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部分比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部分比较学科教学(历史)第一部分前沿一、历史课程性质不同:新版增加了历史课程的性质(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旧版没有。分析:对课程性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才能在此指导下更好地确立课程理念和进行课程设计。二、课程基本理念相同:都强调了历史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都强调了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与技能;都强调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不同:1、旧版更强调历史学科的实用功能和基础性,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基础;新版更强调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和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分析:从素质教育出发,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旧版强调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新版没有此项内容。分析: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即使在新课改下也不能忽视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有利于学生全面和整体地把握历史。3、旧版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新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分析:既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共性或集体性的发展。4、旧版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新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合作性。分析:合作精神是学生个性发展必不可少的,也是今后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素质。三、课程设计思路不同:新版增加了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旧版没有。分析:有了对历史课程设计的总体引导,有利于在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写、教学的实施等方面保证新课改的总体方向,同时又不乏弹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发挥各地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促进新课改的发展。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相同:都强调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不同:1、新版增加了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资料、图片、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历史文学作品等具体详细的方式。分析: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学生可以更具体地、更好地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2、新版增加了历史情境想象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分析:历史情境想象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这是历史研究以及历史学习必须注意的问题,也是当前学术界历史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即注重还原历史场景。有利于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新版增加了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4、新版增加了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分析: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逻辑论证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相同:都强调了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注重探究式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不同:1、旧版强调了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新版没有。分析:没有强调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这是新版的一大不足,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旧版在探究式学习中强调了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新版没有。分析:没有强调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也是新版的一大不足,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性和个性的发展。3、旧版在探究式学习中更强调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新版更强调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分析:新版从初中生心理发展特征的角度出发,更强调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比旧版单纯强调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更科学合理。4、新版增加了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分析: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较为专业的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方法和素养。5、新版增加了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标的方法等等。分析:新版指出了多种具体的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有更清晰、更强的指导意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同:都强调了要认识中国国情,认同祖国历史与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加强法制意识;逐步形成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不同:1、新版强调了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分析: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更具客观性、历史性和现实意义。2、新版增加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分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养,对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举足轻重。3、新版增加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分析: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当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国情对学生爱国主义的要求。4、新版增加了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分析: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也是当今我国尚未完全统一、社会不稳定因素尚存的具体国情对学生爱国主义的要求。5、新版增加了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分析: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以及和平发展意识。6、新版强调了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分析:强调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有待发展与加强的具体国情的要求,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7、旧版强调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新版则强调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进而逐步形成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分析:科学技术并非只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物质进步,还有精神文化层面的进步,二者缺一不可,易让学生忽视科学技术促进精神文化发展的作用,旧版表述欠妥。8、新版增加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分析:强调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当今世界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严峻形势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逐步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9、新版增加了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分析: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学生对个人与集体在历史中的作用的正确定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健康发展。《课标实验稿》和《课标修订稿》的比较及思考一、两个版本不同:1、修订稿添加了关于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三个失败原因的分析,这与实验稿相比要求学生认识角度不一样。实验稿多是从作用和价值上来要求,另外太平天国的要求有所增加,在实验稿中只要求指导抗击洋枪队的史实。2、过程与方法描述的更细致了,与实验稿相比更有方向感,利于操作。但是各段之间的表述好像相互粘连,并不清晰。3、关于能力的要求不同。在实验稿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能力要求,7-9年级各阶段要求层次不一样。在修订稿中放在最后统一说,好像要求也简单了些。比如在修订稿中只是要求能够阅读教科书,分点分层,能够阅读通俗普及的、通俗的即可。4、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所增加。情感态度方面增加了通过英雄人物的成就,感知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及强调中华民族内各名族相互认同等。5、一些概念性词语有所减少。新民主主义革命,邓小平理论这些词语都没了,代替的是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6、一些繁琐的认识去掉了。比如实验稿中强调的“认识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这样的提法没有了,变成“认识中国苦难是由于……造成的”,显然根本原因的提法过于僵化,这样修改减轻学生的认识方面的困难。二、实验稿存在的不足:1、修订稿内容前后不合拍。前言中说“内容标准的最后列出能力培养和学法指导”,但是这一部分在内容标准中并不存在。2、修订稿做到了“破”但是没有看到“立”。修订稿主要针对实验稿的“主题教学”不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目的在于增加历史的时序性。修订稿强调的点---线,通过修订稿目标的描述,看到的都是一个个知识点,但是感受不到线,但是实验稿的鲜明的主题要求没有了。三、实验稿和修订稿共同存在的问题:都在《课程目标》中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又在《内容标准》里都规定了学生在上述三个方面应达到的具体目标。总体目标的有,具体的目标好似也有,但是两者却没有做到很好结合在一起,这才是制约师生有效教学的瓶颈,而两稿都没有很好解决这一难点。希望能够有与之配套的资料诞生,从而使新课程标准在现实教学中真正能够引领教学的作用,防止“新瓶子装旧酒的状况”再次出现。最新word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一、中国古代史在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古老的神话传说间接反映了那段没有文字的历史。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夏朝没有文字,但被后来的古文献一再提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统治集团中严格的等级制度渐趋瓦解。铁农具和牛耕开始推广,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战国七雄先后实行变法,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转型。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王朝,创行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主流意识形态。东汉的版图、寿命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融合。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成果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农业技术领先世界,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天文学、数学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状态,但很快也因暴政而覆亡。唐初统治者改良政治,发展生产,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太平局面。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中外交流活跃,国力达到顶峰。此后爆发的“安史之乱”结束了这种盛世景象。北宋统一后强化中央集权,消除了汉族社会的割据因素。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由于强化集权带来的弊端,加上外部环境的压力,北宋的统治危机日益严重。北宋覆亡后,南宋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和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四大发明技术的成熟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中国境内长期割裂的局面,重建了中国历史的大一统,版图广阔,超出汉、唐,并为东西方交流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明朝大力加强君主专制,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明朝政治上的僵化和腐败,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北方蒙古族的威胁,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明朝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清朝入关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建立了空前庞大的多民族统一国家。面对世界形势的剧变,清朝君臣仍旧固守传统的对内对外政策,古老的封建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人口膨胀和吏治腐败都成为统治的巨大隐患。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期,内部民众起事不断,外部资本主义列强虎视眈眈,清朝已经走向衰亡的边缘。中华文明源远流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