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代纳:人智学启迪下的儿童教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人智学启迪下的儿童教育现代生活开始挑战人类代代相传的经验,于是产生了大量的“当代问题”和“时代需要”。有多少这样的问题占据着世界的注意啊——社会问题,妇女问题,教育问题,卫生问题,人权问题,等等。人们用各种办法,都这些问题格斗;很多人带着这样或那样,解决或部分解决这个或那个问题的方案登台。这些方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带着革命气息的激进主义,既希望保持对原有事物的尊敬,又期待有所突破的折中主义以及对任何改变都说“不”的保守主义。而居于这些分类之外的非主流思想和态度,事实上也找得到这三种类别的混合的影子。如果我们的视角深邃一点,就会发现现代人虽然想努力解决现代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但他们的“装备”是远远不够的。很多人想要改变生活,却根本不知道生活的根基到底在何处。可是,如果一个人要想给出真正有建设性的方案,他就不能只停留于生活的表面,他必须寻根究底。其实,生命就像一棵植物。植物不只包含着当时的模样,同时也在它的生命深处蕴含着未来的样子。当我们面对一棵刚刚长出绿叶的植物时,我们完全肯定,这绿叶扶疏的枝干,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在生命深处,这棵植物蕴藏着花朵和果实的胚胎。可是,如果仅凭对植物当时模样的观察,谁又能说出未来花朵和果实的样子?那未来的美丽,只有了解植物生命本质的人才能知晓。所以,人类的生命内部也蕴含着未来的胚胎。如果我们想要对一个人的未来说出点什么,首先就要深入探索他潜藏的本真。对这样的探索,我们这一代人的兴趣实在不大。人们只关注事物的表象,更深层次的本质因为无法为眼睛所及,常常被打上“不确定”的标签。当然,在这一点上,一棵植物的情况要简单的多,因为在它开花结果之前,它的同类已经一次又一次花果飘香。人的生命只展现一次,它将来开出的花朵以前从未有过,其胚胎却已深藏在生命之内。所以,如果我们可以穿过生命的表象,深入它的本质,我们或者就能多少知晓人的未来。只有具备了这样深刻的洞察,现代人想要解决种种问题的种种努力才能真正起效,结出丰盛的果实。人智学的内在本质决定了它的任务——理解自然和人的本质,并因此得到关于世界的清晰概念。不管外界如何评价,这个任务是由人智学的本质决定的。这也是人智学为我们衷心关注的原因。人智学不是远离生活的理论,那些理论只不过是满足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好奇。它也不是为这样一小部分人准备的:这些人只自私地关注自己怎么发展的更好。人智学确实可以参与完成当代最重要的任务,并改善整个人类的福祉。承担了这样的任务,人智学就必须面对各种怀疑和反对的声音。来自各个领域的激进主义者、改良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一定会充满怀疑。从创立伊始,这门学问就不会取悦于任何党派。因为,人智学把根基建筑在对生命纯粹而深刻的知识和理解之上,这远远超越了任何党派运动。如果一个人对生活具备了真正的知识,他的目标一定会超越于生活的表象。他不会采取任何专断的行动,因为他知道,今天生活的基本道理与未来并无不同。一个精神的探索者一定会尊重今天的事物。不管改变现状的冲动有多么强烈,他不会忽略,未来的胚胎已在当下孕育。同样,他也知道,今天的事物也一定会发展和进化。所以,他可以在当下发现进化和成长的种子。他不发明任何运动,他只从现有的事物中发现它们,而被他发现的,也一定会在未来进一步发展。因为具备了这样深刻的洞察,人智学一定可以为解决现代生活的种种现实问题提供最可行,最富有成效的方案。接下来,我们将从一个特定的问题——教育问题出发,力证这一点。我们先不说当代需求,也不说2建立项目,而是只讨论儿童的本质。当这些正在成长和进化的人的本质展现出来,正确的教育观念就自动生成了。如果我们希望了解这正在进化的人的本质,我们同样需要了解人类潜在的本质。在精神探索者看来,感官在人身上发现的,或者物质主义者认为人所仅有的存在,其实只是人的本质的一个组成部分,那就是,他的物质体。