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二轮复习2018.3.12第1专题生命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考纲盘点一、生命的物质基础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2.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二、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主要功能;细胞质基质;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和液泡);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研究生物膜的重要意义);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2.联系(1)核酸控制蛋白质的合成(2)DNA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3)两者均存在物种特异性,因此可从分子水平上为生物进化、亲子鉴定、案件侦破等提供依据。3.有关计算(1)蛋白质中的肽键数=缩合中产生的水分子数=氨基酸分子数-肽链数(2)M蛋白质=M氨基酸-M水=氨基酸个数×氨基酸-水分子数×18(3)至少含有游离的—NH2或—COOH数=肽链数。(4)氨基酸数目与相应核酸的碱基(核苷酸)数目的对应关系4、几种有机物的鉴定鉴定物质实验试剂实验现象注意事项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试剂现用现配、沸水浴加热脂肪苏丹Ⅲ、ⅣⅢ橘黄色、Ⅳ红色可用显微镜观察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先加A,后加BDNA二苯胺蓝色沸水浴加热淀粉碘液蓝色另:线粒体、染色体、酒精、二氧化碳、死细胞、RNA、亚硝酸盐、尿素分解菌、纤维素分解菌、大肠杆菌的鉴定要点归纳一、生物膜结构及功能上的联系1.生物膜在结构上的联系(1)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大致相同,都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布其中。(2)结构上的联系2.功能上的联系(以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为例)3.细胞膜功能的物质和结构基础(1)物质运输: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流动性;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2)识别功能:糖蛋白。(3)信息传递:与激素结合的靶细胞细胞膜表面的受体;与递质结合的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别提醒】①生物膜系统为真核生物特有。②生物膜指生物体内的所有膜,生物膜系统指这些膜及具膜细胞器所形成的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联系的结构体系。成分含D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都有半自主性)含R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含色素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有的液泡中无色素)功能能产生水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高尔基体能产生ATP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能复制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能合成有机物的细胞器核糖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与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与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结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拟核)【特别提醒】①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含有叶绿体,同时植物细胞长到一定阶段才有大液泡。②细胞核也具有双层膜,但它不属于细胞器。③与分泌蛋白有关的结构还有细胞膜和细胞核。分泌蛋白的合成由细胞核中的基因控制,分泌蛋白通过细胞膜的外排作用分泌到细胞外。要点归纳一、细胞分裂中染色体及核DNA变化规律(设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N)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体细胞①有同源染色体②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减数第一次分裂初级精(卵)母细胞中期染色体有规律地排列在赤道板上①无同源染色体②染色体数可能为奇数减数第二次分裂次级精(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二、细胞分裂方式、时期及细胞名称的识别与判断1.细胞分裂前、中、后期图像特征比较(以动物细胞为例)时期图形共同特征特有特征分裂方式细胞名称有丝分裂体细胞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初级精(卵)母细胞前期①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细胞内②有染色单体③中心体分开移向两极①无同源染色体②染色体数可能为奇数减数第二次分裂次级精(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移向一极的染色体中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体细胞移向一极的染色体中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初级精母细胞后期染色体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向两极①移向一极的染色体中无同源染色体②移向一极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为奇数减数第二次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二极体结果遗传物质变化细胞分裂单细胞生物完成生殖,多细胞生物产生新细胞遗传物质复制后均分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组织、器官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细胞癌变无限增殖的癌细胞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细胞衰老细胞正常死亡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3.衰老的细胞:大、小、多、低、低(1)细胞质内水分减少,线粒体数量减少,代谢速率减慢;色素堆积,阻碍了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信息传递。(2)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阻碍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3)细胞膜流动性减弱,通透性下降,使物质运输能力降低。4.癌细胞(1)条件适宜,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改变。(3)细胞膜上糖蛋白含量减少,使得细胞间黏着性减小,导致癌细胞易于扩散和转移。第2专题细胞代谢考纲盘点1.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2.酶在代谢中的作用。3.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4.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5.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6.细胞呼吸的基本过程及其原理的应用。要点归纳一、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中物质和能量转化关系分析1.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物质关系光合作用:6CO2+12H2OC6H12O6+6H2O+6O2呼吸作用: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从反应式可知,光合作用的反应物是呼吸作用的产物,而光合作用的产物可作为呼吸作用的反应物。2.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过程中ATP的来源、去路分析3.绿色植物体内物质转化过程(1)H2O中H和O的转化①H的转移途径②O的转移途径和NADH(2)CO2中C和O的转化①C的转移途径②O的转移途径二、外界条件变化对光合作用中C3、C5及ATP和ADP含量变化的影响光照停止,ATP↓,ADP↑,C3↑,C5↓。减少CO2,C5↑,C3↓,ATP↑,ADP↓。第4专题生物的遗传、变异、进化考纲盘点1.遗传的物质基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基因的概念;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人类基因组研究。