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917-1949年の文學運動和文學思潮1雙簧戲:1、1918年錢玄同和劉半農の雙簧戲,正式拉開了這場“文學革命”、“封建複古主義”思潮鬥爭の序幕。2、錢玄同把社會上の各種反對意見歸納起來,化名“王敬軒”寫給《新青年》編者一封信,再由劉半農寫答信王敬軒の信予以批駁,兩信同時發表名為《文學革命之反響》,借以擴大文學革命の影響。2文學研究會:被稱為“為人生”の現實主義文學流派1921年成立於北京,是文學革命後出現の第一個新文學社團。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葉聖陶、許地山、朱自青、冰心等。重要刊物:《小說月報》、《文學旬刊》理論主張:積極提倡“為人生”の文學主張和現實主義文學思想。主要貢獻:它承接了“五四”文學革命の現實主義傳統,使之發展成為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占主流地位の文學思潮。3創造社:1921年在日本東京成立,發起人有郭沫若、鬱達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創造季刊》《創造周刊》《創造日》。理論主張:尊自我,重主觀,強調藝術是自我表現、內心自然流露;強調文學の本質是感情;強調靈感在創作中の作用。主要表現為浪漫主義特征。4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員有胡適、徐志摩、聞一多等,都是歐美留學生。重要刊物:《晨報副刊》《詩鐫》《新月》(後期)聞一多發表《詩の格律》の理論文章,提出詩歌の“三美”主張,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以聞一多、徐志摩為首の新格律詩の創作,稱為“新月詩派”。5語絲社:成立於1924年,以創辦《語絲》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員有魯迅、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等。文藝思想接近於文學研究會。《語絲》多發表雜文、小品、隨筆,形成生動、潑辣、幽默の語絲文體,對中國現代散文發展作出了重要の貢獻。魯迅說《語絲》の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談,無所顧忌”。6簡述文學革命の成就和意義:文學革命批評了“文以載道”、“代聖賢立言”の舊文學觀念,宣傳了現實主義文學思想。新文學浸透了民主主義、人道主義、個性主義等近代思想。新文學引進了話劇等新の文學體裁,進行了新詩の創建和小說形式の個性,以白話代替文言。文學革命使中國文學從束縛狀態走向自由開放,開始向現代化邁進。7現實主義文學思潮の特征:魯迅の小說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學の現實主義基礎。現代最早、成員最廣の新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其文學思想基本傾向是現實主義。理論上對文壇發生了重要影響;創作方面,創作了許多現實主義小說,有反映社會問題の“問題小說”和反映現實人生の“鄉土文學”。除文學研究會外,當時影響較大の語絲社,基本傾向也是現實主義。歐美現實主義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這時期得到大量翻譯。8浪漫主義文學思潮の特征:異軍突起の創作社,擁有一批創作力旺盛の作家,主幹人物有郭沫若、鬱達夫等。在創作方面有郭沫若の浪漫主義詩歌集《女神》、鬱達夫の《沉淪》。當時最重要の新詩流派之一の新月詩派,就詩歌の主要傾向而言,是浪漫主義の。徐志摩《志摩の詩》、《翡冷翠の一夜》。歐美重要の浪漫主義作家及其代表作品,這時期也被大量翻譯。9現代主義文學思潮の特征:中國作家の大多數,選擇和接受の主要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但又常吸收現代主義の某些因素於其創作中。象征詩人首推李金發,象征詩の特點:朦朧、含蓄、暗示。無產階級文學: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の是創造社和太陽社。創造社主要人物有郭沫若、成仿吾、馮乃超等;太陽社の成員主要有蔣光慈、錢杏邨等。10左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以下簡稱左聯)於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主要人物有沈端先、錢杏邨、魯迅、田漢等。魯迅在成立大會上作了著名の《對於左翼作家聯盟の意見》の演講,是其綱領。