人的物质体遵循所有物质存在共同遵循的法则,其构成元素和驱动力也与“无生命世界”类似。人智学说,正因如此,人,有一个与矿物质王国相似的物质体。“物质体”,在这里,特指人的“物质存在”,其元素混合、合成、成形乃至消亡都遵循矿物质世界的同类元素所遵循的法则。在“物质体”之上,人智学还发现了人类本质的第二个构成。那就是“生命体”,或者说是“以态体”。物理学家不必因为我们用了“以态体”这个术语而生气。在这里“以太”并不类似于理学中假设的“以太”现象。它只用来特指我们现在要谈到的事物。在今天,人们往往认为讨论“以太体”是非常不科学的,但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上半期,情况就完全不一样。那个时代的人们常常说:促使矿物质形成的元素和驱动力本身并不足以形成一个生命。生命内部还有一股特定的力量,这种力量,他们叫做“生机力量”。他们认为:“生机力量”在植物、动物和人体内工作,就像磁力在磁铁中导致“吸引”现象一样。在接下来的物质主义时代,这个观念被丢弃了。人们开始说:生命体与非生命体都是以同样一种方式构建的。生物的驱动力与矿物质的驱动力并无不同,同样的驱动力只是工作得更复杂一些,构建一个更复杂的结构而已。时至今日,只有最顽固的唯物主义者仍在否认“生机力量”的存在。面对生命世界的现实,很多自然科学家认为“生机力量”或“生命体”是必然存在的。所以现代科学发展到近期,得出的结论类似于人智学的“生命体”理论。不过,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不同。现代科学从感官观察到的事实出发,经过智力层面的思考,得出了与“生命体”相似的结论。人智学则遵循纯粹的精神探索之路得出结论。人智学与现代科学在这方面的差异往往得不到足够重视。在后者看来,感官经验是所有知识的基础。任何事物如果不能被感官觉察,就是不可知的。他们从感官经验出发进行推理,得出结论。他们拒绝任何超越于感官经验之上的事物,因为这些事物在“人类的知识边界”之外。从人智学的立场来看,现代科学的这种观念观念一类盲人并无区别。这类盲人只承认“摸得到的东西”以及从中推演出的结论,他们否认“可以看见他人”的结论,因为这是超越于“人类的知识之外”的。人智学认为,人类是进化的,是可以通过发展新的“理解力”来把新的世界带入他的领域。一个盲人周围从不缺少色彩和光芒。如果他不知道它们的存在,那仅仅是因为他缺乏感知的能力。同样,人智学因此认为,一个人的周围也有各种不同的世界存在,如果他发展出新的能力,他就可以感知到这些世界。就像一个盲人在接受手术后突然将一个全新的世界尽收眼底,人类通过发展更高级的“感知器官”,就能与那些全新的世界相遇,这些世界与他以往所熟悉的那一个完全不同。所以,人智学从不认为人类知识会有一个确定的边界,它只承认人的理解力所及,便是可知世界之所在。所以,人智学只探讨扩展知识边界的方法,这也是人智学在探索“生命体”或“以态体”时的立场。人智学承认,“物质体”是可以通过感官经验感知的,而类似于“生命体”或“以太体”的结论也是可以以感官经验为基础推理得出的。但同时,人智学也认为,这些人类本质更高层次的“构成”其实是可以被洞察的,就像光明和多彩的世界向一个动过手术的盲人开放一样。对那些发展出更高洞察力的人而言,“生命体”或者“以太体”就是洞察的对象,而不仅仅是智力推演出的结论。人类与动物和植物一样,都有“生命体”。“生命体”的工作,使“物质体”的各要素和驱动力有机结合,从而促成生长和繁殖,也使得植物的汁液,动物和人的体液在体内流动不息。它既是“物质体”的“构建者”,也是“物质体”的“消解者”;既是“物质体”的“原住民”,也是“物质体”的“建筑师”。甚至可以说,“物质体”就是“生命体”的镜像或者表达。人类的“物质体”与“生命体”几乎形状相似,尺度相当。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的“生命体”与“物质体”则在形状与尺度两方面都迥然有别。人类本质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情绪体”,或者说是“星芒体”。它是传递快乐、痛苦,冲动、渴望与3激情等等的媒介。在仅由“物质体”和“生命体”构成的生物身上,是找不到喜怒哀乐的。一言以蔽之,这些快乐、痛苦、冲动、渴望、激情……就是情绪或者说是感觉。植物是没有情绪的。现在,常有见识过植物对特定刺激起反应的博学之士断言植物也有某种感觉能力。其实,这些博学之士只暴露了他们不知情绪为何物。