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小百科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聞小百科/1舌形蟲與寄生蟲生吞蛇膽明目肚內千條蟲【中時電子報】大陸新聞中心/台北報導據上海《新聞晚報》報導,浙江省一名母親為使十三歲男孩視力更好,讓孩子生吃蛇膽,結果肚子裡長出千條寄生蟲,經及時送醫治療才保住性命。報導說,這名腹內長蟲的男孩被發現時,已有許多舌形蟲蟲卵長成幼蟲,而且游移到肝、肺和腎等各臟器中。男孩的母親相當懊悔地說,以後再也不敢給孩子生吞蛇膽了。她說,浙江農村盛傳給孩子生吞蛇膽能明目,所以特地花了一千多元人民幣買一條毒蛇讓兒子生吞蛇膽,沒想到三個月後,孩子經常喊著肚子難受,脹得厲害。男孩由父母帶著先到杭州求醫,但效果不彰。醫院懷疑可能罹患瀰漫性腹膜炎,採剖腹探查術後發現,腹腔內有一些幼小的蟲體,懷疑可能是舌形蟲感染;男孩隨即被轉送上海復旦大學附屬醫院接受更周詳的檢查和治療。復旦醫院醫師俞蕙表示,蟲卵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消耗人體自身營養,同時會產生過敏源,嚴重的還會產生過敏性休克,甚至出現多臟器損害,以致於病死。她說,這種病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目前男孩腹中的寄生蟲並未完全清除,也無法確定何時能可以完全清除。報導說,據傳染科專家表示,舌形蟲的蟲卵和成蟲主要寄生於爬行類動物和家養、野生的食肉類動物中,比如蛇、蜥蜴、狗和貓等。這些感染動物的蟲卵和成蟲也可污染水源。人一旦食用了這些感染動物的內臟或肉,就有可能得舌形蟲病。吃蛇不當會得病吃蛇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尤其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吃蛇的風氣更為盛行,不僅廣東人吃蛇出名,就連過去很少吃蛇的北方人,今天亦興起吃蛇來了。據有關媒體報道,北京和上海市近年來每年就吃去上百噸的蛇,可見吃蛇風已遍及大江南北。蛇,渾身是寶,它既是美味佳餚,又是治病良藥。古代《山海經》一書中就有南方人吃蛇以防治疾病的記載。據說吃蛇肉能消除疲勞,延緩衰老,尤其是蛇膽,具有極好的清熱明目、祛風化痰、療疳殺蟲的功能;蛇血具有活血、祛風、鎮痛的作用,對風濕、偏癱等有一定的療效,因而備受人們的青睞。然而,吃蛇不當也會得病,如生飲蛇血,生吞蛇膽等等。廣西某報曾報道:有人因飲服生蛇膽、蛇血,出現高燒、腹痛、腹瀉,最後導致死亡。有關因生飲蛇血、生吞蛇膽而得寄生蟲病的報道近年來亦屢見不鮮。發病原因在於:一是蛇是腸道致病菌一—沙門氏菌的重要攜帶者和傳染源。據有關資料表明,蛇攜帶沙門氏菌率為50%,而蛇膽的帶菌率則更高,雖然飲用蛇膽和蛇血時,往往用酒衝食,但實驗證明,用39度米酒浸蛇膽和蛇血,20分鍾後其中沙門氏菌仍未見有抑制和減少,更無殺死的作用。因此,若進食了含有沙門氏菌的蛇膽或蛇血,就很容易得沙門氏菌病。該病是一種細菌性疾病,常表現為急性胃腸炎,突發頭痛、發燒、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癥狀。二是蛇體內存在—些寄生蟲。由於蛇為一種凶猛的爬行動物,以鼠、蛙、鳥等為食,常感染一些人獸共患的寄生蟲病,如蛇舌形蟲病。早在1927年,就有外國人報道過我國的蛇舌形蟲病。我國1996年也有人報道因生飲蛇膽和蛇血而得蛇舌形蟲病。根據深圳市衛生防疫站近年對市場出售的各種蛇類調查發現,90%以上的蛇都發現有寄生蟲。因此,生飲蛇血、生吞蛇膽極有可能食人寄生蟲而得寄生蟲病。又如福建省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林金祥等人報道,該省一男性乾部於1997年5月25日在浙江省溫州市一餐館生飲蛇膽汁、蛇血各一杯,於當年7月20日便覺腹部悶痛不適,並出現間斷腹瀉或便秘,偶有惡心、嘔吐,隨後大便排出白色帶狀的蟲體節片。所以,生飲蛇血、生吞蛇膽是非常不衛生的,有一定的危險性,可引起急性胃腸炎和一些寄生蟲病,應引起人們的注意。食用蛇血蛇膽的正確方法應該是:將蛇膽蒸熟後食用,或用高濃度酒浸泡一定時間後服用。