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翻译课文1.子曰:“有教无类。”教:教育;类:(名)类别;一是指社会阶层的各个等级,二是指学生个人素质的优劣。“无类”包含哪几层意思?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为贵族之专利。孔子开出了“有教无类”的先例,打破了教育被贵族所设置的禁锢。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的思想《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以“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yǐnkuò,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回答,可从中看出孔子“有教无类”的实践。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资料补充孔子收授学生,无任何限制,只要达到拜师求学的最基本的礼数,孔子决不舍弃一个求学者。论籍贯:有鲁、楚、秦、晋、陈、宋、吴、卫等国;论年龄:颜路、仲由等人与孔子年龄相仿,年龄小的比如公孙龙比孔子小五十三岁;颜路与颜回,曾点与曾参,父子都同时是孔子的学生。论个性:孔门弟子各有性格上的毛病,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论身世:孟熬子是世卿子弟,仲弓父为贱人,子路为野人,公冶长曾为罪犯,颜添聚当过强盗,子贡为巨贾,颜回、原宪为贫民,樊迟为农民……总之,学生形形色色,孔子均能一视同仁。资料补充孔子学生来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产生的根源?赏析评价一、来自于孔子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性相近,习相远也”二、来自于孔子的仁爱思想。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赏析评价翻译课文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语:(yǜ)告诉。上:高深的学问和道理。翻译:孔子说:“资质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人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资质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人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这则选文反映了孔子什么教育观念?本则中孔子强调教育要结合受教育者的智力高下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即“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赏析评价翻译课文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斯:则,就。诸:之乎。如之何:怎么。其:表反问。翻译:子路问道:“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亲兄长活着,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去做!”惑:迷惑,糊涂。敢:谦辞,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进:(动作使动)使……前进。兼:胜过,超过退:(动作使动)使……后退。翻译课文3.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翻译: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说:‘有父亲兄长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说:‘听到了就去做’。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这样回答他,推进他一把,以便他做事能放下包袱;子路敢作敢为,有时不够慎重,所以我这样回答他,以使他遇事能够退一步想想。”本则通过孔子和三个弟子的对话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同时,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这则选文中表现了孔子采用什么方法教育学生?赏析评价据《史记》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jiā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贽),因门人请为弟子。”子路生性粗鄙,好逞强斗勇,志气刚强直率,曾经戴着公鸡的羽毛,佩着公猪的牙齿等示强之物,侮辱过孔子。孔子就设礼乐,慢慢引导子路。子路终于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的门人请求作孔子的学生。后来子路成为了孔门弟子中的大贤人。假如孔子因为子路侮辱过自己而不对他进行教育,那么社会上就会多一个粗鲁的人,而少一个贤人。可见,孔子的“有教无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我国教育史上也因此才有了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二”的美谈。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较古代西方教育理论家昆体良早五百年,他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1、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2、孔子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3、孔子主张把统一要求和培养特长结合起来。因材施教总结:赏析评价已:使……停止,即罢免。之:指代子文。愠色:生气、怨恨的脸色。焉:哪里,怎么。翻译课文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令尹:楚国国君之下地位最高的官。三:虚数,多次。仕:做官。喜色:高兴的脸色。翻译: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做官当令尹(为楚国国君之下地位最高的官),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没有生气的脸色。自己做令尹时候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尹。这人怎么样呢?”孔子说:“算得上忠了。”子张说:“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翻译课文4.“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弑: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违:离开。翻译:子张又问:“齐国大夫崔杼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这四十匹马离开了齐国。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一样啊。’于是离开了这个国家。又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一样啊。’于是又离开了这个国家。这个人怎么样啊?”翻译课文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翻译:孔子说:“算得上清了。”子张说:“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本则中孔子结合具体的事例分析了忠、清与仁之间的区别。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问孔子答,这是论语中表现出的孔子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是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回答是很谨慎的,“未知,焉得仁?”一方面,说明“仁”的标准是很高的,第二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在弟子的面前是不妄言的。赏析评价这则选文中表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教育态度?问孔子的人,有学生,也有别人。问的问题,也主要是做官和做人。易中天教授统计了一下:孔子回答得最多的问题,是政治(包括做官、事君、为政),19次。其次是问对某个人的评价,12次。再次是问仁,9次。又再次是问礼,5次;问孝,3次;问君子,3次;问士,2次。其余,如问友、问知、问明、问达、问行、问好恶、问做人也都可以归入问仁问孝一类。有人问过军事,孔子的回答是他不懂,没学过,也有人问过鬼神,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两个答案,都等于拒绝回答。资料补充翻译课文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郁结,指有疑难问题想弄明白。启:开导,启发。悱:想说而说不出来,不知如何表达。隅:墙角,指一个方面。不复:不再次去教他。【翻译】孔子说:“不是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不是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做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是说不能由一件事情类推而弄明白其他许多事情),就不再次去教他。”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本则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样教育理念?赏析评价•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经说:“学问之道,通了一样,旁的地方就很容易。学问门类虽多,然而方法很少,如何用脑,如何用目,如何询问、搜集、养成习惯,可以利用到任何方面。”翻译课文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尝:曾经;终:尽。食:吃饭。寝:睡觉。以:来,用来。如:比得上。翻译: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地思考,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啊。”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本则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样教育理念?赏析评价翻译课文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表转折,却。则:就。罔:欺骗、蒙蔽。一说通“惘”,迷惑。殆;危险。翻译:孔子说:“只是学而不动脑子思考就会上当受骗,只是空想而不学就会陷入危险。”本则谈论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本则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样教育理念?赏析评价从这两则来看孔子重视思考和学习的关系。这种关系荀子也论述过,他说的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翻译课文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也:句中表停顿;者也……:判断句。于:对。说:通“悦”,喜欢。翻译:孔子说:“颜回不是帮助我的人啊,对我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喜欢的。”•【评析】颜回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服服贴贴、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所以,孔子多次赞扬颜回。这里,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本则中孔子是否在批评颜回?赏析评价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独对颜子青睐有加:“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孔子还曾当着子路的面夸奖颜回而引起子路的不悦。“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当子路问:“子行三军,则谁与”,孔子则丝毫不给面子:“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除了颜子以外,其他弟子都还算不上好学,这既是对颜子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其他弟子的一种鞭策。翻译课文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而:表转折,却。谄:讨好、奉承别人;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好:喜欢。翻译: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巴结别人,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啊。但是不如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