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商务学校节能工作汇报今年是我省的效能活动年,6月14日——20日又是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14部委举办的节能活动宣传周。在省商务厅的领导下,今年以来我校坚持把节能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科学制定节能工作目标,认真扎实地抓好各项工作任务措施的落实,节能工作稳步推进,为完成全年工作任务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下面就学校节能工作汇报如下。一、狠抓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和节能意识做好学校节能工作,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又是提高学校办学效能的现实需要。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体到学校,就是要更加自觉地推进建设节约型学校。据北京市48家政府机构能源消费情况的调查,政府机关的人均耗能量、人均年用水量和人均年用电量分别是普通居民的4倍、3倍和7倍。从我校情况来看,在用水、用电、办公耗材等方面也普遍存在资源浪费现象。因此,我们注重利用会议、板报、广播等形式,广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教育广大师生员工自觉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使节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操守、一种品行、一种责任、一种文化,营造人人崇尚节约、人人参与节能的良好氛围。二、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构建节能工作长效机制接到厅机关的节能工作部署后,学校立即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校区负责人和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节能工作的规划和管理。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副校长任主任、副主任。后勤中心为节能管理业务部门,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和相关部门的业务人员为节能监督联络人。为了加强节能管理,建立长效机制,我们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节能管理制度。参照厅节能办的实施方案,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制定了学校《关于贯彻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实施方案》,建立了从用电、用水、办公用品到用车的一系列节能制度,并建立了责任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完善制度建设,落实责任分工,以责任促开展,抓责任促落实,用制度来管根本、管长远。三、狠抓日常管理,切实节能降耗根据厅节能办和学校的节能实施方案,学校在日常管理中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节约用电。合理设置空调开启时间和温度(超过32°、低于10°开启;夏天不低于26°、冬天不高于20°),开空调时禁开门窗;加强照明系统日常维护,坚决杜绝白昼灯、长明灯;加强用电设备管理,尽量减少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的待机能耗。二是节约用水。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隐患,防止跑冒滴漏。三是节约办公用品。按学期制定办公用品发放标准,严格控制办公用品的采购,大力推进无纸化办公。四是车辆节能。严格执行派车制度,实行“一统四定”制度(统一管理、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定点保险、定额使用),建立车辆信息台帐,对驾驶员进行节能驾驶教育。四、抓好技术改造,开展科技节能学校在维护利用好现有设备的同时,逐步对非节能设备设施进行改造、更新,在添置新设备设施时,优先采用节能技术先进产品。(一)逐步用节能灯代替传统照明灯具,在教室、宿舍和办公室逐步安装节能灯具。(二)对办公室用空调专线管理,定时供电,并安装计量电表,以达到控制节约电能的目的。(三)提倡中水利用。我们在学生宿舍试行中水利用,利用楼上学生盥洗用水冲洗楼下卫生间,取得了较好的节水效果。尽管我们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对照厅节能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和检查评比条例,我们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节能宣传教育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个别班级还存在忘记关灯的长明灯现象,有的部门还存在办公设备长时间待机的情况,这说明少数师生的节能意识还不强。二是节能措施落实还不彻底。公共用水用电计量仪表安装还不到位。对此,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以切实降低能源消耗,努力建设节约型学校。我相信,经过检查组各位专家的支持、监督和指导,通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我校的节能工作一定会再上一个新台阶!环境保护是影响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树立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根据《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文件精神,我校深入开展以创建“环境宣传教育”为主题的环境保护教育,在连续三届被评为“省绿色学校”和“市绿色学校”之后,继续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一、健全机构,规范管理,明确环境保护教育的地位。1、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管理。保护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同样在教育界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校重视环境保护教育工作,把它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学校各职能单位为成员的环境保护教育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年讨论制定环境保护教育工作计划、安排年度环境保护教育工作,做到“五有”(有计划、有组织、有师资、有教材、有活动记录)。开设生态环境教育研究课,成立环境保护兴趣小组,把环境保护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学校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拨出专项经费,添置实验仪器,建设实践基地,进行校园植树、绿化和环境设施建设,为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有力的保证。2、重视宣传教育,树立环保意识。学校把环境保护教育与各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我是绿色学校小主人”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早会课、班队会课,以及宣传栏、班级板报、年段小报、红领巾广播站、校报等为阵地宣传环境知识;通过开展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征文、演讲、书画比赛,渗透环境保护教育;通过开展班级“五无”、行为规范“月月评”活动,对学生进行保持环境卫生、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等方面的教育;开展“管住自己的手,不乱扔垃圾”、“热爱我们共有的家园”、“呼唤明天的绿色”、“绿色小卫士在行动”、“为母亲河献一份爱心”等主题班队活动,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良好保护环境习惯,增强学生参与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二、优化师资,注重教研,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教育水平。