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专题提升》历史核心考点突破课件:第14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4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共同纲领》,新中国的成立是各项政治制度确立的前提。(2)政治协商制度①初步确立:1949年新政协的召开。②正式确立:1954年政协代行人大的职能结束,作为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继续存在。③初步发展: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的八字方针。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历史依据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历史;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法律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作用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创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②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宪法和法律遭破坏:无政府思潮泛滥,严重践踏人权。(2)党组织的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3)政治制度的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3.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1)纠正历史错误:平反冤假错案,这是恢复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举措。(2)颁布并修订宪法:1982年颁布新宪法,并进行了多次修订。(3)完善法律体系:颁布各种法律法规,规范政府行为,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4)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村委会、居委会由村民、居民选举产生,大力推进村民、居民民主自治制度建设。(5)发展多党合作制度:合作方针发展为十六字,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82年宪法的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中央对台方针的变化→《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1979年历史性的变化→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1987年历史性的突破→汪辜会谈达成“九二共识”1992年新发展→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2005年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展→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实现2008年【特别强调】“一国两制”方针不能作为我国的一项民主政治制度来理解。它主要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适用于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地区。复习时要注意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不同成因、“一国两制”下特别行政区拥有的不同权力(突出表现为台湾回归祖国后成立特别行政区可以保留军队)。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一个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2.两大杰出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形成万隆精神。3.三个时期和特点(1)奠基时期(新中国成立初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边倒”,步入国际舞台。(2)拓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一大片”,改善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3)创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外交,真正全面走向世界。4.四个具体表现:三大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善同美国等国家的关系;不结盟政策。5.主要成就(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参加日内瓦、万隆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2)70年代外交新突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3)新时期的外交调整: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积极发展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思维点拨】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综合认识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从本质上看都是其国内政策的延伸,它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制约;上层建筑特别是政权的阶级属性、民族利益以及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以新中国的外交历程,我们可得出两点启示:第一,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都是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第二,“弱国无外交”。法律项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背景新中国即将成立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产生方式政协会议通过人大会议通过性质临时宪法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主要内容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军事、外交等规定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体现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历史作用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1949年《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区别比较项特别行政区民族区域自治区设立区域在港澳台设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程度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有一定的自治权社会制度仍是资本主义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解决问题是为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而设立的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而设立的比较“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区的异同点(1)相同点: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2)不同点:1.深度剖析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1)前提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2)关键因素: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提供了法律依据。(4)群众基础:香港、澳门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2.全面理解“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性“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政府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台湾问题虽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但由于一些国家的干预,祖国统一大业仍未完成。但中国政府历来坚持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在“一国两制”政策的感召下,海峡两岸关系也有了新的发展。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是:坚持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新中国各阶段外交政策的特点、原因及其认识。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1)特点:“一边倒”。(2)原因:二战后出现美苏为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美苏对新中国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国际援助。2.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1)特点:“一大片”(重点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两个拳头打人”(既反苏又反美)。(2)原因:20世纪50年代中期,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立;中苏关系恶化,“一边倒”政策破产;美国继续执行反华政策。3.20世纪70年代(1)特点:“一条线、一大片”,重点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2)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4.社会主义新时期(1)特点:实行不结盟政策,全方位、“无敌国”外交。(2)原因: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5.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1)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从本质上看都是国内政策的延伸,它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制约: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国际环境。(2)启示:外交政策和活动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弱国无外交;尊严来自实力。【知识拓展】近代以来国际格局的演变对中国外交的影响(1)近代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使中国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在外交上处于被动的屈辱地位。(2)新中国成立初期,鉴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3)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美苏争霸的态势互换,中国调整对外政策,先后同日本、美国建立起正常的友好关系。(4)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中国出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采取“全方位”不结盟的无敌国外交政策。考向一新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1.(2012年广东文综)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解析:B从所学知识可知,从题干中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可知时间信息,以及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项正确,排除A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于1956年提出的,排除C项;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因此D项排除。2.(2013届华附、省实、广雅、深中四校联考历史)有学者认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下列内容属于改革开放后30年的“民主增量”的有()①健全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②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④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C材料问题强调的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②出现在195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与材料要求的时间特征不符,①③④均是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政治法制建设成就,所以直接排除②,故答案选C项。3.(2013年广东茂名一模)“自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对村民更负责任,他们的土地管理的决策反映了对公平的再分配的大众偏好。……选举往往导致村民委员会主任把投票人的利益放在乡镇机关和党支部之上。”材料反映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A.有利于农村重新公正分配土地所有权B.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C.不利于农村基层管理D.得到进一步普及解析:B抓住材料中省略号后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作用,即可得出答案B项。考向二祖国统一4.(2014届广东清远南阳中学高三月考)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混合型国家”。该学者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A.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B.经济特区的设立C.多种经济所有制的发展D.外国资本的大量进入解析:A一国两制,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等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正好符合材料中的含义。5.(2013年广东中山高三期末)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A.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B.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D.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解析:A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B叙述错误,没承诺放弃武力;D九条方针后来成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C项是1992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个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称为九二共识。故选A项。考向三新中国的对外关系6.(2013年广东文综)下列材料说明当时()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毛泽东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