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长路上的这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过年好!人到中年,很喜欢蔡琴的歌,听蔡琴的一首歌中唱道“感谢那些事感谢那些人感谢那一段段奇妙的缘分啊!人生原来就是和那些事那些人相遇的过程在我看来,所谓的“专业成长”,不过就是一个想做好教师工作的人,和一些事、一些人相遇的过程。所以我的题目就定为----成长路上的这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从师的二十四年教学历程里,有几个不能忘却的地方,莱师附小-----花园学校-----莲河学校----还有我现在工作的和庄中小,这是我工作过的地方,在这些个地方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仆仆风尘的行程不能也不会忘记。这里我主要讲我工作的三个地方。莱师附小-----懵懂的教学启程站一九九〇年,我师范毕业,非常幸运地被分到莱师附小工作,当时这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学校,人才济济。像所有新教师一样,刚刚毕业的我才疏学浅,教学能力有限,在理想与现实、意愿与困难中寻找新的平衡点。记得最初接受王书海校长和各位老师检阅的是第一堂课叫《参观刘家峡水电站》,这是一篇参观记,有这样2的一句话:“我坐在车上,远远地望见一座银灰色的大坝,镶嵌在狭窄陡峭的山壁中间。”我想教“镶嵌、狭窄陡峭”,如果单讲词义,对还是儿童的学生来说,是不符合认知规律,他们没有身临其境,一定很难理解,即使勉强接受,也是一知半解。课文中还有一段描写泄洪道开闸了,“顿时,湖水如万马奔腾,倾泻直下,发出一阵阵轰鸣,掀起一团团水雾。”这究竟是个怎样的场面呢?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深刻的印象,我一头扎进莱芜师范的图书资料室寻觅起来,整整一下午,我终于找到了当时有关刘家峡水电站的图片资料,我指导学生抓住游记的特点,使他们较顺利地确定出从参观刘家峡水电站的顺序入手学习这篇课文。先参观什么后参观什么?参观刘家峡水电站各个部分时分别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当我把找到的图片投放出去的时候,全班同学看到这个声势浩大、气势磅礴的情景时,无不发出赞叹声,图文结合,很好的解决了教学重点,也让学生体会到参观记的言之有序和言之有物。这次见面课,校长和老师们对这个刚毕业的学生充满了希望,觉得孺子可教也。我曾在这里实习过,观摩过我的指导老师周光兰老师的课,觉得丰富扎实,如沐春风。我也希望自己要向周老师那样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师。幸运的和令我感动是师傅的课堂永远为我敞开着,她每有教学活动,总会叫上我前往观摩,并一定会在课后拉着我谈反思、谈收获,琢磨每一个细节。我认真地观摩她的教学过程,研究她的起承转合,一招一式和教学深度。在她的课堂中我不仅逐渐认识了语文教学的丰富内涵、把握了语文教学的多个维度,更领悟了那种大胆想、细心做、严谨求真的教研态度与科研精神。而在我的每一次赛课中,师傅总是全程参与,不厌其烦地站在理论的高度深入浅出地剖析指正,点评中带有指导、要求中带有期待,给予了我莫大的鼓舞和帮助。不会忘记我在讲叶圣陶先生的《瀑布》这课,3周老师一丝不苟的示范朗读这首诗,感情丰沛,变化起伏,由远远听到瀑布的急切期待,到蓦然看到瀑布的惊讶、喜悦,我佩服之至。在我写成的教学设计稿上,周老师总是拿一支铅笔仔细逡巡思索,调整、调换,那画面,总使我想起《一夜的工作》里精心批改文件的周恩来总理的样子。师傅的手把手地教育,我受益匪浅。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演戏如此,教学也如此。在听别人的课的同时,感知应该这样,不该那样,都能得到即时的体会。即便是教师的平常课,也可以“别人吃一堑,我来长一智”。校际间也经常举行一些听课学习活动,因此我也有幸观摩了实小郭奉璞、陈卫老师的课,沉稳睿智、纵横自如,(如今这些人也已经成为法院和银行的核心人物。)怀着一颗诚惶诚恐的心仰望着身边的名师,羡慕、崇拜,并在上课时如法炮制,师傅们无私的帮助使我终于找到当老师的感觉,我的教学水平慢慢提高。那时年轻的我远离家乡,所有的闲暇、备课、上课之余,便广泛涉猎专业和相邻学科的书籍,把读书看报作为生活的必须,因为我深切体会到,厚积才能薄发,深入才能浅出。