1、学校重视环境保护教育,把生态环境教育引入课堂。为了使环境保护教育真正达到成效,学校做到“六有”,既:有教材——学生人手一册《环境保护》;有试验点——以五年段作为生态环境教学试点年段;有时间保证——试验点每两个星期安排一节生态环境教育课,其余年段班级根据教材内容利用班队课进行教学;有组织活动——各学科教师能自觉将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中,把环境保护知识与写作、小发明、小制作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各种比赛活动,如:“我和小树一起长大”、“为了地球上的生命”、“‘环保杯’《爱我中华》征文比赛及科幻画比赛”等;有教研——学校每学期均举行教学公开课、观摩课,探讨生态环保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总结、提高教学水平;有总结提高——学校鼓励教师积极撰写论文和教学心得,总结经验,学期末写好总结。2、优化师资结构。把环境保护教育引入课堂,要使教育达到成效,师资水平是关键。1994年,我校开始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当时任课教师与环保局的同志一道查阅资料,编写教材;同时为解决师资问题,我校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培训教师。学校派出分管副校长、教导主任以及任课老师参加省、市乃至全国的不同层次环境保护教育培训;为了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我们还邀请市、区环保局的专家到学校讲课、培训。目前,学校已有十位教师参加全国、省、市、区各级教师培训,已基本能胜任环境保护教育教学工作。此外,为提高环境保护教育效果,学校长期订阅《环境与发展报》《三明环境报》《环境教育》《中国环境报》等报刊杂志和环境保护教育的参考资料。除此之外,任课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经常上网查阅有关环境保护教育信息并及时收集整理,对重要的资料按标准档案管理要求进行归档,以便于日后工作时查阅与应用。三、以课改为契机,开展研究性学习,推进学校生态环境教育。1、认真贯彻课程改革精神。认真实施学校“课改”实施方案,制定与生态环境教育活动相适应的“课改”专题——《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把“课改”研讨活动落实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每周安排一节课开展活动。三至六年段学生全员参与,以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要形式,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一般由3—6人自由组成课题组,自己选定研究的课题。为了便于学生的研究,我们原则上要求学生围绕与学习、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活生生的问题来研究。从选题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选的题都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如:《沙溪河水质污染调查》《校园周边环境的调查》《环境污染的危害以及怎样保护环境》等。选定研究的子课题后,课题组成员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进行分工,各有独立的任务,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中,学生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敢于和善于申辩。最后学生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环境意识,掌握了一定的方法。2、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为了收集到相关资料,学校实验室、图书馆、市新华书店、市图书馆等成了学生最常去的地方,家里的电脑也成了学生最为常用的搜集资料的工具。校园周边环境、沙溪河、江滨公园、社区卫生状况、以及每位学生家居室内装潢情况等都成为学生关心的问题,这样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得到了开发。教师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3、增强课程的整合能力。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师通过学习、交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挖掘了自己的潜力,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比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如我校教师在上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据》时,让学生设计一个调查表,记录自己家庭一周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数量;统计本小组一周内每个家庭每天丢弃的塑料袋的总数量;根据统计数据制作统计图,并根据收集的数据,估计全校同学的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一年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让学生计算,如果将全班同学的家庭在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全部铺开,大约占多大面积?可以铺满一间教室吗?这样的数学学习,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同时也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再如在教学语文课——《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老师除了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外,也能适时进行生态环境教育,达到既学到知识又受到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一举两得。经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的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信息处理等能力得到了培养与提高,同时推动了我校生态环境教育的发展,学生的许多研究成果与环境保护有关系。2002年在全国海尔杯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学生赖俊尧制作的“新式太阳帽”和甘哲隆同学撰写的研究性小论文《三明市(列东)塑料食品使用情况调查报告》获“希望奖”;2003年5月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姚宇霆同学制作的“带洒水的扫帚”入围省赛,经过省级专家的现场答辩,荣获省级二等奖;2004年5月在福建省中小学生环境保护科学探究项目成果展示会中,陈鹏同学参展项目“关于洗车店废水排放对沙溪河水质污染的研究”荣获优秀项目奖。四、丰富课外活动,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1、加强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学校成立“绿色小卫士”环保小组,设有辅导教师,该小组定期到江滨清理白色垃圾,进行“护绿”活动,每学期有活动的计划、总结和记录。平时能结合环境日、地球日、水日、爱鸟周等纪念日开展演讲、征文、书画展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如:结合水日开展“保护生命之水”演讲比赛,举办“行动起来,节约每一滴水”主题队会,通过校园红领巾广播站、“荷尖尖”电视台向学生播放“水——生命之源”的文章和节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