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专题热点聚焦热点一:关注民生,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1.古代涉及“民生”的思想主张(1)孔子:提出“仁”,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2)孟子:提出“仁政”,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3)墨子:主张“兼爱”、“非攻”。2.中国近代民生问题(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核心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主张绝对平均主义,试图建立理想化的农业社会主义。(2)资产阶级①维新派:鼓励工商业发展。②革命派: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1924年提出新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3)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B.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C.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②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A.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B.1953~1956年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C.1958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D.1978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3.新中国为解决民生问题进行的探索(1)失误①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生产力遭到破坏。②“文化大革命”进一步造成了社会经济的混乱。(2)成功的探索①新中国成立初期A.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分到土地,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B.三大改造使中国基本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生产关系的变革为彻底解决民生问题创造了条件。②十年探索时期和“文革”时期A.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总任务。B.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C.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5年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B.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要求到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C.中共十六大提出21世纪前20年的目标是要全面实现小康。4.近现代西方社会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2)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学说。(3)美国:罗斯福新政推行“以工代赈”,加强社会救济工作,通过立法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经济安全保障。(4)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社会福利制度,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保障。(5)苏俄(联):重视民生: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量收集制与实行自由贸易。5.民生问题的启示(1)民生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与时代相适应;任何政权只有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2)发展民生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政府采取相关措施要以实事求是为基础。一、中国史1.古代史(1)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①先秦:商周仅有少量青铜农具;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器和牛耕,战国时得到推广。②唐朝: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曲辕犁。(2)土地制度的演变:①商周时期:井田制。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这些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③战国时期:各国开展变法运动(如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④北魏至隋唐时期:均田制。(3)耕作方式:①商周时期: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即千耦其耘)。②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即个体小农经济)。(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5)农学著作:①南北朝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②元朝王祯的《农书》。③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2.近代史(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2)资产阶级:提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3)无产阶级:①秋收起义。②工农武装割据,开展土地革命。(4)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3.现代史(1)农业合作化运动。(2)人民公社化运动。(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发展乡镇企业。(4)基层民主选举——村民自治。二、世界史1.英国:圈地运动。2.苏俄(联):(1)1917年《土地法令》。(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新经济政策。(4)农业集体化。(5)赫鲁晓夫改革。(6)勃列日涅夫改革。3.美国:罗斯福新政(1)调节农业生产。(2)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热点演练】1.《孔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孔子不主张对饥民实施救助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A.①②③C.③④④能够体现孔子“仁”的思想B.②③④D.①④解析:B材料体现了福利救灾思想。在儒家文化的观念中,福利政策是和国家的“仁政”紧密相关的,国家承担着“惠于民”的责任。一旦私人兴办了过多的福利活动,那么将被理解为个人对政府的不满意,是在抗议政府的“不仁”。①说法错误,孔子主张政府进行救助。年代1925~1927年1928~1932年1933~1937年年均粮食产量(万吨)7527736072902.(2012年福建文综)下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地广人稀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B.自然灾害频发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解析:C注意表格的时间范围“1925~1937年”可知此时是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粮食产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这与斯大林推行的农业政策(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有关,故选C项。年份城镇居民人均月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月收入(元)城乡居民收入差(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978316133.6182.42.371983525.96309.77216.21.719881181.4544.9636.52.1719932577.4921.61655.82.819985425.121623263.12.5120038472262258503.233.(2012年广东珠海一模文综)结合《中国统计年鉴》统计的我国城乡居民月收入表和所学知识,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总体上呈现出在曲折中增长的势头B.20世纪80年代前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热情,农民收入提高快C.20世纪80年代前期,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大规模开展起来,城乡收入差距不大D.20世纪90年代后期,城乡居民收入均有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不明显解析:B20世纪80年代前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B项。4.(2012年江苏南京一模)2011年11月30日,英国逾200万公务员举行“世纪大罢工”,以抗议政府进一步提高养老金保障门槛的计划,由此引发了人们对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再思考。下列有关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增加了企业和国家的负担B.福利范围仅是社会低收入人群C.实施前提是全面实行国有化政策D.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解析:A“福利国家”制度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它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增加了企业和国家的负担,A项正确。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材料二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法……——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材料三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废、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在高福利的瑞典,失业工人领取的失业津贴相当于原工资收入的90%,而且可以领取300天),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摘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材料四下图为1998~2007年中国城镇企业职工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荀子思想主张的共同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征产生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二回答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如何评价这一定地价之法?(3)依据材料三概括现代欧洲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信息?综合以上材料,你对社会保障问题有何认识。答案:(1)共同特征:都意识到关注百姓对维护政治统治的重要性,都蕴含了民本思想。社会背景:政治上,分封制进一步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各国纷纷变法。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产生,封建制开始确立。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原因: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不均的现象。评价:“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利益与要求,也体现了孙中山对农民的同情;它是一个改良主义措施,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封建地主对土地的权益,是一个不彻底的土地纲领。(3)特点:社会保障覆盖面宽,具有普遍性;社会保障项目设置全;社会保障项目资助金额高。(4)信息:我国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认识:社会福利措施是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生产力的发展是实施社会福利措施的前提;实施社会福利措施有利于改善民生、稳定社会;调动全社会的福利意识,拓宽资金渠道,适度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热点二: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要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西方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1)奴隶制民主——雅典民主与罗马法律。(2)资产阶级民主——西方代议制确立与扩展①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②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③德国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④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3)无产阶级民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①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为科学。②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③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4)国际关系日趋民主——战后国际关系的多极化发展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②20世纪90年代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发挥联合国作用,有利于建立公正的国际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2.中国古代的民主思想: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3.近代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1)太平天国运动:洪仁玕《资政新篇》提出依法治国、公众选举等。(2)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主张改良政治、兴民权、逐步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3)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指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