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经济指标解读及应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主要经济指标解读与趋势判断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如何分析和判断经济大势第二部分主要经济指标解读GDP、CPI、工业增加值、消费支出(最终消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如何分析和判断中国经济大势?为了更好地分析中国经济形势,需要一、关注哪些主要经济指标?二、这些经济指标的内涵是什么?三、指标的生成过程?四、指标对中国经济的解释力如何?五、通过哪些途径获取指标或信息?六、使用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一、分析判断经济大势要从主要经济指标入手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要想比较好地理清头绪,必须从经济指标入手。但经济指标数量众多,仅《中国统计年鉴》中发布的统计指标就有数千个,加上一些派生指标就有上万个。因此,把握经济大势需要了解一些主要指标。•经济指标繁多,不可能一一掌握。关键是要关注一些实体经济的主要指标(经济增长速度、生产指数、价格指数、进出口、失业率、人口等),主要货币指标(货币供给、利率等),主要财政指标(财政收支、财政赤字、税率等)和国际收支(外汇储备、汇率等)的主要指标。主要经济指标指标内容总体经济指标GDP、就业率、价格指数、收入、人口、景气等主要供给指标农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增加值、产品产量、能源消费总量、产销率、经济效益指数等主要需求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存货、进出口、利用外资等财政政策指标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赤字、债务收入与支出、债务余额等货币政策指标货币供应量、利率、各项存贷款、储蓄等国际收支指标外债、外汇储备、汇率等金融市场指标股票指数、债券、期货、保险等二、要善于使用主要经济指标一要掌握这些经济指标的内在涵义。二要知道它的统计方法、统计频率。三要知道指标对经济的解释力如何。一是要知道一个指标的变化对整个经济运行来说意味着什么。例如,当CPI比较平稳,即上升或下降不大时,意味着市场供求形势相对平稳,经济形势也比较平稳。当CPI上升过快时,则意味着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了求大于供的失衡现象,表明通货膨胀,经济出现了过热的苗头。相反,如果CPI出现持续下降,则说明社会需求不足,出现通货紧缩,经济增长乏力,甚至有可能出现衰退。二是要知道一个指标与整体经济的关系,即,这一指标对整体经济而言是先行指标,还是同步指标,或是滞后指标。宏观波动往往呈周期性,由萧条→复苏→高潮的循环变动,不同经济指标的变动并不总是与总体波动步调一致。从时间上看,这些指标总是比总体经济更早地发生转折,达到高峰或低谷的指标称作先行指标。如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信心指数、景气指数等。在时间、波动起伏与经济波动轨迹基本一致的称作同步指标。如GDP、工业增加值等。有的指标总是比总体经济更晚一些地发生变化,达到高峰或低谷,称为滞后指标。•在实际运用中,可以根据指标与总体经济状况变动轨迹的不同,来判断总体经济走向。•先行指标可以对将来的经济状况提供预测性的信息,主要用于判断短期经济总体的景气状况。在宏观经济波动到达高峰或低谷前,先行出现高峰或低谷,可以利用它判断经济运行的可能走向,进行预警、监测,进而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例如,当先行指数连续几个月下降时,就有理由预测整体经济可能出现下滑。主要有货币供应量、股票价格指数、消费品和原材料新订单等。•同步指标反映国民经济正在发生的情况,反映了当前的经济形势,但并不预示将来的变动。主要包括GDP、工业增加值等。•滞后指标反映经济运行的转折点一般要比实际经济活动晚,用于确认经济周期波动的高峰或低谷是否已经过去。主要有银行短期商业贷款利率、工商业未还贷款、平均失业时间等。三、要知道指标的主要特性例如,作为价值量指标来说,应该注意指标公布时的数据是按现价(即报告期或观察期的价格)计算的,还是按不变价(也称固定价格,即某个年份或时期的价格)计算的,这对计算增长速度十分重要。•又比如,要区分一个指标是流量指标还是存量指标。在主要经济指标中,产值类、产量类、收入、需求和供给类指标一般都是流量,资产负债类指标、保有量、人口数等都是存量。•此外,还要知道一个指标的稳定性如何,了解统计指标的变动情况。即是否会由于统计制度和方法变动或其他一些原因导致该指标大起大落。四、要看一组指标,而不仅仅看单个指标•要找出一组主要指标去认真观察和分析,从相互联系和综合的角度去考察。•例如,为判断宏观经济形势,既需要看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国际收支平衡这四大指标,也要看库存变动、消费者信心指数、企业订单等指标,还要注意货币和财政方面的指标,以及金融市场的一些指标。当这些指标给出的数据或结果出现矛盾时,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要选择更有把握的指标作为判断依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与消费者信心指数21.219.121.521.614.815.215.015.217.515.816.215.423.223.323.022.023.215.522.014.718.511.619.020.895.694.394.594.094.394.194.592.488.188.087.593.793.487.386.086.186.588.688.589.186.786.586.890.25101520253008M108M208M308M408M508M608M708M808M908M1008M1108M1209M109M209M309M409M509M609M709M809M909M1009M1109M12%808284868890929496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左坐标)消费者信心指数(右坐标)五、要注意与历史数据进行比较•要注意与其历史数据进行纵向比较,才有可能看出公布数据的真实含义。特别是对一些变化比较大的数据,更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千万不能拿来就用,听到看到就信。•纵向对比分析,要注意看指标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有无变化,即当前公布的数据与过去公布的数据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将两个使用不同方法统计的数据进行比较,或者是将统计的范围不一致的统计数据进行比较显然是不合适的,有时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要把掌握的数据与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验证。•增长速度的比较要注意它是以什么时候的数据作为对比基期得出的增长速度。常用的增长速度主要有三个:1、同比增长速度:与上年同期相比的增长速度。2、环比增长速度:与上一期(如上个月,上个季度)相比的增长速度。3、定基比增长速度:与固定基期的值相比的增长速度。•三种增长速度都可用来反映指标的变化情况,但是,反映的方式和结果却各有千秋,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用环比增长速度反映的指标变化时,时效性强,比较灵敏。