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液检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血液一般检查邬国和南昌市第一医院血液科江西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13007233658主要内容•第一节、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及其相关检查;•第二节、白细胞检查和分类计数•第三节、血小板检查。第一节、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及其相关检查•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查•二、网织红细胞计数(RC)•三、红细胞参数及直方图•四、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五、铁代谢检查•六、贫血的其他检查(病因检查)•七、血沉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查•1、红细胞生理学:•1)、红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经过分化成为红系祖细胞。•2)、红细胞生成素可以促进红系祖细胞的分裂、分化和增殖病促进血红蛋白合成。•3)、红细胞发育过程:原红—早幼红—中幼红—晚幼红—网织红—成熟红细胞。•4)、红细胞寿命:平均120天。•5)、红细胞功能:运输氧气。•2、检查方法:•1)、手工法:目前已经淘汰。•2)、仪器法:血液细胞自动分析仪。3、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参考值RBC(×1012/L)Hb(g/L)成年男性4.0-5.5120-160成年女性3.5-5.0110-150新生儿6.0-7.0170-2004、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查的临床意义1)、红细胞减少2)、红细胞增多3)、红细胞形态学异常1)、红细胞减少生理性减少:见于婴幼儿、妊娠、老年人。又称生理性贫血。病理性减少:•红细胞生成不足:包括骨髓造血障碍如干细胞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白血病)、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合成异常(营养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红细胞破坏过多: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溶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蚕豆病等•失血:包括急性失血和慢性失血•2)、红细胞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4)、红细胞形态学异常•大小异常;•形态异常;•染色异常;•结构异常.大小异常•小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见于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大细胞:红细胞直径大于10μm,主要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如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贫血,也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后贫血。此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红白血病也可见到大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大小变化相差较大可在一倍以上。既有小红细胞、也有大红细胞。见于IDA、MA、MDS等疾病。形态异常•球形:直径小、厚度加大,甚至中央淡染区消失。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该细胞比例超过20%。•椭圆形:红细胞外形似椭圆形,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该细胞比例超过25%以上。•口形:红细胞的中央淡染区似口形。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该细胞比例超过10%以上。形态异常•靶形: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扩大,中央又有部分色素存留,形成靶形。见于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该细胞比例超过20%以上。•镰形:红细胞在缺氧的条件下变成镰形,是因为其血红蛋白不是HbA,而是HbS。是血红蛋白分子异常,在血红蛋白链上第6位的谷氨酸变成缬氨酸。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泪滴形:红细胞外形似泪滴形。见于骨髓纤维化,也可见于DIC。形态异常•棘细胞、刺细胞:红细胞周边可见棘样、刺样突起,见于先天性脂蛋白缺乏症或脾切除后。•多形性变化:红细胞有多种形态异常,见于DIC、HUS、TTP等疾病。•红细胞缗钱状改变:红细胞排列成串。在高球蛋白血症时红细胞表面电荷发生改变。