生物有无情绪,关键不在于能否对特定刺激起反应,而在于有没有在内部产生一个回应的过程:比如快乐、痛苦、冲动、渴望等等。如果我们不遵循这一法则,大约我们也可以说,石蕊试纸是有情绪的,因为一有刺激,它就会变成红色。所以说,人类与动物一样,都有“情绪体”,这个“情绪体”就是生命情绪的媒介。我们不能陷入通神论的误区,将“生命体”和“情绪体”想象成是由优于“物质体”要素的物质构成的。因为,这种对人类本质“更高层次组成部分”的理解还是打上了物质主义的烙印。“生命体”是以“力量”,而非“实体”的形式存在的。“情绪体”(“星芒体”)则由内在的,流动的,光明又多彩的图景构成。不管是在尺度还是在形态上,“情绪体”与“物质体”都是迥然有别的。在人类身上,“情绪体”(“星芒体”)是加长的卵形,“物质体”和“生命体”在此“着床”。“情绪体”则把“生动”而“光明”的存在延伸到“物质体”和“生命体”之外。人类还有第四个“身体”。在这尘世上,这一“身体”是人类独有,不与其他任何一种生灵分享的。那就是人类的“我”,或者说,是人类的“自我”。这个小小的字眼——“我”——的用法,与其他所有名称是完全不一样的。谁只要认真思索一下这个词的本质,那么理解人类本真的道路就马上展现在他面前。任何其他名称,都可以被人用来称呼其所命名的事物,地位可谓平等。每一个人都可以用“桌子”来称呼桌子,“椅子”来称呼椅子,但“我”这个字眼就完全不一样了。谁也不能用“我”来指代另外一个人。作为对“我自己”的命名,我永远不能听到别人说出它。要把他自己称为“我”,一个人就必须对自己的内在命名。一些以对人类精神的了解作为基石的宗教往往能感觉到这一真理的存在。所以这些宗教说,对低等的生灵,上帝常常用外在的神迹显示自己的存在,但对有了“我”的生灵,上帝开始从其内在说话。被人类藉由说出“我”的媒介,就是“自我体”,是人类本质的第四个组成部分。“自我体”是人类更高精神的媒介,人类正是凭此成为了“万灵之王”。在当代人身上,“自我”绝不仅仅从性格中表现出来。通过比较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我们或可洞悉“自我”的本质。先把一个没受过教育的野人与一个普通的欧洲人作比较,再把这个普通的欧洲人与一个骄傲的理想主义者作比较,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把自己命名为“我”的能力,即每个人都有“自我体”的存在。但那个没受过教育的野人,做事全凭冲动与本能,与动物几无差别。那个教育程度高一些的欧洲人则会甄别欲望和本能,告诉自己有些事可为,还有一些事不可为。理想主义者则会以新的冲动与渴望,代替原始本能和欲望。这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自我体”对其他3个“身体”的作用实现的。其实,这也就是“自我体”的任务。通过这一工作,“自我体”提升和净化了其他3个身体。当人类超越了原始状态,其本质中那些较低层次的组成部分(“身体”)的就会在“自我”的作用下此消彼长。在人类刚刚脱离动物状态时,他的“自我”只如“星星之火”,其“物质体”、“生命体”和“知觉体”(就是前译的“情绪体”,觉得译成“知觉体”更准确,以后会把前面的翻译改过来)与动物并无太大差异。他的“生命体”不过是生命形成力量,——即生长和繁殖力量的媒介。他的冲动,渴望和激情也只是被外在大自然的刺激唤起的,而他的“知觉体”不过是对这些情绪的表达。对一个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人来说,他的“自我”则作用于其他3个“身体”并改变它们。这样,他的“知觉体”成为表达经过净化的快乐与痛苦,愿望与渴求的媒介。而他的“生命体”也被改变了,它成了表达一个人生活惯性和趋势,性格和记忆的媒介。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并没有作用其“生命体”,这个人就不会对生活经历有记忆,他不过是按自然赋予的本能来生活。这就是文明的发展对人类的意义所在,文明的发展就是人类“自我”持续作用于其他3个较低层次“身体”的过程。“自我”的作用一直指向最低层次的“物质体”。在“自我”的影响下,“物质体”的外貌体态,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会被改变。我们甚至可以辨认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