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设计要点之一~二十二工艺设计要点之一:精馏塔1。填料塔:(a)根据每米填料层高度的压降,来判断是否会液泛。通常每米填料的液泛压降为0.017~0.025Kg/cm2(b)而在载点以下操作,则是正常稳定的操作条件。通常每米填料的载点压降为0.0043~0.009Kg/cm2在此操作条件下的填料等板高度HETP是最低的,也即分离效率最高。2。由于风载和地基等原因,塔的高度一般不超过53米。3。对于小于900mm直径的小塔,通常采用填料塔。这是基于小直径板式塔制造费用高昂的考虑。4。典型的全塔效率通常在60~90%之间。5。通常筛板塔盘间距为300~400mm;真空塔盘间距为500~750mm。如果考虑方便维修,相应的板间距要大一些,机械设计上的最低要求为460mm。工艺设计要点之二:管壳式换热器1。换热介质的流向配置:(a)将腐蚀性强的流体安排在管内,这样只需少量的贵重合金管材即可。如果壳间走腐蚀性流体,不仅需要昂贵的壳体材料,而且壳内的管子也需耐腐材料。(b)将易结垢的流体安排在管内,通过流速控制可以适当清除污垢。检修期间,不用抽出管束就可以机械清洗直管段。(c)对于高温/高压操作的流体安排在管内,可以省却特殊、昂贵的制造材料。(d)将较低流速的介质安排在壳侧,可以体现出其经济性能。因为低流速流体在壳侧比在管内更易产生有利于传热的湍流现象。2。在各种操作压力条件下,换热器中较为合理的压降如下:操作压力合理的压降真空~常压操作绝压的十分之一1~1.7Kg/cm2操作表压的二分之一1.7kg/cm2以上0.35Kg/cm2或更高3。当冷却粘度较大流体时,顺流操作比逆流换热要好。因为冷流体可以获得较高的传热系数。4。壳径与列管根数的经验关联式为:D=1.75×d×(n×Np)0.47其中D为壳内径,mmd为管外径,mmn为每程的列管根数Np为每壳程内的管程数。工艺设计要点之三:材料选择优点缺点碳钢便宜、易成型、最常用、耐微碱性环境不耐酸、强碱物料、相对易脆(尤其低温环境下)不锈钢相对便宜、易成型、相对碳钢更适合于各种酸、碱性环境不耐含氯物料、在高温环境下降低性能参数254SMO中等价格、相对易成型、相对不锈钢更适合于各种酸、碱性环境稍耐含氯物料、在高温环境下稍降低性能参数钛合金耐含氯物料(海水环境)、高强度薄材稍昂贵、难成型、焊接难铅钛合金耐含氯物料(高温、海水环境)非常昂贵、难成型镍耐碱性物料(高温、海水环境)昂贵、焊接难哈氏合金耐酸性物料(适应范围广)相当昂贵、易焊接石墨耐弱盐酸性物料非常昂贵、易脆、难成型钽其他材料的替代品(非常苛刻的场合)极其昂贵、慎重选用工艺设计要点之四:凉水塔1。在工业凉水塔设计中,取决于空气的温度和湿含量,湿球温度就是水可以被冷却到的最低理想温度,实际上可以达到环境饱和空气90%左右的冷却等级。2。凉水塔的尺寸大小是与水温、湿球温度有关的。其相对大小比例如下:T水-T湿,oF相对尺寸大小52.4151.0250.553。循环水量通常在5~10m3/hr-m2,空气速度通常在1.5~2m/s4。逆流诱导式通风塔是最常见的。这些塔的操作条件可达湿球温度的1oC之内,通常在3~6oC的温差之内。5。对于需要每冷却6oC左右的凉水塔,约有1%的循环量损失。飘散损失约占循环量的0.25%左右,排放约占循环量的3%左右,以防止氯盐类物质等化学品在系统中的累积。工艺设计要点之五:输送装置1。对于大于120m长距离、大通量物质传递的场合,选用气流输送装置是最适宜的。还适用于多个输送源、多个目的地的工况。对于真空或低压系统(0.4~0.8Bar),输送空气速度为10~37m/s。输送空气量约在0.03~0.5m3/m3输送固体。2。拖曳型刮板输送机是全封闭的,适合于短距离输送物质。块料尺寸约为75~480mm,输送速度为0.2~1.3m/s,所需动力比其他形式的输送装置要大。3。斗式提升机常用于垂直输送物料的场合,且物质是比较粘稠、研磨的物料。