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贝氏体相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贝氏体相变第十一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550℃~MS)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什么是贝氏体?贝氏体:是钢经奥氏体化后,过冷到珠光体转变温度区域与Ms之间的中温区等温,或连续冷却通过中温区时形成的组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美国冶金学家EdgarC.Bain(Sept.14,1891--Nov.27,1971)UnitedStatesSteelCorporation贝氏体--Bainite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贝氏体相变的基本特征1)B相变是过冷A在中温转变区发生的非平衡相变,转变温度范围宽,转变有孕育期。2)B转变过程主要是BF的形核和长大过程,在不同温度下得到不同类型的B组织形貌。3)B组织的相组成主要是B铁素体和碳化物,但当转变不完全时有残余A。4)B转变有表面浮凸现象。5)B转变是B铁素体的共格切变型相变和碳原子的扩散型相变,碳原子的扩散速度控制着B的转变速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共析碳钢C曲线Mf高温中温低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11.1贝氏体相变特点、组织形态和力学性能§11.1.1贝氏体相变的特点(1)贝氏体转变温度范围在A1以下,MS以上,有一转变的上限温度BS点和下限温度Bf点,碳钢的BS点约为550℃。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贝氏体转变产物为α相与碳化物的两相混合物,为非层片状组织。α相:α相(即贝氏体铁素体BF)形态类似于马氏体而不同于珠光体中的铁素体。(2)贝氏体转变产物碳化物:上贝氏体,碳化物(渗碳体)分布在铁素体条之间;下贝氏体,碳化物既(渗碳体或ε-碳化物)分布在铁素体条内部。低、中碳钢中,当贝氏体形成温度较高时,也可能形成不含碳化物的无碳化物贝氏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通过形核与长大进行,等温转变动力学图是C形。可以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等温形成,也有孕育期;也可以在某一冷却速度范围内连续冷却转变(3)转变动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合金钢C曲线共析碳钢C曲线示意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4)转变的不完全性转变结束时总有一部分未转变的A,继续冷却A→M,形成B+M+AR组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由单相转变形成低碳相和高碳相,故有碳原子的扩散,但铁和合金元素原子不扩散。相变速度取决于碳原子的扩散速度(5)扩散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6)晶体学特征111贝氏体形成时,有表面浮凸,铁素体按切变共格方式长大,位向关系和惯习面接近于马氏体。上贝氏体惯习面为,下贝氏体的惯习面为225贝氏体中铁素体与母相奥氏体之间存在K-S关系,渗碳体与奥氏体以及渗碳体与铁素体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晶体学位向关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珠光体转变贝氏体转变马氏体转变转变温度范围Ar1~550℃550℃~MsMs扩散性铁与碳可扩散碳可扩散,铁不能扩散无扩散领先相渗碳体铁素体共格性无有有组成相两相组织α-Fe+Fe3C两相组织350℃,α-Fe(C)+Fe3C350℃,α-Fe(C)+FexC单相组织α-Fe(C)合金元素扩散不扩散不扩散珠光体、马氏体、贝氏体转变特点的比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形成于低碳钢中,在靠近BS的温度处形成,由平行板条铁素体束及板条间未转变的富碳奥氏体组成。§11.1.2贝氏体的组织形态A无碳化物贝氏体(1)上贝氏体无碳化物贝氏体示意图原奥氏体晶界BFAA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11.1.2贝氏体的组织形态A无碳化物贝氏体BF核在A晶界上形成后,向晶内一侧成束长大。板条比较宽,板条间距离也较大,且两者均随形成温度的下降而变小。板条间为富碳的A,在随后冷却时转变为M或保留至室温成为AR。(1)上贝氏体原奥氏体晶界BFAABF与奥氏体的位向关系为K-S关系,惯习面为{111}A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1000(30CrMnSiA钢,450℃等温20s)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B粒状贝氏体低中炭钢以一定速度连续冷却,一般是在稍高于上贝氏体的形成温度下形成,由块状贝氏体铁素体与岛状物组成,岛状物多为马氏体和奥氏体,称M-A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粒状贝氏体:贝氏体铁素体+岛状物(M-A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在贝氏体相变的较高温度区域形成,对于中、高碳钢,大约在350~550℃区间。