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加减法练习题500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纪念刘和珍君鲁迅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三维目标•(1)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2)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3)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二、背景资料•“三·一八”惨案是继“五”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1926年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3月18日上午10时,李大钊作了演说,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高唱《国民革命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驱逐帝国主义公使出境”“取消不平等条约”等口号,进行游行。女师大学生会主席刘和珍欣然前往,并担任指挥;女师大进步学生杨德群等沿途散发传单,群情激昂。刘和珍等到就是此时遇难的。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先生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4月1日,鲁迅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出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篇章。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天安门集会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毅然追求真理,坚定不移反抗坚持正义,敢于斗争微笑和蔼亲切,坚毅乐观黯然忧思深远,有责任感欣然为国为民,自愿参加刘和珍印象记思考:课文各部分讲了什么内容?一、二两节说的是写作缘起,中间三、四、五节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最后六、七两节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死难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思考:作者为什么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呢?作者“纪念刘和珍”不单是对一个人的纪念,而是通过对一个人的纪念,对“三一八”惨案这一历史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作者把笔触集中在惨案上面,不从刘和珍生平写起,而从追悼会引出写作缘起,实质上是展现“三一八”惨案之后方方面面的动态,表达自己对各种社会势力的评论。中间的记述,实质上正是申述段政府所杀害的是什么样的青年,他们又怎样为杀戮寻找无耻的理由,甚至进行大肆诬蔑。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在冷静的否定中总结教训,指出正确的斗争方向,在热烈的褒扬中给人们以激励、鼓舞。•问题设计:本文思路的起点是什么?(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思考: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线索:作者情感线索:作者情感纪念——赞颂揭露——抨击唤醒——激励思考:本文不是一般纪念文章,不为刘和珍立传,为什么全文开头要用史家笔法点明开追悼会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揣摩语言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他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思考:为什么作者要反复说“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却只能如此而已”?1、表达悲愤之情2、强调为生者而写3、为下文作铺垫思考:“可是我无话可说”——为什么?1、所住的并非人间2、痛定之后,长歌当哭3、反动文人无耻污蔑深入理解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揣摩语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深入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必须睁了眼看,这样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论睁了眼看》体会,用自己的话转述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鲁迅在“五卅”惨案之后,曾大声疾呼“人必须从此有记性‥‥‥这才可望有新的希望的萌芽”。思考:第一句话,作者肯定刘和珍是“我的学生”,第三句话又否定,这样是否矛盾?为什么?作者:由衷的敬意谦恭深沉的自责思考:鲁迅先生听到噩耗后是什么心情?惊诧颇为怀疑思考:鲁迅先生的怀疑是否因为他对敌人的轻信与幻想?为什么?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体会,用自己的话转述1、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是什么意思?2、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3、最后一句是什么复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思考:1、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是什么意思?“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残忍;“流言”,则比刀枪更让人心悸,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比其主子更甚。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舆论,就构成了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中国式的白色恐怖。2、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缘由:惨象——长期镇压,不敢说话流言——不断诽谤,无法说话在这野蛮而又严密的专制统治下,民族渐衰至亡,终于“默无声息”了。“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颓下去……至于富有反抗性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3、最后一句是什么复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选择句式1、对反动派的警告2、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总结第四部分初闻噩耗,惊诧怀疑揭露敌人超出想象的凶残下劣抒发悲愤之情,发出战斗号召刘和珍中弹后,“对赶来救助的同学说:‘你们快走吧,不要管我了。’”据当时报纸披露,执政府于3月17日夜开会,进行部署,还预备了数十具棺材。段祺瑞还对卫队旅军官说:“你去告诉卫队旅官兵,(杀了人)我不但不惩罚他们,我还要赏他们呢!这一群土匪学生……”资料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深入理解这自然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的若干损失,我们的很大的悲痛。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却仍然滋长,因为这是属于革命的广大劳苦群众的,大众存在一日,壮大一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也就滋长一日。——鲁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煤的形成有什么特点?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其中”指什么?思考这句话的意思?意思是:徒手请愿者虽也留了大量的血,但却只换了个“街市依旧太平”,而于历史的进步毫无补益。鲁迅先生对请愿的态度:不赞成徒手请愿,不赞成用青年的生命,去换取寥寥的意义。那么鲁迅先生赞成什么呢?思考“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于意料之处的阴险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鲁迅《空谈》“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当局者——凶残——这样——竟会流言家——下劣——如此——竟至中国女性——从容——如是——竟能悼念遇害者爱一、写作缘起必要控诉政府暴行逻辑必要唤醒庸人憎(二)第二部分又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明确:这一部分则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叙写烈士生前事迹,再详细叙述遇难经过,整个部分的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三)第三部分关于惨案的意义,鲁迅思想的深刻之处何以体现?明确:先否定了这种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由否定到肯定也是明晰的逻辑顺序。纪念刘和珍君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