500×500mm容量抓斗的处理能力可达28m3/hr,提升速度为0.5m/s,最快速度可达1.5m/s4。带式输送机用于长距离、大通量输送。倾斜度最大为30o角,600mm宽的皮带输送能力达85m3/hr,输送速度约为0.5m/s,最快速度可达3m/s所需动力相对要小些。5。螺旋输送机用于粘稠、研磨物料的长达46m距离的输送。倾斜度最大为20o角,300mm直径螺旋板的输送能力达85m3/hr,转速为40~60转/分时的输送能力可达28~85m3/hr工艺设计要点之六:结晶器1。大多数结晶过程中,C/Csat(浓度/饱和浓度)之比保持在1.02~1.05之间。2。晶体生长速度和晶粒大小取决于溶液的过饱和度。3。在冷却结晶过程中,溶液温度保持在给定浓度的饱和点以下0.5~1.2oC较合适。4。常见的晶体生长速度约为0.1~0.8mm/hr工艺设计要点之八:固体干燥1。喷雾干燥只需几秒钟的时间,而转筒式干燥时间则需几分钟,乃至一个小时。2。处理3~15mm球粒状物料干燥的连续板/带式干燥器的干燥时间约为10~200分钟。3。用于处理高粘度流体物料的鼓式干燥器接触时间约为3~12秒,产品片厚约1~3mm。转鼓直径约0.5~1.5m,转速约为2~10转/分。最大蒸发能力约为1363kg/hr4。转筒式干燥器操作的空气流速为1.5~3m/s,最高达11m/s。停留时间约5~90分钟。对于新设计的转筒干燥器,需要85%的横截面积空间。采用逆流操作的设计,出口气体温度高于固体温度约10~20oC。而并流操作的设计,要保证固体物料出口温度为100oC。转速通常为4~5转/分,转速与筒径(m)的乘积约为4.6~7.6。5。气流输送干燥器适用于1~3mm的颗粒干燥,甚至大至10mm的颗粒物料。空气速度约为10~30m/s,典型的单程干燥停留时间接近1分钟。设备尺寸约为直径0.2~0.3m,长1~38m。6。流化床式干燥器适合处理4mm以下的颗粒干燥。气速的设计参数为最小流化速度的1.7~2倍。一般连续操作的干燥时间取1~2分钟就足够了。工艺设计要点之九:罐式容器1。液体罐通常是卧式的,气液分离罐通常是立式的。2。适宜的长度/直径比为3,范围在2.5~5。3。半充满回流罐的停留时间为5分钟;气液分离罐进料到另一个塔之间的设计停留时间为5~10分钟。4。炉前进料罐的停留时间最好是30分钟。5。压缩机前气液分离罐的设计停留时间应该为每分钟液体体积通量的10倍。6。液液分离器的设计停留时间应该维持沉降速度为0.85~1.3mm/s7。气液分离罐中气体临界速度=0.048(液体密度/气体密度-1)0.5密度为kg/m3,临界速度为m/s8。除沫器中丝网层厚度通常为150mm。9。对于正压分离系统,丝网层之前的分离空间为150~450mm,丝网层之后的分离空间为300mm。工艺设计要点之十:蒸发器1。最常见的类型是垂直长管自然或强制循环蒸发器。管径在19~63mm之间,管长在3.6~9.1m之间。2。强制循环速度一般在4.5~6m/s范围内。3。溶液沸点温度升高(BoilingPointRise或B.P.Elevation)是由于溶液中存在不挥发溶质的作用,而导致溶液温度与饱和蒸汽温度的差别。4。当BPR大于4oC时,较经济的做法是采用4~6效串联蒸发器设计。温差愈小,采用取决于蒸汽消耗成本的串联设计,其经济效果愈加明显。5。增加多效之间的蒸汽压力,可以采用喷射器(20~30%效率),或者机械压缩机(70~75%效率)。工艺设计要点之十一:过滤器1。通常依据实验室真空滤叶试验的形成滤饼时间来分类的,0.1~10cm/s为快速;0.1~10cm/min为中速;0.1~10cm/hr为慢速;2。如果5分钟之内不能形成3mm厚的滤饼,则不应采用连续过滤方法。3。对于需要快速过滤的场合,最好选择带卸料、顶加料的转鼓过滤机和加压式离心过滤机。4。对于需要中速过滤的场合,最好选择带真空鼓式和边沿式离心过滤机。5。对于需要慢速过滤的场合,最好选择压滤机或者澄清式离心过滤机。