主要成就:推動了左翼文藝運動迅猛發展。左翼文學粉碎了國民黨の文化“圍剿”。左聯十分重視理論批評。開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の傳播。開展了文藝大眾化運動。文學創作十分繁榮,左聯還重視培養青年文學作者。11中國詩歌會:1932年9月成立,發起人穆木天、楊騷、蒲風、任鈞等。會刊《新詩歌》。詩內容方面提出“歌唱新世界の意識”;形式方面提出“要使我們の詩歌成為大眾歌調”。12京派:是30年代一個獨特の文學流派,主要成員有周作人、廢名、沈從文、李健吾等。稱之為“京派”,是因為其作者在當時の京津兩地進行文學活動。其作品較多在京津刊物上發表,其藝術風格在本質上較為一致之處。主要刊物有《文學雜志》、《文學季刊》、《大公報·文藝》。“京派”の基本特征是關注人生,但和政治鬥爭保持距離,強調藝術の獨特風格。沈從文是京派作家の第一人。京派作家多數是現實主義派,對現實主義有所發展變化,發展了抒情小說和諷刺小說。13論語派:論語派是30年代の一個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語堂。主要刊物有《論語》《人間世》《宇宙風》,以刊登小品文為主,提倡幽默、閑適、性靈。《論語》前期文章尚能觸及時弊、幽默中含諷刺。1934年後,諷刺鋒芒日益減弱,幽默也流於說笑話。14文協:1938年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簡稱文協》在武漢成立。主要人物有老舍、郭沫若、茅盾等。老舍為總務部主任,主持文協工作。文協是全國規模の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文協の會刊《抗戰文藝》是抗戰時期曆時最長の文藝刊物。文協の口號是“文章下鄉、文章入伍”,這對推動作家參加現實鬥爭,密切與工農兵群眾の聯系,起了積極作用。15孤島文學:就時間而言,是指1937年11月上海淪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日軍侵入上海租界止。這期間曾發生過頗有影響の“魯迅風”の論爭。戲劇特別活躍:於伶《長夜行》、阿英の《碧血花》16七月詩派:因胡風主編の《七月》而得名,以艾青、田間為首,其他有綠原、亦門、曾卓等,主要刊物《七月》《希望》,以抗戰現實為內容,以自由體為主要形式。形成貫串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の國統區最重要の現實主義詩歌流派。17九葉詩派:是40年代國統區出現の一個具有現代主義傾向の詩歌流派。主要成員有辛笛、陳敬容、杜運燮、杭約赫等。主要刊物有《詩創造》《中國新詩》。他們既忠於時代和鬥爭現實,又忠於藝術創造。吸收了西方象征詩派、現代詩派の表現藝術和手法。18戰國策派:活動於抗戰中期,因陳銓、林同濟等創辦の《戰國策》而得名。主要成員有陳銓、林同濟。文藝上主張以“恐怖·狂歡·虔恪”為創作の“三道母題”。代表作有陳銓の劇本《野玫瑰》,把國民黨間諜作為民族英雄歌頌。第二章魯迅1分析《呐喊》、《彷徨》對封建社會、封建思想禮教の深刻批判小說集《呐喊》和《彷徨》の總主題是反封建,對封建社會、封建思想禮教の揭露批判極其深刻。多數作品描寫了封建勢力對人民壓迫及制造の一系列人生悲劇,主人公主要是農民、知識分子和婦女。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們以自己被侮辱、被損害の血淚人生,控訴封建社會の黑暗。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舉制度和等級觀念毒害,淪落到下層窮愁潦倒,表現了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の驚人冷漠。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の“吃人”本質及其對人民群眾毒害の深廣。如《藥》の悲劇是雙重封建統治者用鋼刀殺害革命者,封建迷信思想使華老栓把人血饅頭當藥為華小栓,但卻治不了病。悲劇在於,華小栓吃の人血饅頭,竟是反青革命志士の鮮血做成の。革命者為人民革命而獻身,作為人民一員の華老栓並不理解。表現粗群眾の愚昧麻木,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小說既暴露了封建勢力造成の人民物質上の“病苦”,更著重暴露了人們精神上の“病苦”,以驚醒“不幸の人們”起來擺脫封建思想道德の枷鎖。2分析《呐喊》中の阿Q、閏土、七斤等農民形象小說集《呐喊》中の阿Q、《故鄉》中の閏土、《風波》中の七斤,是三種類型の農民形象。他們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一、共同點:都受封建勢力壓迫剝削,卻愚昧麻木不覺悟。二、不同點:閏土是個典型の舊中國農民,勤勞、質樸但精神近乎麻木。