C经典上贝氏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a)上贝氏体组织示意图(b)T8钢中的上贝氏体组织(a)(b)形貌特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其形态在光镜下为羽毛状。组织为一束平行的自A晶界长入晶内的BF板条。BF板条与M板条相近,但在铁素体板条之间分布有不连续碳化物。上贝氏体组织示意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珠光体板条马氏体上贝氏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BF板条内亚结构为位错。与A的位向关系为K-S关系,惯习面为{111}A。碳化物惯习面为{227}A,与A有确定的位向关系。上贝氏体组织示意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碳含量:随碳含量的增加,铁素体条增多并变薄,条间渗碳体数量增多,形态也有粒状变为链珠状、短杆状、直至断续条状。当达到共析浓度时,部分渗碳体也在铁素体内部沉淀。上贝氏体组织示意图温度:随温度降低,上贝氏体铁素体条变薄,渗碳体细化且弥散度增加。组织影响因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合金元素:含有Si或Al的钢中,由于Si和Al具有延缓渗碳体沉淀的作用,铁素体条之间的奥氏体由于富碳而趋于稳定,于是变为无碳化物贝氏体。上贝氏体组织示意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D准上贝氏体由条状贝氏体铁素体和条间的残余奥氏体薄膜组成,属于无碳贝氏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在贝氏体相变的低温转变区形成,大约在350℃以下。A经典下贝氏体(2)下贝氏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a)下贝氏体组织示意图(b)GCr15钢的下贝氏体组织(a)(b)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形核部位在奥氏体晶界或晶内。各个贝氏体之间都有一定的交角,立体形貌呈透镜片状。针状或片状贝氏体铁素体内分布呈一定角度排列的ε-碳化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BF中碳含量远远高于平衡碳含量,亚结构为缠结位错,密度高于上BF,不存在孪晶。贝氏体铁素体与奥氏体的取向关系为K-S关系,惯习面有{110}f,{254}f,{569}f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B准下贝氏体在其贝氏体铁素体内按一定角度排列着残余奥氏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将钢中可能出现的九种贝氏体归类:以上贝氏体为代表:•无碳化物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反常贝氏体、准上贝氏体、上贝氏体;以下贝氏体为代表:•柱状贝氏体、准下贝氏体、特殊下贝氏体、下贝氏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贝氏体相变的驱动力也是化学自由能差。铁素体的Gibbs自由能随着碳过饱和度的增加而增加。§11.2贝氏体相变的热力学条件、相变机理§11.2.1贝氏体相变的热力学条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MsBs奥氏体和贝氏体自由能与温度的关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由于碳在BF中的不断脱溶,增加了新相与母相间的自由能差(ΔG)。BF中碳的脱溶还使其比容降低,从而减少作为相变阻力的比容应变能,这些都会促进BF的进一步长大。影响贝氏体相变驱动力的因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①贝氏体转变的领先相是铁素体,在转变温度下,奥氏体中存在浓度起伏,BF核在贫碳区形成。较高温度时,BF在奥氏体晶界形核(上B);较低温度时(下B),BF大多在奥氏体晶粒内形核。§11.2.2贝氏体相变的机理(一)贝氏体相变机理概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②BF以共格切变方式长大,但长大速度缓慢,这是因为受碳原子向周围奥氏体的扩散所控制。③形成的BF为碳的过饱和α固溶体,形成温度越低,过饱和度越大。在BF形成的同时,将发生碳的脱溶,析出碳化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二)无碳化物贝氏体的形成机理高温范围转变,组织为BF+富碳A。无碳化物贝氏体形成机理示意图(1)BF在奥氏体晶界形核,初形成的BF过饱和度很小,以共格切变方式向晶粒内一侧长大,形成相互平行的BF板条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2)转变温度较高,在BF中的碳原子可以越过BF/A相界面向A中扩散,直至达到平衡浓度。