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县人民政府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月10日在双流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双流县人民政府代理县长周先毅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提出意见。“十一五”工作回顾“十一五”时期,是双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成就非凡的五年。县人民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县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大力实施“一主线三战略五加强”发展思路,全力打造空港现代田园大城市和“三大产业基地”,奋力推进“两率先两示范”,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和县第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开创了双流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一、致力赶超跨越、率先发展,综合实力大提升“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保持高基点上的高增长。201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5亿元(预计,下同),较2009年增长20%,是2005年的2.5倍;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9.7∶47.1∶43.2优化为7∶50∶4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5亿元,较2009年增长53.6%,是2005年的4.1倍。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5年位居全省“十强县”榜首,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百强排名从2005年的第44位跃升至第27位。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示范县”目标的实现度达90.9%、“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示范县”目标的达标率达72.8%。入选“2010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新型工业强劲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工业支撑明显增强,2010年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241亿元,较2009年增长25%,是2005年的2.6倍。以太阳能、核能、风能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集聚企业79家,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8亿元、比上年增长65%,位居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新能源产业园区百强榜首,成为成都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成都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以物联网产业链为重点的新兴电子信息产业快速起步,集聚重大产业化项目7个。大企业培育成效明显,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上5亿元企业分别从2005年的236家、2家增至458家、10家。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5亿元,比上年增长33%,是2005年的3.4倍。科技创新和技改投入持续加大,“六中心三平台”基本建成,“十一五”科技投入12.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2倍。新创中国名牌2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59个,成为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以航空枢纽服务、航空物流、临空商务等“八大临空产业”为引领,临空特色突出、高端业态集聚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5%,是2005年的2.5倍;成为中国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十佳区县。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建设快速推进,“十一五”累计投入200亿元,编制完成37km2发展规划,机场海关、检疫检验部门入驻办公,公共保税仓和出口监管仓获准设立,机场二跑道、空港第二货站、国际快件分拨中心等重大项目建成投运,新航站楼、站前成绵乐客专和地铁综合站加快建设,形成1.7km2建成区规模、20万m2仓储设施和12km骨架路网,融航空、铁路、地铁于一体的立体换乘交通枢纽初具雏形。临空商务、临空总部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时代奥特莱斯、金恒德国际汽车商城等29个项目建成投运。文化旅游、体育赛事产业快速发展,黄龙溪“天府第一名镇”打造成效明显,极地海洋世界、南湖风景区等20个重点项目建成投运,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1个、AAA级景区3个,成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高水平运作现代五项世界锦标赛、ATP冠军巡回赛等重大赛事活动20个。2010年旅游收入18.5亿元,是2005年的4.5倍。房地产业稳健发展,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金额年均分别增长25%、35%。2010年本外币存款余额770亿元、贷款余额398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3.8倍、5.4倍。成为中国金融生态县、成都市金融生态示范县。消费市场持续繁荣,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是2005年的2.7倍。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实施“135610”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实现农业增加值34亿元,较2009年增长3.9%,是2005年的1.8倍。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规模化打造优质水果基地38万亩、生态蔬菜基地20万亩,适度规模发展水产养殖3万亩、畜禽标准化养殖基地64个,粮油作物播栽面积常年保持在70万亩次以上。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268个、家庭农场58个、现代农庄28个,年销售收入上千万元龙头企业达81家。创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获得农产品有机认证55个、绿色认证61个。现代农业“接二连三”发展,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32家、农业物流企业38家,东山万亩草莓采摘园、双简旅游快速通道万亩枇杷园、彭镇万亩葡萄园等现代农业园区成为一三产业互动新亮点。建成镇级农业综合服务站15个。