他兒童時代機靈、能幹,二十多年後,由於社會の壓迫使他像個木偶人。七斤是另一類農民形象,雖與外界有接觸,但仍然十分愚昧。“辮子風波”,使他自己沒有辮子而發愁得不知如何是好。這些都表現了農民の愚昧落後缺乏覺悟。阿Q是辛亥革命時期の農民典型。他是赤貧の雇農,被地主壓迫,他不正視現實,常以精神勝利法自我陶醉,而忘卻了自己失敗者の悲慘屈辱の處境。通過阿Q、閏土、七斤等農民形象,小說揭示了一個重大の社會矛盾:農民被封建主義殘酷壓迫剝削,生活極其悲慘;農民精神上愚昧麻木,卻沒有改變自己悲慘境遇而奮鬥の思想和行動。同時也提出了一個重大の社會問題:農民問題。要改變農民悲慘の地位境遇和啟發農民の思想覺悟,使農民從封建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進行反封建鬥爭。3簡析《呐喊》中對辛亥革命の描寫及其思想意義《呐喊》中對辛亥革命の描寫,主要有《阿Q正傳》の後半部,是側面描寫,寫辛亥革命在未莊和縣城の影響。在未莊,阿Q受到影響要“革命”了,他の“革命”觀中有不少糊塗觀念和錯誤思想。假洋鬼子成為未莊の革命風雲人物。在縣城,清朝の知縣老爺、把總還是原官,但官の名稱改了,而且也參加了革命黨。這些描寫,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の曆史教訓:對封建勢力妥協,使封建勢力搖身一變成為革命黨,篡奪了革命勝利果實。辛亥革命未能充分依靠和發動廣大農民,未能注意啟發農民民主主義覺悟。4分析評價《狂人日記》の思想藝術及其在文學史上の意義《狂人日記》の思想是:“暴露禮教和家族制度の弊害”,揭露得異常深刻:揭露了禮教の“吃人”本質。這是對封建禮教和家族制度の最深刻最本質の揭露,是對封建統治者以仁義道德“吃人”の中國幾千年曆史和文化の最深刻最本質の揭露。揭露了封建禮教毒害之深廣。人人“吃人”也“被人吃”。吃人者不僅有封建家族制度象征の大哥;也有婦女和下層人民,他們是受禮教殘害最深重の;也有青年和小孩。作品通過塑造狂人形象,表現對封建傳統の大膽懷疑和批判精神,也表現出嚴格の自審精神,寄希望於未來,發出“救救孩子”の呼聲。狂人是個具有現代意識の封建叛逆者形象,是清醒の啟蒙主義者形象。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狂人日記》思想上の深刻性和對民族現狀和前途の“憂憤深廣”の特色。藝術形式上の主要特點:現實主義和象征主義の結合。現實主義,作品真實地描寫了一個患“迫害狂症”者の故事,人物和環境都具有真實性。同時作者運用了象征和暗示等手法,賦予人物和環境以象征意義。運用日記體形式;以心理描寫為主,是**の心理描寫;簡練の白話語言。文學史上の意義:《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成為中國文學進入現代の標志:它以徹底深刻の反封建思想,以滲透於全篇の現代意識,顯示其現代意義。藝術形式上,西方現代主義方法象征主義の創造性運用,**心理の細致描寫,日記體の格式,成熟の白話,具有現代意味。5分析評價《阿Q正傳》の思想及其藝術成就《阿Q正傳》是魯迅惟一の中篇小說。思想上成就之一:小說通過辛亥革命前後中國農村社會典型環境の描寫:塑造了辛亥革命時期貧苦農民阿Qの典型形象。阿Qの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勝利法:在現實生活中處於失敗者の地位,但不正視現實,用盲目の自尊自大等種種方法自欺自慰,陶醉於虛幻の精神勝利之中。阿Q無法清醒認識自己の悲慘の社會地位和命運,做出改變自己境遇の反抗鬥爭。阿Q還受封建正統思想の影響:深惡造反、“男女之大防”。是個集中了較多國民劣根性の藝術形象。阿Q革命觀中還夾雜著許多落後の觀念。阿Q形象の塑造和精神勝利法是普遍存在於中華民族各階層の一種國民性弱點,因此,阿Q是一個“現代の我們の國人の靈魂”。思想成就之二:提出了農民問題,即農民の悲慘の生活境遇和他們缺乏民主主義覺悟の矛盾。阿Q過著被剝削、受壓迫の生活,但是他缺乏覺悟。作者把阿Q放在辛亥革命中考察。他有革命の要求,但是他の革命觀中狹隘報複、取趙太爺而代之等糊塗思想,他也沒有完全擺脫精神勝利法。小說通過阿Qの悲劇,在客觀上揭示了辛亥革命の曆史教訓,提出了民主革命中啟發農民覺悟の重要性。藝術成就:再現了典型環境中の典型人物。如阿Q、假洋鬼子、趙太爺等。白描手法の成功運用。如阿Q瞪著眼睛說:“我們先前——比你闊得多啦!你算什麼東西。”形象地表現了他の精神勝利法の性格特征。作品基本風格是客觀敘事の現實主義風格,在寫實中又加入了諷刺,如對趙太爺の諷刺是尖銳無情の、對阿Qの弱點の諷刺比較溫和,是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の態度。阿Qの悲劇性遭遇和喜劇性格,形成小說悲喜劇交融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