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暴见孟子(上课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习目标:1、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2.理清选文的行文思路,学习古今对比的说理方法。导入新课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宣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胸怀天下的政治家;鲁迅曾在诗中写道“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达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感情;汶川地震后的废墟上,温总理苍老、忧心、疲惫的面容让我们看到一个与老百姓心连心的国家领导人形象。他们这些人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那么这种忧乐思想的源头在哪里?他就在两千多年前的孟子那儿。今天我们学习《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这篇课文,来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问题探讨1、读第一段:庄暴见齐王,王语暴以好乐,暴为何未有以对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首先正面提出论题;其次是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制造议论悬念;再次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2、齐宣王“变乎色”说明什么?齐王变了脸色,并称自己喜好的不是先王之乐,只是世俗之乐。齐王变了脸色,固然是“惭其好之不正”(朱熹《孟子集注》),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但他也知道孟子是主张先王之乐反对世俗之乐的,他正面承认自己爱好世俗之乐,也就把自己和孟子的立场对立起来了。表明这时的谈话气氛并不融洽。儒家学者把乐分为两类:一类是先王之乐(也就是古代圣贤之君的音乐),一类是世俗之乐。宣王喜欢的只不过是当时的世俗音乐,并且他也知道一般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先王之乐,而贬斥世俗之乐。先王之乐有《韶》《武》《雅》《颂》等等,其中《韶》是虞舜时代的音乐,《武》是周武王时候的音乐。孔子等儒家学者认为,这一类音乐有助于克己复礼、修身养性或协和社群关系。俗乐的种类异常繁多,其共同本质则是有悖于儒家追求的政教伦理目的──儒家学者认为这种音乐能使听者放荡无节,甚至流于淫滥。所以他们对俗乐的批评不绝于耳,或者一言以蔽之曰“淫”,或谓之“乱世之音”等等。但是,上层统治者却往往喜欢俗乐。在孟子和齐宣王这番对话大约一百年之前,魏文侯就说自己听古乐昏昏欲睡,听俗乐却不知疲倦。3、“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在整个论辩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不仅迎合了齐王,引起了齐王的兴趣,改变了谈话的气氛,而且巧妙地把谈话由音乐引入政治领域。然后再补充一句“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既是承接齐王“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之言而来,又改变了原来的概念,进一步转换话题。先王之乐、世俗之乐和“古之乐”“今之乐”既相同又不同,两者雅俗的区分明显,无论今乐古乐,都有雅有俗。在偷换概念中,孟子巧妙地转换了话题。“其实,今乐古乐何可同也?但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朱熹《孟子集注》)避开容易引起齐王反感的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巧妙地把音乐话题转为政治话题,既不丧失自己对音乐的一贯立场,又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4、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图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两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对比,揭示是否与民同乐带来的不同的政治效果。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鼓乐、田猎疾首蹙颚——悲惨图景反面对比鼓乐、田猎欣欣然有喜色——太平景象正面两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对比,揭示是否与民同乐带来的不同的政治效果。作为君王自然希望百姓们能够欣欣然有喜色,能够关心自己爱戴自己,那么王应与民同乐。齐王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孟子的主张,也家一起欣赏才好,那么自然就是与民同乐!两幅画面的对比更加没法驳斥,难道你喜欢百姓们看见你就头痛?通过对比手法展示了两幅画面:悲景图:举疾首蹙頞而相告乐景图:举欣欣然而相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是如何一步步达到目的的?试着分析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论辩技巧引入话题→转换话题→直切正题→得出结论投其所好请君入瓮对照说理水到渠成由谈乐(yuè)而言乐(lè)臣请为王言乐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可王天下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针对春秋战国朝代连年战争、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它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这种思想不过是空想而已。2.思考: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有什么意义?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语言特色:对比和反复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如“举疾首……相告”和“举欣欣……相告”),又有重复之语(如“今王鼓乐……之音”和“今王田猎……之美”)。这样论述,就强调了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乐,从而突出了论题。与民同乐,是治国之本与人同乐,是立人之本学会分享、分担人爱为情,慈悲为怀人生即修行,学会分享就学会了生活小结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