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染色异常•低色素:低色素是因为血红蛋白量减少。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扩大。见于IDA、RAS、地中海贫血等。•高色素:高色素是因为血红蛋白量增多。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消失。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嗜多色:红细胞质含有少量嗜碱性物质如核糖体、线粒体等,导致嗜酸、嗜碱染色同时存在。这种细胞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结构异常:•嗜碱点彩:主要是因为核糖体变性引起。见于增生性贫血和重金属中•豪-周氏小体:是核染色质残留部分。反映骨髓增生活跃。或脾切除后。•卡波环:目前性质未明。有人认为是核膜,也有人认为是纺锤体或细胞质中的蛋白变性引起。见于溶血性贫血等增生性贫血和脾切除后。•有核红细胞(幼稚红细胞):正常外周血看不到有核红细胞(幼稚红细胞),但在增生性贫血、M6、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转移癌或严重缺氧时可见有核红细胞(幼稚红细胞)。二、网织红细胞计数(RC):•1、概念: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度阶段,细胞质中含有嗜碱性物质。经过煌焦油蓝活体染色后这些嗜碱性物质形成网状或颗粒状。网状物质越多表示红细胞越幼稚。•2、正常值:0.5-1.5%或24-84×109/L•3、RC的临床意义:•1)、反映骨髓造血功能:•2)、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和治疗性实验的观察指标:•3)、作为病情观察的指标:•RC的临床意义:•1)、反映骨髓造血功能:•①、RC升高:见于溶血、急性失血、IDA、MA等。其中溶血特别是急性大量溶血最高,其次急性失血,IDA、MA常轻度升高。•②、RC降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RC的临床意义:•2)、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和治疗性实验的观察指标:抗贫血治疗有效,RC在用药的3-5天开始升高,7-10天达高峰,2周后逐渐下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才逐渐上升。这一现象称为网织红细胞反应。可以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和治疗性实验的观察指标。•RC的临床意义:•3)、作为病情观察的指标:溶血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的RC在溶血和出血时升高,而溶血和失血控制后可以降低并逐渐恢复正常。如RC在治疗后仍持续升高,表示病情未得到控制三、红细胞参数及直方图•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意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是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MCV=每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比容)/每升红细胞数(fl)MCV计算:MCV=0.450/5.0×1012L=0.090×10-12L=90×10-15L=90fl参考值:80-100fl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是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的血红蛋白的平均量。MCH=每升血红蛋白/每升红细胞数(pg)MCH计算:MCH=120/3.5×1012g=34.3×10-12g=34.3pg参考值:27-34pg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是指每升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平均浓度。书上定义有问题:不是每升血液所含血红蛋白浓度。MCHC=每升血液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比容(g/L)MCHC计算:MCHC=120/0.36(g/L)=333.3(g/L)参考值:320-360g/L•4、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大细胞性贫血: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四、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1、溶血性贫血定义:正常红细胞寿命是120天,体内红细胞每天有1/120的细胞衰老。当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加时,骨髓红细胞代偿增生,以保持红细胞数量的相对稳定。但是红细胞破坏超过增生代偿能力时就出现溶血性贫血。2、溶血性贫血检查分类:•溶血性贫血确诊检查:•溶血性贫血病因检查:溶血性贫血确诊检查•1)、显示红细胞破坏增加:•①、红细胞寿命缩短:用51Cr标记红细胞测定红细胞半衰期,正常为25-32天。小于15天提示红细胞寿命缩短。