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导言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伟大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中国文明浸透了儒家精神。儒家文化还周边地区传播。美国旧金山市政广场的祭孔活动第1课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一、孔孟之道1、产生的时代背景a.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政治、经济、文化)b.百家争鸣(儒、道、法)2、春秋儒家(创立):(1)孔子(2)孔子言论思想•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3、战国儒家(发展)(1)孟子思想•a、“性善”•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b、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结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局面。孟子名轲,战国时邹国人,著有《孟子》一书。后世把孔子和孟子合称孔孟。(2)荀子思想:著有《荀子》一书。同时也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人力能够战胜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从“性恶论”出发,更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荀子的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斗争力量的加强。分析讨论:1、先秦儒学不受统治者重用的原因?2、战国时期何种学说受统治者重用,原因是什么?作业:设计百家争鸣一览表。(包括重要学派的人物、观点、影响。)二、儒学的经学化(儒学的改造)1、秦朝暴政与“焚书坑儒”2、汉初休养生息与“无为而治”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兼采阴阳五行学说,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倡导“君权神授”,强调“三纲五常”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主张,为汉武帝所采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走西口》中的仁义礼智信田家祖训:大忠大爱是为仁大孝大勇是为义修齐治平是为礼大恩大恕是为智公平合理是为信《走西口》中的仁义礼智信徐木匠:天下一统为仁民族兴亡为义自强不息为礼福亏自赢为智以义取利为信《走西口》中的仁义礼智信革命者:世界大同为仁祖国山河为义家国天下为礼刚柔相济为智一诺千金为信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措施:武帝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专事儒经的研究与传授。后又在长安兴办太学,教授五经,入学者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郡县也设地方学校,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后备人选。•结果: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成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官方哲学。•影响:经学的教授、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于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春秋繁露》•材料二: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六经之文,圣人之语。语言天者,惧愚者之言。——《论衡》请回答: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人与自然的观点有什么原则区别?你认为材料二的作者站在什么立场上?目的是什么?答:材料一认为天有意志,开降灾乱,材料二则认为天“无为”,没有意志,不会降灾祸惩罚人。材料一的作者站在封建帝王的立场上,目的是让人民服从君主,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工具。讨论:如何看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文化现象?综合各家学说;(成功的重要原因)教育考试选官的结合,使儒家思想渗透社会各方面;政治与儒学的结合,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延续了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皇权(政治)干预思想学术。《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有人认为儒者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国故论衡·原儒》)。儒家的起源《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据郭沫若考证,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也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庄子后学评论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庄子•渔父》)。儒家的起源•认为必须重建周礼的权威,遵循宗法制度的原则,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使社会成员安分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认为“仁”就是“爱人”,尤其是爱自己的亲人,推而广之便能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孔子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则信,泛爱众,而亲仁。”“仁”的精神是“爱人”。离开了“爱人”,人就不成其为人,社会也就不成其为社会。因此,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爱人”是人人都应该承担的道德义务。儒家的仁•血缘关系下的“相亲相爱”•是人的本性的最高表现•是美德的最高概括•是人生的目的儒家的礼•一种特定的行为规范。•春秋的动乱,根因是因为人欲横流,名分紊乱……要重建周礼的权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求以周礼来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特定位置。儒家的礼•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内在的自觉要求。讲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从家庭人伦推广到社会政治影响•崇奉公德•压抑私欲•强调义务•蔑视权利•安贫乐道•因循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