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说课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程序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邓爱华13937069179课标解读课标解读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本标准旨在学习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的确定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节课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3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本节教材首先从水资源的概念入手,说明了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接着是随着时空的变化,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人类必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合理利用水资源。尤其是通过“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和“咸海的忧虑”这两个案例,使同学们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资源环境的行为习惯。2、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水资源的概念;理解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结合实例了解水资源对人类发展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以水资源及其相关知识为中心,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同学们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的确定重点:1、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的特点。2、认识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难点:1、能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2、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二、教法与学法教法与学法的确定及其依据:本节课我运用“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结合设计的学案,让学生通过自学质疑、合作释疑、展示评价、巩固深化四个环节的学习来掌握本节内容。(详见“教学程序”)我这种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真正的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角,课堂的主人。我想提示大家,在我设计的学案上,把传统的“教学过程”改为了“学习过程”别小看这一个字的改变,却起到了身份、地位的变化。“教学过程”突出的是我们的“教”;“学习过程”突出的是学生的“学”,这是质的变化,也是我们“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的精髓体现。三、说教学程序:1、导入设计:这组图片说明了什么啊?2、学习过程第一环节--自学质疑:给学生约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61—65页文字、图表,查阅资料,自主完成学案上该环节的问题。并提示学生解决不了的先放在那里,做好标记,在下一环节中请小组同学帮他解决。第二环节--合作释疑:(大约5分钟)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虚心请教本组的学习伙伴,请他们帮助解决上面不会的问题和课文中不懂的部分。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讨论本组质疑的问题,修改完善答案准备展示。我走到学生中间,观察他们的学习情况,必要时给予提醒或引导,但不告诉他们答案。第三环节--展示评价:(大约10分钟)大家知道,学生的个性就爱表现,于是我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尽情发挥,充分展现自己的劳动成果。1、各小组按照老师的提示,选派代表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本组同学可以及时补充完善。2、同时认真观察其他小组展示的内容,如发现问题请给予纠正。在学生展示评价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时播放雨带的移动;水资源不合理的利用情况时提示图片。(这组照片大家非常熟悉,它来源于生活,来自我们身边,对学生更有震撼力。)我们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不让老师不讲,而是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必要时不但要讲,还要精讲、细讲。例如:学案上第一环节的“思维拓展”题,比较:“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与“咸海的忧虑”获得的信息是什么?由此,对我国水资源欠缺的西北干旱地区和缺水严重的华北地区有何借鉴呢?就需要老师的点拨了。第四环节--巩固深化:(大约8分钟)1、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有选择地快速记忆本课所学内容。2、独立完成该环节的练习题,以检测本节课掌握情况。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再按照合作释疑--展示评价的程序进行二次循环。这也是“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中“循环”二字的真正含义。(1)谈一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合理用水。(2)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3、课堂小结:(约5分钟)拓展探究:(课外作业)你是怎样理解“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这句话的含义的?以小论文的形式谈谈你的感受,不少于500字。(小论文发送到1442076192qq@.com)我设计的这个“拓展探究”题,正是符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同时,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种培养。4、板书设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水资源及其分布1、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2、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1、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2、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三、合理利用水资源1、水资源的利用现状2、合理利用水资源---开源、节流生活中不合理的用水现象你知道该标志的含义吗?我国雨带移动顺口溜五月登陆到南岭,六月江淮梅雨期。华北东北七八到,九十夏风把家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