“十一五”期间整治水库和塘堰1949个、提灌站202座、灌溉渠道1365km,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二、致力科学规划、系统打造,城乡面貌大改观城乡形态不断优化。统筹完善空港现代田园大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产业布局、镇村建设等各类规划,实现城乡规划满覆盖,初步形成以3个城市组团为龙头、8个产业功能区为支撑、3个重点镇和18个一般场镇为骨干、113个农村新型社区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东升28km2新区建设初具形象,华阳“八大工程”基本完成,西航港文星旧城改造加紧实施,城市建设向多样性、现代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建成区面积从2005年的56km2扩至92km2。完成22个场镇风貌整治。打造彭镇羊坪村、三星镇南新村等新农村示范村45个。“一环一线一片”示范建设扎实有效,启动18个一般场镇改造,田园风光示范段和自行车绿廊建设快速推进,“城田相融”的城乡形态逐步展现。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十一五”完成基础设施投入54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6倍。配合实施省市重大交通工程11个,成昆货车外绕线建成投用,成自泸高速、成仁快速路等项目加快建设。东山快速通道、双楠大道、牧山大道、麓山大道等9条骨干道路竣工通车,临港路、牧华路、双简旅游快速通道、成新蒲快速路等14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形成对接成都主通道13条,新改建镇村公路932km,路网密度明显提高。新建成长顺220kv、黄甲110kv等大型变电站10座,全县可承载用电负荷从2005年的28万kw提高到80万kw。天然气威青线、华公线全线贯通,新增配气站6座,全县日供气能力翻两番,从2005年的35万m3提高到140万m3。完成白河一、二期等防洪综合整治工程13个,岷江自来水厂二期工程和4个加压站建成投用,全县日供水能力从2005年的10万吨提高到30万吨。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站)32个、农民新型社区和村级污水处理设施51个,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3.6%,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城市形象显著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卓有成效,“五十百千”示范工程扎实推进,数字化城管系统建成投用,市容市貌、交通秩序明显改观,完成43条街道风貌整治和东升南昌路、华阳滨河路等8项光彩工程,打造景观节点13个、标准化农贸市场26个。荣获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县一等奖。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建成全国环境优美镇22个,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球生态宜居国际示范区最佳范例奖,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完成龙泉山脉植被恢复3.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9.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2005年的4.88m2增至9.37m2,成为全省绿化模范县。创建省级文明县城通过验收,成功举办新能源国际论坛、物联网国际峰会、临空经济国际峰会、动漫游戏文化节和全国首届智力运动会等重大活动,空港现代田园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三、致力先行先试、统筹发展,示范效应大彰显“三个集中”深化拓展。坚持集中集约集群发展,我县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成为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三大模式之一。工业向园区集中强力推进,西航港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扩至26.86km2,入驻项目277个、建成投产159个,形成12.9km2建成规模,销售收入、入库税收分别从2005年的45.9亿元、1.5亿元增至272亿元、11.2亿元,跻身全省“1525工程”500亿产业园;蛟龙工业港集聚企业501家,入库税收从2005年的355.4万元增至2亿元,成为全省小企业创业基地。全县工业集中度达66.7%,较2005年提高40.2个百分点。农民向城镇集中步伐加快,建成农民安置小区812万m2,集中安置农民14.2万人。城市化率达58%,高出2005年19.5个百分点。农用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稳步推进,规模经营面积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比重从2005年的24.5%提高到35%,促进8.7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动15.6万农民增收致富。综合配套改革成效明显。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产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集体林权确权颁证。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改革,兴隆镇瓦窑村成为全国典型。落实耕地保护与农民社保挂钩机制,发放耕保基金1.85亿元。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47个,新增耕地1.4万亩,节约集体建设用地指标2208亩。统筹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完成253个村(社区)1927个项目服务外包,集成配套185个村(社区)“五站一室两店”硬件设施。率先探索并大力推行村民议事会制度,新型基层治理机制不断完善。金融制度创新深入推进,成立县金融办,建立农户小额贷款联保机制,新增商业银行9家、担保公司5家、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各1家,在全省率先开展ATM机和自助银行网点进村入社试点。完成政府投资项目投建管“三分离”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县对镇财政体制改革。强化政府投资工程设计优化评审、预算审查和结(决)算审计,财政投资效益不断提高。政府机构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荣获2009中国十大改革县(市)称号。城乡一体步伐加快。致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城市功能向农村覆盖,“十一五”财政“三农”直接支出93.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倍。统筹完善农村产业发展、村庄布局、功能配套等各类规划,建立乡村规划师制度,形成与城市规划相互衔接、有机融合的乡村规划体系。建立县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农村产权流转3857宗、抵押融资82宗,实现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新突破。新改建农村电网1130km,铺设供水管网777km、天然气管网311km,实现镇镇通天然气、村村通公交客运,行政村自来水通达率89%,基本形成城乡道路联网、电力供应同网、供水供气并网的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均衡发展,行政服务事项镇村代办率达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