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欧阳文忠公文教学设计-苏教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样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文本研习与对话)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PPT1)读: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和王安石的关系是非常特殊的。欧阳修对王安石有提携之恩,王安石曾经对友人曾巩说:“非欧公无足以知我。”1070年,王安石升任为宰相积极推进新法,这一年王安石49岁,而欧阳修63岁。63岁的欧阳修于青州上疏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并指出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病。在革新变法过程中,因政治见解不同,两人存在矛盾。两年后,也就是1072年,欧阳修去世,曾巩、苏轼、苏辙等人都有祭文,而后人有人认为,欧阳公祭文,当此为第一。师:同学们课前都做过预习,以你对文章的现有了解,你能不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文章的内容重点。生:颂师:(板书:颂)以此我们也能看出王安石博大的胸襟。二、预习检查1.师:同学们课前对文章做了初步的翻译,在字词句上有没有什么问题?2.学生自主提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引导3.(PPT2)重点突破(句式和重要实虚词):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而其谁与归以其公议之是非无贤不肖……三、文本探讨(一)探讨一:结合全文,谈谈本文的构思脉络。1.提问一。(1)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课题《祭欧阳文忠公文》课型文言文新授课课时第1、2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知识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古汉语句式;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能力点1.理解作者对欧阳修的敬仰和感恩之情,了解本文曲折传达思念追慕之情的写法。2.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3.通过本文与《祭石曼卿文》的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探究鉴赏能力。教育点感受文章的人性美。2.理解作者对欧阳修的敬仰与感恩之情。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了解欧阳修的“言”的特点。教学难点:本文与《祭石曼卿文》的比较阅读。(2)请学生思考构思脉络。评价人生境界————概括多方面成就————直抒敬仰之情(板书一三部分)1.推崇欧公文学成就2.赞颂欧公道德人格3.肯定欧公政治作为2.提问二。(1)第一三部分采用何种表达方式?生:第一部分议论,第三部分直接抒情。(2)一个人在生前表现卓越,那么死后人们会用什么词来表达对他功绩的崇敬?生: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永垂不朽……(3)何谓不朽?永不磨灭(4)自古以来什么人才能在死后被称为不朽?(PPT3)知识链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最高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次是树立言论。能做到这样,虽然年代久远,也不会废弃,这叫做三不朽。)解释1:为人处事,首先要做的是树立自己的道德风范,并且感染给其他人,使所有的人都跟着你向善。然后才是立功,救国家民族于危难,挽狂澜于即倒。最后才是写书立言,讲自己的言行,自己对事情的理解积累写成书流传下去。解释二:立德指树立道德,即提高道德修养,给人们树立道德方面的榜样。立功的意思是为人民做了好事,立了大功。立言,就是以救世之心著书立说。(5)对照这个标准,看看欧阳修是否能都达到不朽?推崇欧公文学成就——言赞颂欧公道德人格——德肯定欧公政治作为——功(板书三点)3.提问三。(1)一个伟大的不朽之人就这样故去了,理应悲痛,但王安石却在第一段中说“亦又何悲”,为什么?指生交流,明确:一代名臣逝世,悲痛自不必言,又何悲:一是开导众人,消释自己的哀情;二是回避悲,才能把重点放在“颂”上。4.提问四。(1)既然说“又何悲”,作者是不是真的就脱开“悲”字,冷静地写祭文呢?(找出原文)①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②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2)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在文末采用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这是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自然反应。第二课时三、文本探讨(二)探讨二:了解欧阳修的文学成就。1.了解了文章的构思脉络,我们接下来对欧阳修的“言”,也就是文学成就作进一步探讨?2.齐读第二段,思考:欧阳修文章的文风和四个特点?3.指生交流,教师归纳出示课件(PPT4)文风: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具体表现: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内力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外显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抒情性(婉约)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议论性(豪放)4.在课后练习中有一篇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我们结合此文来看看这些特点的评价是否恰当,这些文风特点在《祭石曼卿文》有没有能够有所体现。(1)链接介绍石曼卿。(PPT5)石曼卿(992—1040),北宋文学家,名延年,字曼卿,一字安仁,别号葆老子。祖居幽州(今北京一带),晋代以幽州遗契丹,其祖举族南走,后家迁居宋城(今商丘市睢阳区)南(今鹿邑境)。石曼卿死后,葬于太清先茔(太清宫西隐山脚下)。石曼卿尤工诗,善书法,著有《石曼卿诗集》行世。石曼卿累举进士不中,宋真宗时录为三举进士,以为三班奉职,石曼卿耻不就。张知白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耶?”不得已就命。宋仁宗时,任山东省金乡县知县。因政绩卓著,升永静军,为大理评事、馆阁校勘,历光禄、大理寺丞。(2)请学生逐段朗读《祭石曼卿文》,教师逐段讲解。(3)指生交流:这篇文章有没有体现欧阳修的文风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强求统一)(4)明确,课件展示(PPT6),自由读体会。①对故友去世26年仍然不忘,对其情感真挚,念其人如在眼前,“犹能仿佛子之平生”,这是文章的精魂,是内心明亮、精神丰富的外显;②亡友墓凄凉景象,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抒情性的表现——情之悲怆(齐读第三段)③议论有力,以点到面,议论性德表现——理之慨叹④通篇围绕一个“情”字,三呼三叹,抒发情感既有一泻千里之气势,又有理性压抑之张力,更上升至对世故人情、感怀身世之分析,将赞颂、哀思、痛悼、感怀之情之理层层深入,井然有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强求统一)5.同学们,现在对两篇文章的内容都比较熟悉了,那么我们更进一步,来看探讨三。(三)探讨三:有人说,王安石写《祭欧阳文忠公文》是模仿、借鉴了本文的写法。你同意这种说法吗?1.(学生3—5分钟讨论,发散思维,探讨为主,不求统一,注意语言组织)2.教师总结:(PPT7)链接:诗者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模仿的三个层次)字:文章语言。意:题材内容。