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一、熟记文学常识•二、字音字形•三、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四、重点句子翻译•五、深入理解文章《孟子》二章复习文学常识:关于孟子和《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孟子》共七篇,记述孟子的言论或主张,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孟子》散文的特点:1.长于论辩;2.长于譬喻;3.气势浩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道,即指仁政。得道,即指施行仁政。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重要读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夫粟寡戚畔fúsùguăqīpàn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寡助之至⒃,亲戚畔⒄之。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重点句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形势等条件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团结。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依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只依靠武器装备的精良。重点句翻译: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有利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实施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实施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实施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通假字、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池非不深也养鱼池护城河池塘兵革非不坚利可汗大点兵兵器士兵兵革非不坚利马革裹尸技术变革甲衣兽皮改变委而去之委以重任放弃委托委而去之相去甚远去向不明离开距离从某地到它地天下顺之顺流而下归顺、顺从沿着词类活用•环:名词作状语围•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威: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征服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分论一:天时不如地利。分论二:地利不如人和。例证1:城小易攻却围攻不胜,从而证明了由作战角度引入治国角度从理论上论证中心论点。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分析理解课文:例证2:守方地利却弃城而逃,从而证明了课文结构:中心论点论证结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用攻城不胜战例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用守城不胜战例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重要读音: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舜畎说鬲吾敖奚乏拂拂shùnquănyuègéwúáoxīfáfúbì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重点解词: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起,被任用;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下达;3、人恒过,然后能改往往、常常;犯错;这样;改正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忧困;“衡”通“横”,不顺、阻塞;给;这;使…受苦;使…劳累;使…饥饿;使…资财缺乏;扰乱;用来;使…惊动;使…坚忍;“曾”通“增”,曾益,增加;本不具备的能力田地、耕地;被举用、被选拔振作、有所作为责任;重点解词: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显露;脸色;表现、显露;声音;知道、了解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指国内;如果;坚持法度的世臣;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存发展;萎靡死亡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弼,指国外;敌对的国家;外部的忧患;往往、常常因为;重点句翻译: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为)忧患使人或国家(振作)生存发展,(因为)安逸享乐使人或国家(安于现状)萎靡死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上天将要指派重大的责任给这样的人(时),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受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身体承受饥饿,使他资财缺乏,(用以上种种)行动扰乱他的作为,用来使他的心受到触动,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本不具备的能力。重点句翻译:人常常会犯错,这样之后才能改正(错误)。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们往往)内心忧虑,思虑阻塞,之后才会(吸取教训)有所作为;(人的想法只有)在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声音中表现出来,之后才能被人了解。3、人恒过,然后能改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部的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通假字和一词多义: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举于版筑之中举大计亦死举世闻名被举用发动全行拂乱其所为春风拂面扰乱轻轻擦过敌国外患敌我矛盾寡不敌众敌对的敌人对抗、抵挡而后喻比喻句明白、了解比方衡于虑“衡”通“横”,不顺、阻塞;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辅佐;高举双手抬起势均力敌力量相等拂袖而去法家拂士甩动“弼”,辅弼不可理喻说明、告知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忍性行拂乱(使......颠倒错乱)其所为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出(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苦:(使……痛苦)⒉古今异义:⑴举于士古义:今义:;⑵所以动心忍性古义:今义:;⑶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今义:;狱官士兵用这些方法表因果的关联词语这样的判断动词例证法:列举六位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说明——紧承上文,提出观点——正反对比论证法:真正的人才必须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结尾总结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析理解课文:由个人引申到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成大业者都是经过艰苦磨炼的。课文结构:中心论点论证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典故故天将降大任…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例论证分析道理人恒过…而后喻入则无…出则无…(个人)(国家)对比论证友情提示:两篇短文均要求全文背诵,不但要会背,而且一定一定要会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