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15-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15区域生态环境建设600分基础考点&考法考点40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防治考点41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700分综合考法&考练综合考法生态环境问题的答题思路考点40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防治考法1荒漠化问题分析思路考法2水土流失问题分析应试基础必备应试基础必备一、荒漠化1.含义及类型(2)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差异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西北地区地理位置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3)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5)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3)原则①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②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2)内容①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③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3.防治措施(1)核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4)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解决农牧民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⑤控制人口增长。二、水土流失1.原因(1)自然原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暴雨的冲刷、植被稀少。(2)人为因素是形成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①破坏植被;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使原来的林草植物被破坏殆尽,无法恢复;③开矿:露天煤矿的建设,大面积挖开原生地面,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降低,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河道滩地开矿使大量泥沙直接进入河道,增加河流泥沙。(5)破坏土地资源,蚕食农田,威胁人类生存。(4)淤积水库,堵塞河道。(3)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2)土壤剥蚀,肥力减退。(1)冲毁土地,破坏耕田。2.危害(6)削减地力,加剧干旱发展。(7)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洪涝。(8)泥沙淤积水库、湖泊,降低其综合利用功能。3.治理(1)压缩农业用地,挖掘水资源潜力,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建成高产农田,这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2)扩大林、草地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3)改善天然草场和植被: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加强放牧管理,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保持水土。荒漠化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自然环境退化的总过程。广义荒漠化指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人类活动激发和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是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以下通过分类介绍几种典型的荒漠化类型,分析荒漠化的成因。考法1荒漠化问题分析思路(1)成因①自然原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a.基本条件——气候干旱1.土地沙漠化b.物质条件——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c.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我国的西北地区,地处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的干旱季节,从而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d.重要的影响因素——气候异常气候异常主要是指气温和降水的异常。尤其是降水,异常增多会抑制风沙活动,而异常减少则加剧风沙活动。②人文因素——决定性因素(2)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3)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④采取多种综合措施、多种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2.石质荒漠化(1)成因人为活动是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长期破坏自然植被,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裸露,呈现石漠化现象。(2)危害丧失土地资源,又由于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不能涵养水源,往往伴随着严重的人畜饮水困难。(3)措施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防护林种植、水土保持、人畜饮水、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生态移民等生态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综合防治。【知识拓展】红漠化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3.次生盐碱化(2)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1)成因自然方面,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势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社会经济方面,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等。【易混辨析】荒漠与荒漠化、沙漠化荒漠是一种景观类型,指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景观,包括戈壁、沙漠以及沙地等,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荒漠化是指土地退化现象,指土地逐渐退化的过程,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也会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荒漠化有多种类型和形成途径,而土地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次生盐渍化也是荒漠化的一种表现,主要是干旱地区由于灌溉不当造成的。考法2水土流失问题分析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二是流失强度大,侵蚀严重区比例高;三是流失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十分必要。(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它们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如下表所示:1.形成原因(2)人为因素是通过改变自然条件而得以实现,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导致土质疏松。主要表现在:③开矿、开采石料、修路、修建房屋、水利设施等开发建设不当。①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薪柴。②山地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2.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是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的过程。其危害非常严重,如下图所示:(1)主要的治理措施水土流失治理宜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如下表所示:3.治理措施(2)成功的治理经验——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通过多年的探索,三大措施相结合,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典型区域,但两者在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方面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4.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对比(1)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①共同点:人为乱垦滥伐。②不同点:黄土髙原土质疏松,南方低山丘陵降水丰沛。(2)两地水土流失危害对比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主要原因:①南方低山丘陵区人均土地少,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髙。②南方低山丘陵区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土层覆盖的石质山地,一旦表土被冲蚀,恢复更加困难。③南方低山丘陵区地处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3)两地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对比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牧;南方低山丘陵区侧重发展多种经营。【例1】[经典题](11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考例剖析考法1荒漠化问题分析思路(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5分)(2)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6分)【解析】(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河流、湖泊水位下降,河底、湖底水浅处泥沙才能露出地表。这种季节性出露的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冬春季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较强。【答案】(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2分)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解析】(2)本题考查防风固沙的措施。防风固沙的措施有生物措施,但高原地区不适宜植树;工程措施有草方格、石块压砂等。【答案】(2)(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滩)。(2分)(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2分)(若所提措施不符合当地实际,如植树造林,不得分。)【例2】[经典题](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2)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解析】(1)由材料可知,该地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由经纬度信息判断,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河床裸露提供沙源。H地有风口,冬季盛行西北季风,上风向为温带荒漠,春季强劲的西北风引发沙尘天气,出风口在此地发生风力沉积。【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分)(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风沙在此沉积。(1分)【解析】(2)若选择观点A,则思路要沿着该地沙源丰富且沙源的提供是持续不断的等方向考虑。另外,除自然原因外,还需考虑是否有人类活动的影响。若选择观点B,可以从存在着遏制沙源扩大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入手分析。【答案】(2)观点A扩大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分)出风口后,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2分)观点B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2分)【例3】[经典题](10分)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1)阐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4分)(2)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6分)【解析】(1)可以通过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耕地面积、地表破碎增加耕作难度等角度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缩减;耕种条件变差等。【答案】(1)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2分);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2分)【解析】(2)黄土高原上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沟谷地貌,减少高原面上的沟谷数量和面积,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其有利和不利影响可以结合上一问作答。【答案】(2)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

1 / 9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