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组:王旭东刘楠楠莫虚王钰刘俐迎Page2目录19世纪德国(普鲁士)特殊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理论前提、形成机制、杜能圈微观、中观、宏观尺度以及我国应用意义与局限以及对区域产业规划的指导意义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应用研究启示总结Page3产生背景:是19世纪德国(普鲁士)特殊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农业制度改革著名学者泰尔提出的合理农业论在理论界占主导地位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轮作农业生产方式全面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经营方式区位的理想模式。Page4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前提(假想条件):6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人工产品供应只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品供应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Page5由假想条件演变的问题:追求利益最大化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Page6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R=pQ-CQ-KtQ=(P-C-Kt)Q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形成机制:R=pQ-CQ-KtQ=(P-C-Kt)Q:地租曲线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结论1地租收入R对同样的作物而言,随距市场距离增加的运费增多而减少结论2当地租收入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而成为某种作物的耕作极限。地租曲线到杜能圈: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的结果,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图上)。因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所以农场主选择最大的地租收入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Page9杜能圈形成: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农业生产空间配置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Page10杜能圈:第一圈层第二圈层第三圈层第四圈层第五圈层自由式农业圈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林业圈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三圃式农业圈此圈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畜牧业区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第六圈层Page11应用研究:宏观尺度的研究实例以乔纳森的欧洲农业分区研究为代表。国家或大洲范围第一地带:温室、花卉第二地带:园艺、果品、马铃薯、烟草第三地带:奶制品、肉用牛羊、饲料、纤维用亚麻第四地带:普通农用地第五地带:面包用谷物、油用亚麻第六地带:牧场第七地带:森林我国学者对上海和北京周围的农业土地利用情况的研究,也分别得出与杜能圈结构非常相似的结论。上海(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圈:距市中心10km之内区域,蔬菜、奶牛、花卉为主第二圈:距市中心10~20km之内的区域,以棉花、蔬菜、奶牛和自给性粮食生产为主第三圈:距市中心20~35km之内的区域,以商品粮、棉花、季节性蔬菜生产为主第四圈:距市中心35km以外的区域,以商品粮、棉花、渔业和奶牛生产为主纳瓦佛等人在非洲卢旺达丘陵地带农村聚落宏观尺度中观尺度微观尺度Page12农业区位论对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1、中国农业发展必须遵循农业区位论的空间法则区域间存在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区域空间距离的不可消除性;经济活动的趋利性。2、农业区位论在中国农业经济中的现实应用中国城乡结构,农村包围城市;市场机制不健全,小农贸易仍然是城镇居民和来自城镇周围的农民;交通格局复杂,区域差异大,运输费用和生产成本最低的农业区位目标显得尤为重要。Page13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启示及局限性: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局限性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河流干扰要素情况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的影响技术发展和交通手段发达使市场距离缩短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启示经济学上的启示: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经济区位研究该理论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而现实农业生产中大部分是自给性经营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农业地理学上的启示:即使自然环境相同,仍会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农业生产方式只存在相对优越性;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Page14杜能圈层理论多被应用于农业规划中:围绕城市为中心以圈层模式发展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合理配置生产力,提高农业水平,降低发展成本原则产业规划编制遵循协调性原则,目标定位合理性原则意义Page15补充:农业区位论最早并具代表性的学说是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J.H.von杜能首创。他根据在德国北部罗斯托克附近平原长期经营农场的经验,提出了一个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第一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第五圈第六圈古典农业区位理论杜能圈由于近代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杜能学说的直接适用范围已大大缩小,只在交通不发达的一些城市郊区,尚能见到市场距离对土地利用方式或集约程度的显著影响。现在城市周围不仅有农业利用的土地,同时也有夹杂着写字楼、商业、住宅、工厂等各种土地利用。辛克莱尔通过研究美国的许多大城市的土地利用,提出了同杜能圈完全相反的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既所谓的“逆杜能圈”。现代农业区位理论逆杜能圈鉴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