举行的“自行车峰会”上表示,洛杉矶计划将在未来30年里修建2560公里长的自行车道,并严防机动车与自行车“抢道”,以确保自行车在洛杉矶畅通无阻。我国的广东省也表示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在珠三角地区建成可供骑行、总长约1690公里的6条区域“绿道”,分别穿过珠海、惠州、中山等9座城市,方便居民的出行、休闲和体育锻炼。可见,北京也该加快脚步了。同时,一些市民们也要调整自己对自行车的成见。不要因为个别人表示“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在自行车后座上笑”就蔑视自行车。自行车与身份无关,只要安全方便,骑自行车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代步选择,连人大代表都骑车参加两会。更何况,骑车也是一种好的健身方法。英国研究人员日前发布报告说,慢速骑自行车能达到防癌效果。现在健身中心的“动感单车”项目很受白领欢迎,一下班就蜂拥到健身房满身大汗地蹬两个小时车。同样是骑车锻炼,不如尝试到户外去骑,比如骑车上下班,用时差不多,却省去了堵车挤车的心烦,还能欣赏路上的别样风景。3、论证所谓论证,就是运用和组织论据去说明与证实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论点确切地概括评论对象的实质,本身具有真理性二是论据充分,具备支持论点的基本条件(见教材34页)用来寻找、检验和确证认识的结果(即论点)用来说服别人接受这个认识结果二、新闻评论三大要素的基本要求(一)论点的要求1、正确、鲜明2、中肯3、新颖:“言人之所未言,“人人想说,然人人未说”的观点。4、隽永就是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原意指言论、文章意味深长。结合论点的要求,分析和评论《“鲁迅大撤退”为何被热议》的论点编剧刘毅的一条关于“各地教材大换血”的微博引起舆论的热议,随即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各大网站都开始冠以“鲁迅作品大撤退”等名称在显著位置推荐,轰动全国的新闻由此而产生。后来,有媒体报道澄清,有教材编写者撰文质疑,甚至新华社都专门发了电稿,这条轰动全国、被太多媒体报道、太多时评家评论和太多网友热议的新闻,最后竟被定义为“伪命题”。(《华西都市报》9月12日)为什么关于“鲁迅大撤退”的新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