以他人之事,引发我之事;以他人之情,引发我之情。气:作者的个人气质、精神禀赋、人格力量体现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风格精神品质。3.王安石如有模仿,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祭文的惯有体例,二是不妨理解为王安石用欧阳修最著名的一片祭文《祭石曼卿文》的写法来祭奠欧阳修,这本身就是对亦师亦友的欧阳修最好的纪念。四、布置作业1.课上时间有限,课后针对探讨的三个问题,选择一点整理形成书面作业。2.做拓展练习。五、板书设计《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风:豪健俊伟,怪巧瑰琦推崇文学成就内力表现:外显抒情性(婉约)议论性(豪放)赞颂道德人格肯定政治作为教学后记:《祭欧阳文忠公文》属于选修篇目,很多老师都选择放弃它。从学生长远的语文素养和高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来看,这篇课文还是不能放弃的,关键是如何用好。高二的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应对高考的实虚词和句式检查已有一定能力。所以,可把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放在课前预习中,以翻译的形式来实现。课上可设置一定量的预习检查。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对某些字词句还是有疑问的,但整体理解没有多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对探究能力的培养。针对目前高考的热点“行文思路”和“探究”设置的三道问答在实际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探究题一主要落实在行文思路,学生思维清晰,能准确判断思路,但总结概括会遇到一些障碍,表达不够到位。探究题二、三主要落实在思维的延展,第二题题重在一点,第三题重在全面,不求统一的答案,但求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使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得以进行思维的训练。从教学过程来看,整体达成还算不错,学生发言积极,回答质量相对较好,但也有一些问题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一是课前预习量相对较大,因有两篇文章的对比训练,预习时间相对较长;二是文中的“颂”到底是分为言、德、功三个部分,还是分为作文与做官两个部分,还要进一步商榷;三是学生对文章的“气”这一比较虚化的概念不易掌握,在作业中大多自动回避。设计亮点:1.站在三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三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举重若轻。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2.课件的展示的条理性有效性。三个问题,引领学生去探讨,去思考。其中,通过课件的展示,帮助学生对探讨的问题有一个宏观的认识。3.对比阅读。在学习过程中,把《祭欧阳文忠公文》和《祭石曼卿文》进行对比阅读、思考,让学生在对比中深化自己的认识,在对比中提升自己的把握文本的能力。4.作业设计具有选择性、探究性强。两道题目既可以都布置给学生,又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道进行训练。第一道题目注重考察学生对本文的了解把握,是对所学内容一次审视巩固;第二道题目注重对学生文言知识的拓展训练,是一次实战练兵。《祭欧阳文忠公文》拓展练习班级姓名学号【背景介绍】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八月,已经退休的欧阳修在颍州(今安徽阜阳)逝世,终年六十六岁。王安石当时在京为相,闻讯后写下了这篇祭文。【习题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如公器质..之深厚胸襟,品质B.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宏大的议论C.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来源D.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不才,不贤2、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况乎天理之溟漠..(深奥渺茫)B、世之学者..(读书人),无问乎识与不识C、功名成就,不居..(不停留)而去D、又安可得而推.(推崇)3、下列关于本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祭文,欲避开“悲”字下笔,不拘礼俗又不落窠臼。B、“箕山”、“颍水”两个地理名词,隐喻功成不居的贞洁品德。C、“浩如江河之停蓄”,喻道德学问之深厚沉稳;“灿如日星之光辉”,指文笔之光彩耀眼。D、全文特别钟情于欧阳文忠公之功业、出处进退,且推崇备至。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大王来何操B、胡为而来哉C、而其谁与归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5、对于下列四句中加点的“归”字意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①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祭欧阳文忠公文》);②幼与诸兄从先外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鸣机夜课图记》);③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原君》)④男有分,女有归。(《大同与小康》)A、①②同B、②③同C、②④同D、①④同。6、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惟公生有闻于当时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B、①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②秦亦不以城予赵C、①且犹为涕泣而歔欷②三军既惑且疑D、①而其谁与归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7、翻译下列语句。①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3分)译文:②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3分)译文:③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3分)译文:④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4分)译文:【答案】123456答案CDDDCB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如公器质..之深厚胸襟,品质B.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宏大的议论C.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来源D.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不才,不贤2、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况乎天理之溟漠..(深奥渺茫)B、世之学者..(读书人),无问乎识与不识C、功名成就,不居..(不停留)而去D、又安可得而推.(推崇)3、下列关于本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祭文,欲避开“悲”字下笔,不拘礼俗又不落窠臼。B、“箕山”、“颍水”两个地理名词,隐喻功成不居的贞洁品德。C、“浩如江河之停蓄”,喻道德学问之深厚沉稳;“灿如日星之光辉”,指文笔之光彩耀眼。D、全文特别钟情于欧阳文忠公之功业、出处进退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