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生活与哲学 易错易混知识点拨(新版教材按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018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常考知识点点拨(按课)2019.1.1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万物的惊讶。(×)点拨:哲学的产生离不开追问和思考,但惊讶、困惑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2、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点拨: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是“科学之科学”。(×)点拨: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它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但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点拨: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5、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互相决定的关系。(×)点拨: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6、世界观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2点拨: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7、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点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8、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点拨: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9、反映时代客观要求的观念可以支配社会的发展。(×)点拨:反映时代客观要求的观念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点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等于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正确认识,而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认识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2、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点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3、唯物主义是完全正确的,唯心主义是完全错误的。(×)点拨:从根本观点上说,唯物主义是正确的,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3有一定的局限性。从根本观点上说,唯心主义是错误的,但唯心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意义上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思想,因而也有其正确、进步的因素。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二元论是独立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第三大哲学派别。(×)点拨:关于什么是世界本原的问题,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回答外,还有一种二元论的观点,即把物质和精神看作两个彼此独立的本原。二元论其实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它要么走向唯物论,要么滑向唯心论。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黑格尔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辩证法。(×)点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点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就存在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即使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在历史观上也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开始出现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点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既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又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是辩证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特征是科学性。(×)点拨: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4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点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不同于“客观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一定是物质;“客观存在”的东西既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意识。2、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点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3、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点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4、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改造和改变规律。(×)点拨: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改造和改变规律。5、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因此,联系就是规律。点拨: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并不是所有联系都是规律。56、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点拨:本说法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想问题、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7、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点拨: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8、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白天黑夜昼夜循环,水往低处流,地球围绕太阳运转,都是自然规律。(×)点拨:上述现象不是规律,而是规律的表现形式。9、规律是客观的,因而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点拨: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随意改变规律,但规律会随着物质运动形式的改变而改变,其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如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只要商品经济存在,价值规律就起作用。但是,如果商品经济被产品经济所取代,价值规律就会被其他经济规律所替代,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把规律看作永远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1、意识源于人的主观想象。(×)点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客观存在是意识产生的源泉。2、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点拨: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63、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点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精神力量通过实践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4、意识的形式和内容是主观的。(×)点拨: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5、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点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既有正确的反映也有错误的反映。6、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点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离不开物质。7、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点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8、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点拨:意识的反作用无法比较大小。9、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点拨:客观实际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7点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属于实践。2、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点拨:实践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的说法是正确的,实践是一种主观活动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实践虽然受主观意识的指导,但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手段———生产工具,都是客观的,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开来。3、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点拨: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盲目的实践是指没有以正确认识为指导的实践。4、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点拨:实践具有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当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5、实践是获取认识的唯一途径。(×)点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而获取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6、科学理论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点拨: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7、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因此,真理是客观的。(×)点拨: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8、真理是有条件的,因此,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点拨:真理是有条件的,是指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8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的说法错误。9、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点拨:既不能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也不能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多数人手中。真理具有客观性,不管是少数人还是多数人,谁的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谁就掌握真理。10、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点拨: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位置不能颠倒,否则就会犯唯心主义错误。11、认识过程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点拨: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12、认识是有限的。(×)点拨: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单个人的认识来看,认识是有限的;从人类认识能力来看,认识是无限的。13、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点拨: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14、认识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点拨: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实践与认识的顺序不能调换。9第六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具有客观性,所以联系是永恒不变的,人们无法改变。(×)点拨:联系具有客观性,但是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2、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点拨:联系是普遍的,但联系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3、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点拨: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有条件的。4、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点拨: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5、整体功能一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点拨: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6、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点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发展是变化,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点拨:发展是变化,但并不是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种向上的、前进的运动、变化10才是发展。2、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点拨: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3、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帆风顺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曲折的。(×)点拨:任何事物的发展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4、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