一般可將新鮮蛇膽一枚切開,置於250毫昇50度以上的白酒中,密封浸泡一個月以後飲用。食用蛇血應注意取血部位,可將蛇頭朝上吊起,截斷蛇尾取血(可防止呼吸道或氣管寄生蟲混入血中),然後加入等量的50度的白酒,密封一個月後服用。(副主任醫師李世富《營養與食品衛生》)三九健康網2001-11-0813:02舌形蟲生食和燒烤涮食物危險寄生蟲病在抬頭近來,由於風行生食、半生食、海鮮及肉類,風行燒、烤、涮,而且在外就餐機會多,感染絛蟲病、豬囊尾蚴病和弓形蟲病等食源性寄生蟲病人們的機會在增加。食源性寄生蟲病的主要危害和表現如下:旋毛蟲病:輕度可無症狀,重度感染可因腸炎、肌炎、流產或併發心肌炎、腦膜腦炎常有發燒、眼瞼浮腫等過敏反應,以及肌肉劇烈疼痛、乏力等症狀。豬、牛帶絛蟲感染和豬囊尾蚴病:成蟲常引起貧血、腹痛、消瘦。隨寄生部位不同,有不同的表現,如皮下肌肉囊蟲病可引起皮下結節;腦囊蟲病可引起癲癇;眼囊蟲病可引起視力下降,以至失明。弓形蟲病:是常見寵物病之一。多數是無症狀的帶蟲病,少數人發病。先天性弓形蟲病引起先天性畸形、流產、死產;獲得性弓形蟲病引起頭頸部淋巴結腫大、腦神經系統病變,可導致腦炎、心肌炎、肺炎、癲癇、失明等症。肺吸蟲病:肺吸蟲的成蟲寄生於人體的肺部,可有慢性咳嗽、胸痛、咳鐵銹色痰;有的腹痛、腹瀉或頭痛,引起癲癇;皮下有包塊及結節。肝吸蟲病:肝吸蟲寄居於人肝臟的膽道系統而引起疾病。常有食欲差、腹瀉、上腹部不適、肝臟腫大等症,可併發梗阻性黃疸、膽管炎、膽囊炎、膽石症、肝硬化等。人們的食譜越來越廣,獵奇生冷動物,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裏遊的、洞裏鑽的都可以進嘴。因此近幾年不僅造成過去少見、罕見的食源性寄生蟲病病人增多,而且還出現一些新的食物源性寄生蟲病。由於風行吃生魚片、醉蟹、醉螺、熗蝦、冰蝦,生吞蛇膽、生飲蛇血、甲魚血,生吃甲魚肝、泥鰍、蛙肉,而感染棘顎口線蟲、闊節裂頭絛蟲、廣州管圓線蟲、喉獸比翼線蟲、舌形蟲等寄生蟲病,常造成誤診誤治,後果嚴重。寄生蟲病藥物的開發王正中主講陳瑞貞紀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1990年全世界因傳染病而致死的人數如表一所示。由此表可知人類疾病中最嚴重的其實是傳染病,而寄生蟲病又占其中大部分。但是因為患這些病而死亡的人多半是兒童,而且又發生在貧窮國家,因此常受西方國家的忽略。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寄生蟲病詳如表二。線蟲寄生引起的疾病台灣因為過去使用大量DDT,並嚴格管制進出人口,所以瘧疾控制得相當成功;而血吸蟲也因長久以來所引起的變化,仍繼續傳染牛、豬、狗等動物,卻不傳染人,因此這個寄生蟲病在台灣也自然消失;在金門、馬祖曾有血絲蟲病流行,但因為在戰區允許把藥放在食鹽內,血絲蟲得以消滅。台灣目前仍有很多寄生蟲病,如蛔蟲、鉤蟲、甲滴蟲、滴蟲等,但因為不會致死,所以較不受重視。有一種致死的寄生蟲病由廣東住血線蟲所引起,幼蟲寄生在非洲大蝸牛的體內,當人們吃螺肉時食入,線蟲即由腸道移行到腦,在腦中第三期的幼蟲發育成第五期幼蟲而造成腦膜炎導致患者死亡。由於活蟲與死蟲為害一樣,故病人發病事實上是無藥可治。在台灣做此研究的有高雄醫學院謝獻巨、陳瑩霖先生以及中山大學趙大衛先生。在西方對人類寄生蟲病的治療,多是利用抗癌藥物或動物的抗寄生蟲藥來研究並應用。例如:西非有一種寄生蟲病會導致目盲,稱之河盲症。此寄生蟲為一種線蟲,寄生在黑蒼蠅體內,當人被叮咬時會被傳染,蟲體即寄生在病人皮下組織發育為成蟲。這些成蟲又在人體產生許多幼蟲,雖然幼蟲不能發育為成蟲,但因數量繁多,會在人體內到處亂跑,初期感染只是形成一些囊胞,可是,有些幼蟲跑到眼球會引起失明,基本上沒有治療的方法。1976年我在默克藥廠工作時,與同仁們共同發現一種新藥──theavermectins(AVM),可殺蛔蟲、線蟲,甚至昆蟲等無脊椎動物。該藥對無脊椎動物神經系統有很強的活性。其作用機制在於增強GABA神經傳導物質的作用,打開氯離子通道使胞膜電位降低,對刺激無法反應而麻痺、癱瘓。而且因為AVM分子量大、疏水性強,不能通過脊椎動物的腦血屏障,故只對無脊椎動物有影響。此藥在治療河盲症有極佳的療效,患者每半年服用微量藥劑,約3~4次可痊癒。