只有登上绝顶,方能一览众山小;只有技艺高超,方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那时的教学资源并不丰富,网络资源更是谈不上,非常感谢的是和我搭班的亓庆珍老师亦师亦母,把她订了多年的教学刊物《山东教育》给我看,和我平行班的梅元增主任把他订阅的《小学语文教学》借给我,我如获至宝,针对自己教的学科,潜心研究别人的心得体会,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情,借鉴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因为自己的活学活用,课堂教学很快上路。在师傅手把手的教导下,刚刚上任三个月,就开始拿全区的公开课《李时珍》、《月光曲》、《美丽的小兴安岭》。简单的模仿、复制也使我在语文教学中少走了一些弯路。4正当我沾沾自喜的时候,1994年,我获得参加全市小学语文优质课活动的机会,我作为学校推出的唯一的代表,执教《草船借箭》,那时的我心理素质很差,在周教师的指导下,我连夜备出教案,紧张的一夜未睡,第二天上课学情的不熟、准备的仓促,课堂上丢掉了大气和自信,只得了个三等奖。这一次失利,我记忆终生,虽然学校领导和同事们并没说什么,但赛课的失败却成了我心中的一个结。一位西方哲人说,跌倒的地方会有思想生长起来。痛定思痛,我看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赛课的失利归根结底就自身教学功底的缺陷,没有教材的熟练掌握,没有开合有度的课堂调控,教学非一日之功,要探索改革,自己急需的是汲取营养,增加“底气”。暑假,我又抱着录像机一遍一遍地看名教师的教学实录。渐渐地,我好像有点“开窍”了,老师们说我的课活了、有灵气了!“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荀子,劝学),以其昭昭,才能使人昭昭!要成为一个能给学生以智慧教育的好教师,必须先使自己聪慧起来!为了每一课的胸有成竹、为了做讲课昭昭的“明”师,每天在备课过程中,我常常为了讲清一个字、一个词、一种句式、一个标点,翻阅各种资料,查找多种辞书,向老师们求教。为了设计和修改好一种教法,我常常苦苦思索,彻夜不眠。古人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我常为查找一个问题,翻遍家中藏书。到了寒暑假,那更是我备课、钻研教材的大好时机。每次我都把所定的教学期刊拿出来,再一次回读,回读的过程中就不自觉的和自己的教学工作挂起钩来,抱着从书本中找智慧、找思想、找方法的态度去读,自然就“入5境界,进角色、动真心”了。自己深有同感的地方就记录下来,非常宝贵的大材料就复印下来做成剪报,这些年,几次搬家,我的这些剪报、笔记,我总是精心的保管好,厨柜装满,窗台占满,箱子挤满,一有需要就把书桌摆满。就在这零零碎碎的阅读中,我的课堂教学灵活起来,充实起来,从“蚕为天下虫,鸿为江边鸟”的趣味识字,到板书设计的巧妙助教,从阅读教学的“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切入研究到生活体验式习作的尝试,学生在语文的快乐殿堂里感受到学习的情趣盎然和创造的愉悦开心。不倦的求索,我也获得了一些荣誉:莱芜市教学能手,电化教学能手,毕业的第四个年头,在全市百佳人物评选中获“十佳教师”称号。于懵懵懂懂中,是学习开启了我的为师之门。附小五年,最不能忘记的还有从老师们身上学到的爱生如子的拳拳关爱之心,敬业之心。刚毕业的这几年,我的搭档是一位小我母亲几岁的亓庆珍老师,她认真负责,一有闲暇时间,她就领着我去学生家中走访,明亮的月光下,窄窄长长的巷子里,留下了我们家访的脚印,在家访的过程中,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生活环境,矿煤小区的刘妍深,调皮贪玩,学习较差,家访中,我们了解到他的母亲得了肺心病,呼吸困难,父亲是煤矿工人,工作辛苦,学生连基本的吃饭都难以保证,别说是辅导孩子学习了,看着他的母亲愧疚的眼神,我了解了一位母亲的期盼和嘱托,对于这个孩子,亓老师和我一有时间就给他辅导功课,督促他完成作业,学校军乐队成立了,推荐他当了军号手,他每天精神抖擞,学习也大有长进,可有一6天,他的号嘴丢失了,辅导员要罚款,亓老师二话不说掏出50元钱替他还上。附小五年岁月,我学到了同事间亲如家人的团结,学到了爱生如子的真诚,学到了满腔热情对学生的奉献!怀念那段家访的日子!附小五年,是我教学人生的青涩职初阶段,那里良好的文化内涵,深厚的教学氛围影响了我,为我今后的发展涂上了生命的底色。花园学校------踏实的教学历练场1995年,花园学校初建,急需教师,我被调入花园,并在次年被任命为教导处副主任,那时我初为人母,目光在尿布和奶瓶间切换,步履在家与学校间交织,多重的角色使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一年也是我中文本科函授毕业的关键一年,白天坚持上课、批改作业,晚上照顾孩子,灯下夜读,终于通过了毕业考试。