6。对于需要过滤微细砂矿石的场合,转鼓速率为7335kg/day-m2,转速20转/hr,真空度457~635mmHg。7。对于需要过滤矿脉固体和结晶的场合,转鼓速率为29340kg/day-m2,转速20转/hr,真空度51~152mmHg。工艺设计要点之十二:混合与搅拌1。中等搅拌程度的流体表面速度为0.03~0.06m/s,而强烈搅拌的流速为0.2~0.3m/s。2。测量有挡板搅拌槽内的搅拌强度,主要依据是所需动力和叶轮尖端速度:动力输入叶端线速kW/m3m/s掺混0.033~0.082-均相反应0.082~0.2472.29~3.05带传热的反应0.247~0.8243.05~4.57液~液混合0.8244.57~6.09气~液混合0.824~1.6474.57~6.09淤浆1.647-3。各种搅拌槽的几何尺寸都与其容器的直径(D)有关:液位=D涡轮叶片的直径=D/3叶轮距槽底距离=D/3叶片宽度=D/15四直叶挡板宽度=D/104。对于需要沉降速度为9m/s的固体悬浮物,采用涡轮式叶轮设计;对于需要沉降速度为46m/s的场合,则采用强化搅拌的推进式叶轮设计;5。气~液混合所需的动力比完全液体混合所需的动力约小25~50%。工艺设计要点之十三:压力容器和贮罐1。在-30oC到345oC之间的设计温度,取最大操作温度加上25oC的余量。2。一般情况下,设计压力取最大操作压力的110%或者在最大操作压力值上再加0.69~1.7bar,取大者。最大操作压力取正常操作压力值加上1.7bar。3。对于真空操作,设计压力取相对于全真空的1bar(表)压力。4。保证罐体结构安全的最小壁厚为:对于直径为1.07m及以下尺寸的罐,壁厚取6.4mm;对于直径为1.07~1.52m尺寸的罐,壁厚取8.1m;对于直径为1.52m以上尺寸的罐,壁厚取9.7mm。5。许用工作应力取材料强度极限的1/4。6。最大许用工作应力:温度范围-30~345oC400oC455oC540oC碳钢SA2031290bar1070bar686bar273bar不锈钢302SS1290bar1290bar1100bar431bar7。容器壁厚估算式:壁厚=(压力×外曲率半径)÷(许用应力×焊接效率-0.6×压力)+腐蚀余量其中:压力为psi(表);曲率半径为英寸;应力为psi;腐蚀余量为英寸。初始设计工况的焊接效率通常取0.85。8。腐蚀余量取值:已知腐蚀性介质9mm;非腐蚀性介质4mm;蒸汽罐或空气槽1.5mm。9。小于3.8m3容量的贮罐,采用带支腿的立式罐。10。3.8~38m3之间容量的贮罐,采用混凝土支承的卧式罐。11。大于38m3容量的贮罐,采用混凝土座的立式罐。12。贮存低蒸气压的液体,采用浮顶罐。13。原料贮罐通常按30天供料设计。14。贮罐容积应该设计为货运槽车容积的1.5倍。工艺设计要点之十四:管道1。对于液体管线尺寸设计:合适的流速为1.5+0.004×Dm/s,泵出口端压降约为0.04kg/cm2/100m管线。在泵入口端,流速为0.4+0.002×Dm/s,压降约为0.008kg/cm2/100m管线。其中D为管线直径,mm。2。对于蒸汽或者气体管线尺寸设计:合适的流速为0.24×Dm/s,压降约为0.01kg/cm2/100m管线。3。过热、干蒸汽、气体管线的流速限制在61m/s及压降0.1kg/cm2/100m管线;饱和蒸汽管线的流速限制在37m/s以防止冲蚀。4。对于型钢管线的压降估算式:ΔP=35×M1.2μ0.2/(D4.2ρ)其中:P为摩擦阻力降,kg/cm2/100m当量管线M为质量流率,kg/hrμ为管内流体粘度,cPρ为管内流体密度,kg/m3D为管线内径,mm。对于光滑的换热器钢管,须用30替换35。5。对于两相流,通常采用lockhart/Martinelli估算式,首先计算管线内每一相单独存在时的压降,然后计算:X=[Δ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