幾年前此藥正式使用後,使西非人民得到很好的治療應用分子生物學的方法尋找新藥寄生蟲寄生在宿主體內,能利用許多方法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統(見表三),因此難以利用疫苗的方法來防治寄生蟲。過去是靠經驗瞎打誤撞地找到抗寄生蟲的藥物,目前則利用分子生物的方法去找新藥(見圖一)。例如血吸蟲的卵隨血液循環到肝臟會引起免疫反應,導致肝硬化,嚴重者可致死。依分子生物的方法可以找出抗血吸蟲的新藥。首先我們可以了解血吸蟲寄生在血液中,該處嘌呤濃度高,血吸蟲不需經由自己來合成嘌呤,其嘌呤的代謝可以很簡單的回收作用途徑(salvagepathway)為主(見圖二);且在血吸蟲內其HPRTase與GPRTase是同一種酵素,稱為HGPRTase,若該酵素受到抑制則無法合成鳥嘌呤核酸(guaninenucleotides)而死亡。如果能找到一種抑制劑,可以抑制血吸蟲的HGPRTase,而不抑制人類的HGPRTase,則可能有效地殺死血吸蟲。血吸蟲的HGPRTase可用親和色譜法純化出來,跑SDS-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SDS-PAGE)得知其分子量為26kDa。其原始相(nativephase)為52kDa,故為雙體。從被感染的蝸牛分離出血吸蟲的mRNA,做成cDNA資料庫送入細菌宿主,再以抗HGPRTase的血清當探針,選殖出HGPRTase的cDNA;由cDNA序列推出胺基酸序列,與人類的HGPRTase(見圖三)比較,可以發現它們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也有相似的地方(37%)。將選殖到的cDNA送入表現載體(expressionvector)中可得大量的重組(recombinantenzyme),與原始性質幾乎完全相同。利用重組來做實驗,得知HGPRTase的動力常數及產物抑制作用,由此推得HGPRTase的作用機制為有序的BiBi(見圖四);而人類的HGPRTase機制前半是有序的BiBi,後半卻是隨機BiBi。後半即為人類與寄生蟲主要的分別,可依此重要的不同之處來設計特異的抑制劑。再者利用晶體繞射儀比較血吸蟲與人類的HGPRTase在三級結構中有何差異。目前血吸蟲的HGPRTase已經順利地結晶成功(見圖五),並已有初步X光繞射結果(見圖六)。可是人類HGPRTase結晶的品質還很差,尚無法做X光繞射。若將來能成功,則在藥物的研究工作上,可能有新的突破,再配合電腦模型顯示,就可以來設計抑制劑。事實上目前最大的瓶頸是電腦圖模擬(computergraphmodeling),因為結晶的結構只是蛋白質結構的一種,蛋白質結構在人體內或寄生蟲內會經常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收集所有的資料來設計抑制劑是很困難的,不僅要考慮立體結構,還要考慮那一部分是氫鍵交互作用,那一部分是離子鍵交互作用等。未來是否能成功,關鍵是大家收集的資料是否完整,這樣才有可能真正設計出一個對寄生蟲專一性,而且又有效的抑制劑。新聞小百科/2達爾文演化論消失環節找到了有腳的魚!達爾文演化論消失環節找到了【東森新聞報記者周永旭/編譯】科學家發現一具3億7500萬年前、覆滿鱗片前所未見的巨大魚類化石。這具化石填補了學界追尋多時的進化缺口:也就是一些魚類離開海洋,靠著四肢步上陸地。在「自然」期刊發佈了兩篇報告中,由芝加哥大學的演化生物學家蘇賓領導的研究團隊,宣稱在加拿大距離北極約960公里的北極圈內,發現到在沈積岩中保存良好的多具魚類化石。這些化石骨骸有鰭、鱗片和其它屬於大型魚類的特徵,長約4到9英呎。經過進一步檢視後,科學家發現解剖學上過渡型生物的重要特徵:魚雖然還是魚,但已經具有將轉變為陸地生物的重要改變,因此這些魚可以稱作是兩棲類的先驅。科學家在化石中,發現到這些魚的前鰭正在形成前肢的證據。這些魚還有著平坦的軀體,類似一隻鱷魚;它們的頸部、肋骨和其它部位都類似一種稱作四足類(tetrapods)的四腳陸地生物。除了確認這些魚正在歷經重要的進化轉型之外,這些化石的出土也為反駁宗教創造論者提供的有力的證據。這些創造論者宣稱,找不到過渡轉型生物,是達爾文進化論中一項嚴重的缺點。研究團隊指這項發現是迄今動物正在從魚類變為四足類最有力的證據。這些魚經命名為「提達力克」(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