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比例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比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过程与方法:在比的知识基础上引出比例的意义,结合实例,培养学生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了解国旗的比例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1、什么是比?(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300:5=60:1(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1.2:1.4=12:14=6:7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12:1643:814.5:2.710:6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1)、观察课文情境图。(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②、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2)、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测量教室里国旗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3)、(指教室里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学生回答教师板书:60:40=23(4)、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长、宽比值。2.4:1.6=23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板书:2.4:1.6=60:40也可以写成6.14.2=4060(5)、什么是比例?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比例的意义,并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6)、找比例。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过程要求:学生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求出国旗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汇报。如:5:310=2315:10=235:310=15:105:310=2.4:1.61015=6.14.21015=40602、做一做。完成课文“做一做”。第1题。(1)、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2)、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3)、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4)、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第2题。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3、课堂小结。(1)、什么叫做比例?(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四、本课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第二课时2、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质性。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1、什么叫做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0.5:0.25和0.2:0.451:21和5:243:85和85:430.2:54和1:43、用下面两个圆的有关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如(1)、半径与直径的比:42=63(2)、半径的比等于直径的比:32=64(3)、半径的比等于周长的比:32=84.1856.12(4)、周长与直径的比:456.12=684.18二、探索新知321、比例各部分名称。(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例如:2.4:1.6=60:40内项外项(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如:31:61=41:81外内内外项项项项2、比例的基本性质。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1)、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2)、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3)、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1、举例说明,检验发现。如:54:0.5=1.2:43两个外项的积是54×43=0.6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如:6.14.2=40602.4×40=1.6×60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归纳: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三、练习做一做。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四、课堂小结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第三课时3、解比例教学内容:解比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重点:解比例。教学难点:解比例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1、什么叫做比例?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3、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你用什么方法检验?9:10和3.6:41000:0.2和10:0.00231:41和61:8154和3074、填一填.(1)4.26.1=15101.6×()=()×()(2)5:310=2.4:1.65×()=()×()(3)8×0.1=1×54二、探索新知1、什么叫解比例?(1)、比例中共有几个项?有什么关系?(2)、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能不能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3)、说明什么叫做解比例。板书: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2、教学例2。(1)、出示课文例题。(2)、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10:1:101实际高度或模型高度实际的高度模型的高度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汇报解答情况。板书: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为X米。X:320=1:1010X=320×1(问:根据什么?)X=101320X=32或者:101320X10X=320×1(问:根据什么?)X=101320X=32(3)小结。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比例的,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3、教学例3。解比例5.25.1=X6过程要求: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解:1.5X=2.5×6X=5.165.2X=104、做一做。5、课堂小结。(1)、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2)、你有什么不懂之处,与同学交流。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六的第7~13题。四、本课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第四课时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计算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5、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1)、出示小黑板。问:你看到了什么?生: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2)、出示表格。高度/㎝24681012体积/立方厘米50100150200250300底面积/平方厘米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立方厘米。板书:25......820061504100250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1)、用字母表示。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一定KXY(2)、想一想: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学生举例说明。如: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1、教学例2。(1)、出示表格(见书)(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1、看图回答问题。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生:175立方厘米②、体积是225立方厘米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生:9㎝。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生:水的体积是350立方厘米,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往。3、做一做。过程要求:(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43202160:如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成正比例。理由: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①、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②、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③、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④、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⑤、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三、课堂小结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第五课时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内容:成反比例的量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回答要点:两种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相应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相应减少;两个量的比值一定。2、举例说明。如:每袋大米质量相同,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理由:每袋大米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随着袋数的变化而变化;大米的袋数增加,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增加,大米的袋数减少,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减少;总质量与袋数的比值一定。所以,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板书:)(一定每袋质量大米的袋数大米总质量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两种量是什么样的关系时,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呢?板书课题:成反比例的量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3。(1)、观察课文例题情境图。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较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较低。(2)、出示表格。高度/㎝302015105底面积/平方厘米1015203060体积/立方厘米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底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30×10=20×15=15×20=……=300(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反比例的意义,并板书。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板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