不足之处是对一些随着季节变化而波动的指标,将当期的数据直接与上期相比时,无法避免季节因素的干扰,用其反映的增长速度波动非常大,有时甚至连指标变动的方向都会发生变化(即从增长变为下降)。•简单地将这些月份的数据与上个月份的数据相比较得出的增长速度往往包含了季节因素的影响而波动较大。需要开发建立计算环比数据的季节调整模型。•同比增长速度的弱点:反映出来的结果比较滞后。例如,拿今年5月的数据与去年5月的数据比,整整跨过了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很可能许多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在使用同比增长速度时,常常提到一个经济或统计术语——“翘尾因素”,就比较形象地说明了同比增长速度的滞后性。(如最近公布的房价1.5%引发各界质疑)六、要勤思考多实践•第一,要持之以恒地对选中的指标进行跟踪观察,逐步积累对它们的认识,特别是提高这些指标对经济解释力的认识。•当看到公布的经济数据时,可以自己先做一个分析和判断,特别是要注意分析它对总体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然后再去看专家们的分析,并把自己的分析和专家的分析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弄清为什么。•要记录下自己和专家对经济形势的看法,并在下次公布新数据时看看有无差距,找出差距的根源。这样,积累一段时间,一定会使自己成为经济方面的行家。第二,要借用多种渠道获取多种信息。(网络、各种年鉴、分析报告等)第三,要注意运用新的方法对信息加以处理。(如数学模型、回归分析等)第六、应多少掌握一点观察、分析和理解它的工具,并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积累,逐步熟悉它,理解它,让它为我所用。2010年国家统计局经济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一)123456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21/四……11/四15/四11/二11/五统计公报……25/四……………………工业经济效益报告…………26/五28/三28/五25/五企业景气状况季度报告8/五…………9/五…………企业家信心指数季度报告8/五…………9/五…………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审批情况7/四5/五5/五7/三6/四7/一2010年国家统计局经济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二)789101112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15/四11/三13/一21/四11/四13/一统计公报………………………………工业经济效益报告28/三27/五27/一28/四26/五27/一企业景气状况季度报告9/五…………13/三…………企业家信心指数季度报告9/五…………13/三…………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审批情况6/二6/五6/一12/二5/五6/一主要经济指标解读•了解或掌握一些主要经济指标的含义、计算方法及相互关系很有必要•客观分析指标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联系•理性面对社会对一些指标的质疑•正确运用指标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力争成为一名统计分析专家国内生产总值GDP•重要性:★★★★★•统计频率:季度及年度•统计及发布人:国家统计局•发布日期:一、二、三季度为季后月份的20日左右,年度数据为年后的2月底•发布渠道:国家统计局网站月、季度新闻发布会、《中国经济景气月报》•特点: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总规模,在众多经济指标中居于中心地位,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最重要的核心指标;GDP、人均GDP可以用来衡量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实力和富裕程度。•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一)核算主体1、GDP以我国所有常住单位构成的经济总体作为核算主体。2、常住单位包括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也包括住户。(二)核算范围1、生产范围(1)所有货物的生产。(2)全部对外提供的服务的生产。2、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的范围(1)最终消费的范围与生产的范围一致。(2)资本形成总额范围的特点,一是由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二是所有权的原则。(三)核算方法1、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核算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一种计算方法。即从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总产品的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得到增加价值。计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支出法是从产品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新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最终去向的一种计算方法。最终使用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三项内容。支出法GDP的计算公式为: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国内生产总值总表生产金额使用金额一、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一)总产出(二)中间投入(-)二、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一)劳动者报酬(二)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占(-)(三)固定资产折旧(四)营业盈余一、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一)最终消费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政府消费(二)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三)净出口出口进口(-)二、统计误差表内平衡关系生产法GDP=总产出-中间投入•收入法GDP=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支出法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生产法GDP=收入法GDP=支出法GDP+统计误差GDP每年要调整3次根据不同时间上获取核算GDP基础数据的状况,同一个年度GDP要核算三次。第一次是依据进度统计资料核算,形成GDP的初步核算数,通常在次年1月

1 / 10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