2.遗传的基本规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3.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性别的决定;伴性遗传。4.生物的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5.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人类遗传病;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优生的概念和措施。6.进化: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要点归纳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分析1.实验过程与方法(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R型活细菌小鼠不死亡,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S型细菌小鼠不死亡。格里菲思艾弗里(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赫尔希和蔡斯二、“中心法则”及“基因工程”中有关酶的比较作用时间作用及作用部位解旋酶DNA复制及转录时RNA聚合酶DNA转录时DNA聚合酶DNA复制时限制性内切酶提取目的基因及运载体切割时DNA连接酶形成重组DNA时三、生物的可遗传变异与育种杂交育种人工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植物组织培养细胞核移植技术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细胞全能性细胞核全能性优点将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个体上提高变异的频率,加速育种进程,或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可以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器官巨大,提高产量和营养成分打破物种界限,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可改良动物品种或保护濒危物种缺点时间长,需及时发现优良品种有利变异少,需大量处理实验材料技术复杂且需与杂交育种配合发育延迟,结实率低有可能引起生态危机技术难度高技术要求高三、3种可遗传变异的比较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概念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发生变化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及有丝分裂的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后期细胞分裂期原因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由于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的改变而产生的由于基因的自由组合和基因的互换而引起的变异在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下,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发生变化的结果结果产生新的基因,可能产生新的性状产生新的基因型,不产生新的基因不产生新的基因,引起性状的变化种类①自然突变;②人工诱变①基因自由组合;②基因交叉互换①染色体数目变异;②染色体结构变异四、生物的进化与物种形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继承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遗传变异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是自然选择的过程;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发展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2.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及物种形成的关系(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可认为生物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就意味着生物发生了进化。(2)生物进化不等于物种的形成。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发展到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程度实现的。3.物种形成的方式(1)物种的形成有多种方式,主要为渐变式。一个种群多个小种群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亚种新物种。(2)爆发式物种的形成主要是以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方式形成新种,一出现可以很快达到生殖隔离。物种A物种B杂种植物异源多倍体。(3)染色体结构变化是形成新物种的另一种方式,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化的个体和原始物种杂交,可育性降低,形成初步的生殖隔离,以后经过进一步演化形成新的物种。第5专题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纲盘点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生理作用;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其他植物激素。2.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动物激素的种类、产生部位及生理作用;激素分泌的调节;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兴奋的传导;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3.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4.水和无机盐的调节。5.血糖的调节:血糖平衡及其意义;血糖平衡的调节;糖尿病及其防治。6.体温的调节。7.免疫调节: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抗原和抗体、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免疫学的应用不做要求)。知识网络一、稳态的内容及维持途径1.2.内环境的稳态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呼吸系统及各器官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如:(1)CO2稳态的维持:神经—体液调节,如当血液中CO2过高时,CO2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活动加强,及时排出过多的CO2,增加吸入O2的量,实现内环境中O2与CO2含量的相对稳定。(2)pH的维持:缓冲系统的作用:血液中缓冲对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起到维持血液pH稳定的作用。二、水盐平衡1.水平衡水的平衡实际上就是人体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相等,即来源与去路平衡。三、下丘脑功能1.功能图解四、血糖平衡的调节1.血糖平衡:来源与去路达到动态平衡意义: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能量供应。2.血糖调节3.糖尿病(1)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2)血糖:大于160~180mg·dL-1。(3)症状:①多食;②多饮、口渴、多尿;③消瘦。(4)检测:糖尿病病人的尿液+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砖红色沉淀。3、体温调节体温调节机制:产热量散热量三、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及其结构基础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1)组成(2)结构分析兴奋传导反射弧结构结构特点功能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感受器神经组织末梢的特殊结构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元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既无感觉又无效应神经中枢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只有感觉无效应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对内外界刺激发生相应的活动只有感觉无效应相互联系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就不能发生,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