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2017年高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7年云南省昭通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一、选择题1.“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一观点实质上()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C.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D.抨击了一夫多妻制产生的弊端2.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B.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D.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3.西汉匡衡“好学,家贫,佣作以助资用”。东汉第五访“少孤贫,尝佣耕以养兄嫂,有暇则以学文”。这表明当时()A.两人都属于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隶佣”B.农村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C.存在一种拥有人身自由、出卖劳力的雇农D.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破产沦为雇农4.有学者认为:“董仲舒的儒学很杂,包括先秦各家思想、巫蛊方术,因此提出天人合一,更多充满了神性的意识,与先秦儒学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据此推断,该学者强调董仲舒的儒学()A.侧重于宣扬“君权神授”B.经糅合改造成为正统思想C.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背离了先秦时的儒学思想5.光绪六年A.外交的屈辱地位明显改善B.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C.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D.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6.1939年11月,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出:“敌军抗日势力之中枢,不在于中国4亿民众,亦不在于政府要人之意志,而只在于以蒋介石为中心,以黄埔军官学校系统的青年军官为主体的中央直系军的抗日意志。只要该军存在,迅速和平解决有如缘木求鱼。”冈村宁次意在强调()A.日军始终把国民党视为抗战的主要力量B.此时国民党中央军的抗战意志十分顽强C.中共军队在抗战初期尚未进行积极抵抗D.中国并没有建立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7.20世纪初,梁启超在《杂答某报》中指出:“即行社会革命,建设社会的国家,则必以国家为一公司,且为独一无二之公司,此公司之性质,则取全国人民之衣食住,乃至所执职业,一切干涉之而负其责任。”梁启超针对的是()A.马克思的公有制经济B.革命党人的民生主义C.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D.中共的共产主义理想8.新中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贫困、技术落后,全国仅有两个化肥厂,几乎没有任何农业机械设备,缺乏驱动水泵的电力或小型发动机,这些现状意味着只有期望农业和农民来实现工业现代化了。这说明()A.“一五”计划后农业生产力提高不明显B.“以钢为纲”不合时宜C.农业支持工业有其必然性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迫在眉睫9.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民主制使智慧边际化”,在柏拉图眼里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柏拉图眼中的“真实写照”指的是()A.雅典民主政治是最完美的B.雅典民主政治使公民参与政治机会均等C.雅典民主政治的决策随意D.雅典民主政治忽视参政者的品德和能力10.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写道:“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因为几十个大企业彼此之间容易成立协定;另一方面,正是企业的规模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产生了垄断趋势。”对此的认识正确的是()A.东印度公司的产生是生产和资本集中的结果B.垄断组织的形成完全是资本主义经济自发的产物C.大企业排挤吞并中小企业,扩展企业规模并联合起来形成垄断组织D.当时垄断组织的形成、发展是历史的倒退11.法国著名领导人戴高乐,一直主张邦联主义一体化,反对二战后超国家主义的一体化;而他在1958年再次执政后,却做出了支持欧洲一体化的决定,并积极配合《罗马条约》的实施。这说明戴高乐()A.思想根植于民族主义B.反对二战后欧洲的联合C.主张贸易保护主义D.顺应政治多极化的趋势12.“卡门有强烈的个性,独特的道德标准,她邪恶堕落,却又独立自由,宁肯付出生命,也要坚持个性自由和忠于自己。”这是观众对于歌剧《卡门》的评价。下列作品创作风格与其一致的是()A.《红与黑》B.《狂人日记》C.《唐璜》D.《等待戈多》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政治、经济、法律特权,迫使中国匆匆迈入到近代,这种被动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严重脱节。1902年,两湖总督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在此期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以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随后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开启了清末司法改革,以因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力危机。但在引进西方法律原则、制度的过程中,遭到传统礼教派的强烈反对,清廷秉持“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惟是刑法之源,本乎礼教”的修律宗旨,在移植和妥协中,艰难推进。