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张庆勉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一、课程1.课程课程是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课程不只是现成的教科书,而应该是教育者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教师即课程研究者、设计者、实施者,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和需要设计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提供者,而不仅仅是课程知识的接受者。课程设计应保持学生、社会和学科之间的动态平衡。2.课程的类型(1)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由一个国家的立法机关或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和组织实施的课程,具有一个国家的法律或行政权威,在一个国家的任何地方和教育机构里都是有效的。编订的宗旨是保证国家确定的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普通教育的世界先进水准,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这类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由国家统一审定,未经批准,地方不得随意变动。(2)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是在一个国家内,由地方各级立法机关或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和组织实施的课程,具有地方的法律或行政权威,在地方各级所辖范围的任何教育机构里是有效的。编订的宗旨是补充、丰富国家级课程的内容或编订本地区需要的教材。它既可以安排学科类课程,也可以安排各种活动;既可以安排必修课,也可以开设选修课。(3)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就是由一所学校自行确定和组织实施的课程,具有学校的行政权威,适用于整个学校。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的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活动设计等。3.课程的运行层次(1)理想课程。理想课程,通常是指课程学者们按照一定的哲学或理论,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为核心,建构的理论形态的课程。理想课程具有理想性和理论性特点,它实质上是一种与远大的课程发展目标相联系的特殊想象,表现为一种有特色的课程理论。理想课程是否具有影响,具有什么样的影响,主要由其合理性及其普及程度所决定。(2)官方课程。官方课程,主要是由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制定、颁布和实施的课程。官方课程,又称正式课程或文件课程,一般包括课程政策,课程计划(教学或教育计划),课程标准(教学或教育大纲),教学材料等,主要规定主流课程理念,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主要教学材料。官方课程,总是表现出统一性特点,具有法律权威或行政权威以及强制性。(3)校方课程。校方课程,是学校组织制定、颁布和实施的课程,在理论观念上受理想课程的影响,在目的目标和内容材料上被官方课程所决定。由于学校校长及其助手的课程研制水平参差不齐,校方课程可能出现两种相对的倾向:一是适应性创新,即适应文化、社会和社区的特殊需要,创新出有特色的课程,以满足教育水平及质量提高的需要;二是沦落为低水平,给学校教育水平及质量提高带来严重的负效应。(4)所教课程。所教课程,是由学校的教师决定并组织学生学习的课程,包括知觉课程,教案课程和实施课程。知觉课程是存在于教师心目中和意识中的课程,是教师对校方课程,乃至对官方课程和理想课程的觉察认识与自己的课程理想相互作用的结果。教案课程是教师精心准备、设计并书写出来,将用来组织实施课程的教学计划。实施课程,是教师在实际的教育与教学活动过程中组织学生学习的课程。教师的权威和学习者的接受心理,决定了所教课程在课程层次结构中居于中心的地位。(5)所学课程。所学课程,是在有组织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学生按照学校和教师的组织和要求而实际学习的课程。它可能与所教课程是重叠的,也许超出了所教课程,也许仅仅是所教课程的一部分。表面上看,似乎教师的所教课程决定学生的所学课程。事实上,在学校实际教育和教学活动过程中,所教课程制约着所学课程,不过两者之间并不呈正相关。(6)所得课程。所得课程,是学习者在教育和教学活动过程中,经过专门学习后内化为自身发展结果的课程。从现代学生发展为本教育价值观看来,在课程的层级结构中,所得课程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落脚点,是课程现实性的集中体现。忽视甚至悬置所得课程,将使得整个课程,甚至整个教育和教学活动,流于空想和空谈。二、校本课程开发1.校本课程开发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或解决学校自身的教育问题,根据国家或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以学校为主体,结合学校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由学校成员如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员等合作进行的课程发展过程与结果。2.校本课程开发的六个方面(1)课程开发的幅度或范围。包括学校课程结构调整(如科目增减和组合、课时比例调整、科目间整合),部分课程开发,潜在课程开发(如校园文化环境设计、特色活动开展)等。(2)课程开发的方式。包括①课程引入。引入他校开发的课程项目等。②课程选择。选择开设地方课程项目清单中的课程,如选择适合本校特点的教辅资料。③课程改编。对引入的校外课程的重新改编或对学校自身开发的课程进一步改进。④课程整合。对不同学科的整合,学科与活动的整合,同一学科内不同教学内容的整合等。⑤课程创新。自行开发的课程,如自编教材或设计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或社会活动专题等。(3)课程开发所涉及的课程因素。课程目标的确立,学习经验(或称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方案或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内容和结果的评价等。(4)课程开发的条件。人力、物力、财力。(5)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包括背景因素、专业因素、配套因素等。(6)课程开发所持续的时间。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来看,校本课程开发的时间有长有短,可长可短。几个课时、几十个课时。3.校本课程的目标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中提出:(浙教基[2006]135号)(1)加强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地方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2)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3)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生活,发展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5)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6)加强学校教学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7)推动普通高中课程研究、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三、生态主义课程理论生态主义课程就是运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设计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容并对其进程安排进行生态规划,即运用生态主义理论研究课程的产物。