无碳化物贝氏体形成机理示意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无碳化物贝氏体形成机理示意图(3)通过相界面进入A的碳能很快向远离界面处扩散,不至于在界面附近产生积聚,从而不会从A中析出碳化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4)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富碳奥氏体可以转变为马氏体,也可以保持到室温而成为富碳的残余奥氏体。无碳化物贝氏体形成机理示意图原奥氏体晶界BFAA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中温范围转变,在350~550℃,组织为BF+Fe3C,形态为羽毛状。(三)上贝氏体的形成机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a)上贝氏体组织示意图(b)T8钢中的上贝氏体组织(a)(b)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1)BF在奥氏体晶界形核,以共格切变方式向晶粒内一侧长大,形成相互平行的BF板条束。Fe3C上贝氏体的形成机理示意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2)碳原子越过BF/A相界面向A中扩散。Fe3C上贝氏体的形成机理示意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3)转变温度降低,进入相界面附近A中的碳原子已不能向远处扩散,尤其是铁素体板条间奥氏体中的碳原子,在这些地方将产生碳的堆积。Fe3C上贝氏体的形成机理示意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4)随着BF的长大,铁素体板条间奥氏体中的碳含量显著升高,当碳浓度升高一定程度时,将从奥氏体中析出碳化物(Fe3C),从而形成羽毛状上贝氏体。由于得不到奥氏体中碳原子的不断补充,这些渗碳体呈不连续的。Fe3C上贝氏体的形成机理示意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上贝氏体的转变速度受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所控制。随形成温度的降低,条状铁素体变薄,条间析出的渗碳体颗粒细化。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低温范围转变,350℃。(四)下贝氏体的形成机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a)下贝氏体组织示意图(b)GCr15钢的下贝氏体组织(a)(b)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1)BF大多在奥氏体晶粒内通过共格切变方式形成,形态为透镜片状。(四)下贝氏体的形成机理下贝氏体的形成机理示意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2)由于温度低,BF中碳的过饱和度很大。同时,碳原子已不能越过BF/A相界面扩散到奥氏体中去,所以就在BF内部析出细小的碳化物。下贝氏体的形成机理示意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3)随着BF中碳化物的析出,自由能进一步降低,比容降低,导致应变能下降,将使已形成的BF片进一步长大。同时,在其侧面成一定角度也将形成新的下贝氏体铁素体片。下贝氏体的形成机理示意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可见,下贝氏体的转变速度受碳在铁素体中的扩散所控制。碳化物析出和铁素体长大两个过程同时进行,随温度下降,碳化物颗粒变得细小、弥散。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综上所述,不同形态贝氏体中的铁素体都是通过切变机制形成的。只是因为形成温度不同,使铁素体中碳的脱溶以及碳化物的形成方式不同,从而导致贝氏体的组织形态不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特点:也呈C形(与P相同);有B转变上限温度Bs(与P—A1,M—Ms);也存在一个“鼻子”(随温度降低,转变速度先增后减);对于碳钢,P转变和B转变C曲线重叠在一起;B转变的C曲线实际是由两个独立的C曲线合并而成的,即B上—C曲线和B下—C曲线,说明由两种机制形成。§11.3贝氏体相变的动力学影响因素§11.3.1贝氏体等温相变动力学曲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1)温度等温温度越高,转变量越少;有孕育期;转变速度先增后减。§11.3.2影响贝氏体相变动力学的因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冷却时在不同温度下停留的影响冷却时不同温度停留的三种情况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G-Y①曲线1:在珠光体相变与贝氏体相变之间的过冷奥氏体稳定区停留,会加速随后的贝氏体转变速度。原因:在等温停留时从奥氏体中析出了碳化物,

1 / 8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