•②、红细胞形态改变:如破碎红细胞、泪滴红细胞等。•③、红细胞内酶释放入血:LDH1、LDH2升高等。•④、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正常50mg/L。•⑤、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正常为0.7-1.5g/L,是指没有与高铁血红素结合的珠蛋白。•⑥、血浆高铁血红素清蛋白阳性:正常为阴性。如阳性是指血浆中含有高铁血红素并与清蛋白结合。•⑦、血红蛋白尿阳性:见于急性血管内溶血。游离的血红蛋白通过肾小球滤过。•⑧、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us’试验)阳性:正常为阴性,阳性提示血管内溶血。•⑨、胆红素代谢异常(溶血性黄疸):血清TB、IB升高,尿胆素阴性,尿胆原阳性。•2)、显示红细胞代偿增生:•①、RC升高:如有溶血,RC常在6-8%以上,甚至超过20%。•②、红细胞形态改变:嗜碱点彩、豪周氏小体、卡波环、有核红细胞等。•③、骨髓象增生活跃: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红系为主,粒/红比倒置等。红系见核分裂相等。溶血性贫血骨髓象溶血性贫血病因检查:•1)细胞膜•常见病:遗传球、PNH等•常用检查:红细胞脆性试验、自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酸溶血试验、热溶血试验、蔗糖溶血试验、CD59测定等•2)细胞酶•常见病:G6PD、PK等•常用检查:自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变形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G6PD、PK酶活性测定等•3)珠蛋白•常见病:地贫、血红蛋白病等•常用检查:血红蛋白电泳、异丙醇试验、热变性试验、红细胞镰变试验、变形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等•4)免疫性:•常见病:AIHA、新生儿溶血等•常用检查:Coombs’试验、热溶血试验、冷溶血试验,血型测定等•5)物理因素:•常见病:心脏瓣膜、行军性、DIC等•常用检查:病史、PT、APTT、3P试验等•6)化学因素:•常见病:蛇毒等•常用检查:病史•7)感染因素:•常见病:疟疾、溶血性链球菌等•常用检查:血片找疟原虫、咽拭子培养等五、铁代谢检查铁是体内的微量元素,主要存在于血红蛋白中,其次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储存于单核-巨噬系统内,其他组织含铁甚微。食物中是以3价铁存在,但人体吸收的铁是2价铁,所以要经过还原为2价铁后才能被吸收。吸收后再氧化为3价铁供人体利用。•1)、血清铁:•原理:血清铁含量甚微,在测定时先用还原剂使3价铁还原成2价铁。再用亚铁嗪显色法测定。血清铁是以转铁蛋白结合了的铁。•参考值:男性11-30μmol/L女性9-27μmol/L临床意义:①、增高:肝细胞损害、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白血病等。②、降低:见于IDA、ACD。•2)、总铁结合力(TIBC):•原理:TIBC是指100ml血液中全部转铁蛋白与铁结合的能力。包括血清铁(已经与转铁蛋白结合的铁)和去铁蛋白能结合的铁。正常情况下血清铁仅占1/3,还有2/3的转铁蛋白未与铁结合。测定方法与血清铁相同。•TIBC=血清铁+未饱和铁结合力•2)、总铁结合力(TIBC):•参考值:男性:50-77μmol/L女性:54-77μmol/L未饱和铁结合力:25.2-50.4μmol/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转铁蛋白合成增加,如缺铁性贫血妊娠后期,肝细胞损伤后降低:铁蛋白减少如肝硬化、血色病;铁蛋白丢失如肾病综合征;铁蛋白合成不足如遗传性转铁蛋白缺乏症、ACD等;•附:转铁蛋白饱和度:•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TIBC×100%。•转铁蛋白饱和度的意义与分析血清铁和TIBC的意义相同。•4)、转铁蛋白和转铁蛋白受体:•原理:转铁蛋白是指可以与铁结合、并具有转运铁能力的蛋白质。在体内有两种形式存在即铁蛋白和去铁蛋白,在体内重要起转运铁的作用。转铁蛋白受体是在红细胞表面上的可以与转铁蛋白结合的一种蛋白质,主要是接受转铁蛋白的铁向细胞内利用,反映骨髓增生程度。•4)、转铁蛋白和转铁蛋白受体:•参考值:转铁蛋白:28.6-51.9μmol/L转铁蛋白受体:0.9-2.3mg/L•临床意义:•转铁蛋白增高:见于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妊娠等•转铁蛋白降低:见于遗传性转铁蛋白缺乏症、ACD。•转铁蛋白受体增高: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转铁蛋白受体降低:骨髓增生降低。•5)、骨髓铁染色:•原理: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在酸化的亚铁氰化钾作用下形成普鲁士蓝,定位于含铁的局部。又称普鲁士蓝反应。骨髓铁分为细胞内铁和细胞外铁。细胞外铁按阳性反应强度可分为5级;细胞内铁按阳性率计算。•参考值:细胞外铁:+--++细胞内铁:20%-90%,平均65%。•5)、骨髓铁染色:•临床意义:缺铁或缺铁性贫血时细胞外铁阴性,细胞内铁减少,15%,甚至为0。铁利用障碍如AA、RAS、AL等细胞外铁增加,细胞内铁增加。RAS还可以见

1 / 10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