﹣﹣改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的特点,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并作简要评价。14.人类文化经历了由渔猎文明、游牧文化到农耕文化,再到工业文化的几次转型。有学者把文化转型的方式概括为三种:(1)内生型:即主要通过内部变革而引起文化模式的转型。(2)回应型:即在外力的冲击下,原有的文化模式作出反应而逐步转型。(3)同化型:即全盘照搬西方的文化模式。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文化转型的方式”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楚,不少于三个史实。)三、任选一题(共1小题,满分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34年,蒋介石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原因是多方面:当时中共力量不断发展,蒋介石将其看作是“最大而且最近”的一个敌人,除了武力上“剿共”外,新生活运动也是其手段之一。同时,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也对其造成严重的挑战。而面对日本的入侵,国民精神涣散,社会弊病丛生,加之社会到处充斥着不良风气。蒋介石认为要抵御外侮,首先要唤醒国民意识,改良社会风气,有必要发动一场新生活运动。1934﹣1937年的新生活运动在缘起和发展方面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合理性是不充分的,新生活运动存在诸多问题,日本的侵略威胁日益严重,历史环境的不断恶化不允许新生活运动去宣传“礼义廉耻”,而种种角色错位也从上层限制了新生活运动难以有效开展。另外新生活运动的理论脱离当时中国急迫的现实需要,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生活运动能够取得预期的目标。﹣﹣李新冲《合理性与历史错位﹣﹣试论抗战前的新生活运动》(1)根据材料分析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生活运动的认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6.材料一德国1871年统一后,社会各阶层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媒体大肆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等,其主题是德意志人是最优秀民族,注定对世界起到支配作用。对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政府有意培养,学者也著书立说加以解读,正当化这种疯狂的自命不凡,这是后来纳粹在德国崛起的思想基础。意味深长的是,虽然很多人将德国的侵略扩张下意识地归罪于上层容克贵族,但实际上煽动民族主义最卖力的却是德国新兴的工商阶层及专业人员阶层。比如在这方面影响力最大的“泛德意志同盟”,其成员多为大资本家、议员、律师、媒体老板和主笔、政府官员、军官、牧师和教授等。﹣﹣节选自《一战的启示:不可放任狂热民族主义情绪》材料二小说《火线》亦名《一个班的日志》,叙述一个法国步兵班的“蓬头兵”在欧洲战场壕沟里受难的历程。作者揭露交战双方的主宰们对本国庶民采用“填脑术”,反驳赞美参战官兵为“爱国英雄”,坦言:“我们不过是一帮兢兢业业的屠夫!”小说结尾,他大声疾呼:“不!成为战胜者,这不是应取的结果。要战胜的并不是德国人,而是战争本身!”这里,作者发出的是鲍狄埃在《国际歌》中的强烈号召:“吾侪和兮,战彼暴君!”﹣﹣摘编自沈大力《一战的回响:晴天霹雳》(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1871年统一后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小说《火线》结尾的呼吁?【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7.材料一有一位死心塌地皈依天主的教徒将儿子从小带至深山中隐修,以杜绝人欲横流的尘世生活的诱惑。儿子到了18岁,随父亲下山到佛罗伦萨,迎面碰上一群美丽的少女,头一次见到女性的小伙子问父亲这是些什么东西,父亲要他赶快低下头,说这是些名叫“绿鹅”的“祸水”。谁知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薄伽丘《十日谈•第四天故事》摘要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材料三“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诅咒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的癞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作新娘,即使她的尊容会使那身染恶疮的人见了呕吐,有了这东西也会恢复三春的娇色。”﹣﹣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1)根据材料指出薄伽丘和莎士比亚对“人”的认识有何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莎士比亚对“人”的认识产生变化的原因。2017年云南省昭通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一观点实质上()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C.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D.抨击了一夫多妻制产生的弊端【考点】13:西周的宗法制.【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宗法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再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解答】A项与材料观点不符;B材料中没有提到具体的年代,故B项错误.C材料反映出宗法制的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而在实际运作中,君主可以根据其喜好,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导致出现王权争夺的现象不断出现.故选C.D材料评价的是宗法制而不是一夫多妻制,排除D;故选C.2.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B.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D.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考点】1V: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