教导副主任对于资历尚浅的的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做好这个角色,需要做中学,我把荣毅仁先生的家训:“择高处立,就平地坐,向宽处行”拿来自勉,开始“自己培养自己”(于永正语),紧张的教学之余,我必看的是《中国教育报》、《小学语文教师》,自己购买《教海漫记》《于永正文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我的人生笔记》等,从这些专著里面,我认识了于永正、靳家彦、钱梦龙、韩军、袁浩、贾志敏,我关注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剖析他们个人风格的形成,研读教学中折射出的教学思想,尤其喜欢研读他们的课堂实录。每当看到期刊上比较实用的教学实录,我就复印下来,集中珍藏,闲暇时候,反复琢磨研究。我喜欢将将实录还原成教学设计,研究名师如何架构一堂课,7还喜欢在看实录的过程中,及时中断,想,在这种情境下,自己会如何处理问题,有时也专门研究实录中的导课、结语、链接和板书设计这些细节,在我大大小小的笔记本上记录了很多精彩的导入和板书,像《穷人》《十里长街送总理》《美丽的西沙群岛》《日月潭》等,每每有与讲课内容相关的一些文字介绍,图片资料,我就精心的剪下来抄下来,以备上课之需。光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图片就有很多,我取名为《眼睛的旅行》。常此以往的积累、阅读、研究,竟也从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一些技巧。学名师不能囿于模仿、移植那些技术层面的东西,要突破名师教案的樊篱,以扎实的行动,真实有效的方式来习得名师们那些支撑教学理念的精髓。在研读实录的过程中,我记住了支玉恒老师的清新流畅、摒弃僵化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第一场雪》。我记住了于永正老师把学生推到前台,自己隐身课堂之后的《新型玻璃》,看到了幽默与机智的课堂语言魅力,看到了细致、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我记住了杨明明老师在《惊弓之鸟》中那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到底是哪个字害死了大雁。我听窦桂梅的课,我欣赏她的激情澎湃的同时,更关注她超越教材,把文本读厚。有一首诗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样边学边研边实践,把自己的课堂当作自己的练兵场。于是《颐和园》、《落花生》、《生命的林子》、《长征》、《可贵的沉默》等公开课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花园十年,是我不断在课堂上躬身实践的踏实而艰辛的十年,我一直认为,讲台就是教师的舞台,老师最美的姿态一定是在他讲课的时候!所以我努力将平常课当作公开课来上——追求一种“精致的创8意”,将公开课当作平常课来上——追求一种“真实的效益”,着力追寻一种“自然、大气、简约、厚实”的教学境界。1、上好平常课。在听公开课的时候,我们常常羡慕大师们在课堂上的风采,感叹于他们臻于化境的教学艺术。但事实上,光彩照人的背后,是汗水,是心血。名师们之所以有今天的高度,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根须深深地扎在日常教学的大地上上好平常课。平时的课堂,是老师劳作的田地。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就是教师劳动。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结出的果子才会香甜。我喜欢语文,上中学的时候,我的习作常常叫我的语文老师孟宪新老师拿回家叫他的孩子看,毕业之后,当了语文老师,我觉得我很享受语文,享受语文,不仅享受文章中作者彰显的美、温蕴的情,更重要的是享受着探索语文教学真谛的苦与乐。伴着淙淙的流水声与动听的乐曲,朗读一段“钓鱼的启示”,心中自有一丝惬意;欣赏着大屏幕上播放的“五彩池”的神奇风光,心中自有一些快意;制作出“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动画演示课件,心中自有一份满意;尤其当自己的精心设计或灵感乍现,碰撞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时,心中更是十分的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