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贵阳市“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初稿)《贵阳市“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以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强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为指导,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转发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筑府发[2010]36号)、《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市发改委)、《贵州省“十二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基本思路》(省文化厅)等文件编制。“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未来五年我市文化发展的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本规划所指的文化事业,涵盖社会文化、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群众体育的公益性服务领域。一、“十一五”期间文化事业发展情况“十一五”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一)主要成绩1、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进展“十一五”期间,我市基本建立了市、区(市、县)、乡镇三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京剧院、艺术中心、健身中心和市民文化广场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完成,基本建立了以市、区(县)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基础的社会文化活动网络。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建成了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全面完成了20户以上自然村寨通广播电视的目标任务,农村电视入户率达到95%;完成了广播调频同频网建设,广播覆盖率提高到100%。贵阳地区和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实现整合,基于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推出了多项便民利民服务。市电视台进行了建台以来最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基本实现了采、编、播各环节的数字化,为发展节目内容产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2、群众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改善顺利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六大文化惠民工程。全市广场文艺会演、文化“三进”服务、图书馆服务等文化活动,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十一五”期间共举办送文艺下乡、广场文艺活动等千余场;电影下乡近6千场;向区(市、县)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赠书15万余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经常性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超过40%的全国平均水平,全民健身意识大大增强;农村、社区运动场地建设及健身设施明显改善。3、文化遗产工作成果可喜全面完成县级行政区域实地文物调查。“十一五”期间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123处,其中新发现615处,复查508处,消失93处;全市11个县级行政区域启动了实地文物调查,调查启动率为100%。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在普查基础上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目前我市“非遗”项目有国家级2个,省级37个,市级62个;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2名,市级传承人2名。4、文化艺术产品更加丰富文艺作品佳作不断,大量创作演出了音乐、舞蹈、小戏小品等作品。其中大型现代京剧《布依女人》,广播连续剧《虎啸玄天洞》,歌词《侗乡》、《孩子你别哭》,歌曲《又见满天星光》,舞蹈《跳山》、《猎恋》、《苗岭雄鸡》等一大批文学艺术和广播影视作品获各类国家级奖项。5、文化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组织大型文化活动的水平提高,影响扩大;文化、新闻出版和广电市场监管稳步推进;以文艺院团为重点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二)基本经验出台好政策,将文化工作融于社会发展的大局。近年来,凡是各级党委、政府关心和支持的文化事业建设项目及活动,都能得到人民群众、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欢迎,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重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文化工作就能取得突出的成效。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各级文化部门抓住机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发挥文化工作在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鼓舞斗志、陶冶情操、锻造精神等方面的功能,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培养市场,引导广大群众转变观念。倡导“文化消费不可少”、“精神需求更重要”的理念,精心培育出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消费市场。一方面利用文化发展的专项资金,组织各种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吸引群众积极参与,让广大市民群众关注文化、热爱文化;另一方面,利用已经建成的文化活动平台,发挥名人、名节目的效应,大胆地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培养出让群众乐于参与、舍得花钱的文化消费市场。建立机制,不断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坚持改革和发展并重,在文化的思想观念、内容和形式、体制和机制等方面拓展新领域、赋予新内容、开创新境界,不断提高文化工作的创新能力;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形成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氛围,增强文化工作队伍的总体战斗力。筑巢引凤,借鸡生蛋。巧借荷花奖、多彩贵州、贵阳避暑季等国家、省、市大型活动及赛事,运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赛事来推动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三)存在的问题在全市文化事业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是:财政投入与需求相比仍然不足,未能与公共财力的增长同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能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对文化事业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文化服务能力不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各类文化人才匮乏,基层文化队伍数量不足,水平不高,没有建立人才成长和吸引人才的有效机制;艺术精品不多,艺术创作后继乏力;文化建设对提升地方形象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不健全,产业化手段运用不充分,对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够明显等等。