1.生态主义课程价值理念生态主义课程价值是指生态主义课程在与自然、社会、文化以及学生个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影响。(1)增进对自然的理解、尊重与保护。生态伦理学认为道德不是人类的专利,并非只有人类才享有道德权利,自然界及其存在物都应享有道德权利,即它们拥有在生态系统中生存、发展而不受人类破坏的权利。罗尔斯顿把大自然所承载的价值分为生命支撑价值、经济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历史价值、文化象征的价值、塑造性格的价值、多样性与统一性的价值、稳定性与自发性的价值、辩证的价值、生命价值以及宗教价值,他认为,价值是生态系统在进化中产生的内在属性,它来自于自然系统的创造性。自然价值的理论进一步向我们说明了人类对自然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为从伦理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增强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1世纪议程》提出:①改变单纯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②由资源型经济过渡到技术型经济,综合考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效益;③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等措施,协调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致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最终达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3)提升文化发展的生态化。生态环境是文化发展的土壤,没有了生态环境就不会有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加强和保护文化生态,就是要保护文化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就是要保护多元的文化形态、尊重多样的文化价值取向。课程对文化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就可称为课程的文化价值。提升文化发展的生态化应该成为课程价值的重要理念,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身心和谐发展。2.生态主义课程设计的理念(1)和谐的理念。当代严重的生存危机正是人与自然、人际之间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和谐遭到破坏的结果。天人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和谐以及身心和谐形成了三大和谐理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和谐系统,成为生态主义课程设计的重要基础。(2)联系的理念。一是培养学生的联系意识。联系意识的实质在于关注人的情境化生存,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生存环境,对于人的理解和教育需要对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环境进行整体把握。成功的教育在于加强学生与其生活环境的联系,促进学生在与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中健康成长。联系意识包含学生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意识、学生与社会环境的联系意识、学生与文化环境的联系意识以及学生身心和谐统一的联系意识。二是正确处理课程设计中的多种关系。加强课程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就要承认、尊重自然环境的内在价值、保护好自然环境使其免于严重退化和遭受巨大人为破坏;加强课程与社会进步的联系就要建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增强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课程与文化发展的联系就要确立文化多元共生的信念,不断提升文化的创新性;加强课程与学生发展的联系就要确立学生的全面发展观,促使其完满人格的养成。(3)发展的理念。生态主义课程设计以推动自然、社会、文化和学生个体的发展为目的,即它致力于推动自然生态的良性演化发展、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的生态化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生态主义课程设计一是把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展观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二是培养学生个体和谐发展所需的、以及他(她)们将来为推动自然生态良性演化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的生态化发展所必须的基本知识与能力。3.生态主义课程的来源(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作为生态主义课程的重要资源,意味着生态主义课程致力于向自然界开放,努力与自然界融为一体的课程设计理念。自然环境不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物质基础,更对学生的精神陶冶、审美体验和人格发展等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在走向、走进,认识和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感受、体悟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不断消解人类的优越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谋求人对自然的伦理道德精神、审美体验以及求真意志的统一,进而自觉成为大自然的关爱者和保护者。(2)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生活环境作为生态主义课程的主要来源之一,意味着生态主义课程直接面向社会,直面生活本身,达到与生活世界的融合。社会生活环境是相对于自然环境而言的,它理论上是包含了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社会生活环境特指教学系统以外的整体社会生活环境,比较直接的和有代表性的有科技馆、博物馆、动植物园、少年宫等。不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生活,不管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生活,都是课程的重要资源,这样既使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生活与实际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源头。(3)自我环境。自我环境主要包括教师、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念、情感、生活阅历等。将自我环境作为课程的主要来源,体现了课程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课程实现了向学生、教师的自我开放,他们个人的精神资源,宝贵的生活阅历等都是课程关注的重要部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需要。学生也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要尊重个人的感受、亲身体验以及价值观念,关注个人的实践性知识,相信学生具有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努力能够最终秩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