二、“十二五”期间文化事业的环境条件、发展思路和目标(一)发展机遇和不利因素1、有利形势和发展机遇国家、全省文化事业大发展的宏观背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支撑经济持续发展、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和推动创新型社会发展出发全面关注文化建设,文化投入空前增加,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渐完善,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扶持引导力度日益加大。国家和全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贵阳经济发展达到新阶段。2009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达22832元,按年末汇率计算折合3344美元,具备了支撑更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条件。市民文化需求的新增长。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后,居民消费方式将发生较大变化,文化、娱乐消费将大幅上升,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将将产生更高的期待。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社会大为改善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2、挑战和不利因素城市高速扩张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带来巨大压力。我市正处于城市高速扩张期,建成区面积、居民数和流动人口数都在快速增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机构设置、文化服务提供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临着供不应求的矛盾。基础薄弱,与全国同类城市的差距拉大。我市文化事业近年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基础薄弱,欠账较多,在人才队伍、设施设备、文化服务提供上与全国同类城市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继续拉大。投入不足仍是瓶颈。我市文化事业经费总体上呈增长态势,但投入依然严重不足,经费更多用于保证日常运转,文化活动、文艺作品创作、文化服务由于经费困难举步维艰。文化体制改革尚未完成,新的机制尚未健全。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正处于旧体制的变革和新体制的调适中,改革成本正在支付,制度能量未得到有效释放。(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城乡文化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高度,努力建设符合我市情况、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符合文化事业自身发展特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基本原则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寻求文化事业发展动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向面向全社会转变,真正履行好服务、指导、协调和监管职责;文化事业单位搞好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活力;转企改制文化单位和文化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快成为合格市场主体。在城市高速扩张下保证公共文化服务同步跟进。不造文化沙漠,不留文化死角,不遗漏低收入居民和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惠及全民的作用。在抓好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管理和服务工作。改变重建轻管,重管轻用,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保证运转经费和人员,不盲目铺摊子,充分发挥建成设施的作用,提高投资效益。突出重点,兼顾全局。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根据文化设施、传统、人才等方面的条件,扶持建设若干文化示范社区、示范乡(村)、示范厂(校),在空间布局上形成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影响的特色文化区域。保障文化事业发展的公共财政投入。坚持文化事业的公益属性,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以社会多渠道投入和适度有偿使用为辅,突破文化事业发展的经费瓶颈。(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完成“十二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文化建设的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建成基本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文化事业的整体实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更好地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城乡文化共同发展。贵阳在全国的文化形象持续改善,影响力不断扩大。2、分项目标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达到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管理科学、运转正常的要求。城乡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文化设施数量、质量和人均拥有量达到全国同类城市平均水平。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社会文化工作富有特色。城乡特色文化繁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文艺创作繁荣,涌现更多群众喜闻乐见、内容健康向上的艺术产品,产生在全国有影响的文艺作品。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事业持续进步,达到全国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对外文化交流逐步活跃,贵阳城市知名度明显扩大,美誉度明显提高。以数字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手段得到广泛应用。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深化,文化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文化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效益更加明显。市场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三、“十二五”文化事业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一)凝练贵阳精神,提升城市形象以提高公民人文素养,提升城市软实力为目标,加强文化研究,凝练贵阳精神,提升城市形象。凝练具有历史底蕴和时代感的贵阳精神。加强地域文化和阳明文化研究,提炼优秀文化传统,通过宣传教育成为市民认同的价值观,增强市民荣誉感,逐步形成地域文化特质并上升为贵阳精神。加强城市形象传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强化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形象,通过多种公共关系手段,进行形象传播,提升贵阳知名度和美誉度。专栏1贵阳精神研究和形象传播工程贵阳精神研究开展贵阳地域文化和阳明文化研究,凝练贵阳精神。进行学术研讨和大众传播。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塑造贵阳城市形象。主要面向省外,借助多种媒体和活动,传播贵阳形象。(二)完善文化设施,改善文化服务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市、区(县)、乡(镇)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善设施建设,设立文化活动功能区,继续建设知识共享工程、农家书屋,探索建设数字化农家书屋,调整和完善各级文化馆、图书馆。重点大型文化设施建设。贵阳市图书馆金阳新馆、贵阳市城市规划展览馆(贵阳市博物馆)、贵阳市金阳剧院、贵州京剧院学员培训基地、贵阳市古玩城、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对现阳明书院进行装修、布展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