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经济特区30年改革发展调研报告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课题组二○一○年七月1目录一、广东经济特区改革发展30年之回顾...................4(一)辉煌的成就和巨大的变化..............................4(二)伟大的实践,宝贵的经验..............................9(三)突出的问题,深刻的教训.............................15二、特区未来30年改革发展之展望......................18(一)特区未来30年改革发展的总设想、总目标...............18(二)特区未来30年改革发展的战略定位.....................19(三)特区未来30年改革发展的基本任务.....................21三、特区当前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24(一)着力弘扬特区人敢为天下先,求真务实,奋勇开拓的改革创新精神,打破制约进一步改革的思想障碍,“允许改革失败,不允许不改革”...................................................24(二)着力推进“二次改革”,在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加大行政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力度。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作为特区未来30年改革发展开局的突破口和起步点.........................25(三)着力加快特区法治社会的建设,创新特区立法、执法和法制监督、宣传的体制机制,以法制促改革、以法制促发展、以法制促和谐.........................................................27(四)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增强发展后劲,解决特区30年外向型、投资型传统增长方式形成的问题...................................28(五)着力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构筑特区人才发展战略,把特区建设成为珠三角、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29(六)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聚集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30(七)着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借助2区域合作“外力”,创建区域经济联盟的战略基地..............33(八)着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改善民生为突破口,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特区建设者...........................353广东经济特区30年改革发展调研报告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课题组今年是广东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创办30周年,全面回顾总结特区30年改革发展伟大实践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特区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主要任务,对于继续办好经济特区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广东省体改研究会依据汪洋书记提出的“三道题”,组织了由20多位专家组成的课题调研组,奔赴汕头、珠海和深圳特区和省直开展调查研究,先后举行了多次座谈研讨会,访问了部分“老特区”。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课题组经过多次集体讨论,几易其稿,形成了《广东经济特区30年改革发展调研报告》,现报送有关领导参阅。回顾特区建设30年,归纳为“八大成就”,“八条基本经验”,发挥了“五大作用”,存在“六个问题和教训”;展望未来,确定一个目标,建设五类功能区和两个重要基地,实现“五大转型”;为实现总体目标,着力推动八方面工作。4一、广东经济特区改革发展30年之回顾(一)辉煌的成就和巨大的变化由于计划经济的束缚和影响,在相当一段时期里人们思想禁锢,体制僵化。因此,广东创办经济特区曾经遭遇强大阻力,两种思想、两种世界观的碰撞和搏斗惊心动魄。经过特区人30年的艰苦奋斗,广东经济特区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辉煌成就。1.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30年来,深圳、珠海、汕头三市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总量迅猛壮大,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深圳市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8201亿元,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评估报告中,深圳综合竞争力连续四年居内地城市榜首。珠海市经济快速发展,到2009年,珠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7.69亿元,年均递增20.3%,按当年汇率换算,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达10218美元,位居全省前列。汕头市经济不断发展,生产总值由1981年的12.62亿元增至2009年的1035.73亿元,年均递增12.5%。2.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断趋向协调广东经济特区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不断调整所有制结构,突破了公有制一统天下局面,发展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经济特区的经济总量逐步扩大,产业结构得到不断调整和进一步优化。到2009年,深圳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1:46.7:53.2;汕头市三次产业结构已从1981年的25.3:32.5:42.2调整为2009年的5.3:55.2:39.5。珠海市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29.40亿元、536.66亿元和471.63亿元,产业比例由1980年的36.4:31.8:31.8调整为2.8:51.7:45.5。53.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大胆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不断从国情、市情出发进行创新,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到2009年,从深圳口岸出入境的客流量约占全国的60%,车流量占80%。深圳外贸出口额约占全国的1/7,是全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城市。珠海市到2009年,全市实际吸收外商的直接投资115.29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就有35个在珠海投资了77个项目。2009年海关监管珠海市进出口货值369.7亿美元,是1979年的1945倍;监管进出口货运量10076万吨,是1979年的97.8倍;征收进出口税款54.23亿元,是1979年的225倍;监管进出境人员8455万人次,是1979年的49倍。汕头市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以侨引侨、以侨引外、以外引外”,与美国、欧盟、日本、香港、台湾等18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4.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广东经济特区始终不忘特区改革创新的使命,在体制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深圳,勇敢地充当了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率先引进外资企业和发展民营经济,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并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与特区外向型发展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近几年来,广东经济特区大胆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积极探索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例如,深圳市按照“市场、效率、服务”的导向,实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初步建立起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共减少15个政府部门,取6消、调整1/3的行政审批事项。创新行政审批运作方式和运行机制,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建设,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电子监察,行政效率和执行力进一步提高。珠海、汕头也在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方面作了大胆积极的探索,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在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国有资产管理、科技重奖、有形要素市场建设等方面大胆探索和改革创新,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5.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广东经济特区坚持以现代化、国际化为标准,使城市基础设施适当超前发展,海、陆、空运输四通八达,建立了便利、高效的立体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具备了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到2009年,深圳已经建成通往境外的各类口岸17个,包括中国最大的陆路客运口岸罗湖口岸、中国最大的陆路货运口岸皇岗口岸,从而使深圳成为中国最大的口岸城市之一。深圳电信网贯通全市,形成了以宽带IP城域网和双向互动有线电视网为骨干,以光缆为主,数字化传输、程控交换为一体的高速通讯网络,城市信息化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珠海和汕头也已初步建设成以海港、空港为中心,高等级公路、铁路、现代通信为骨架的海陆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6.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广东经济特区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发展的落脚点和出发点。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大手笔投入,解决与特区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重大民生问题。例如深圳市,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2万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五年提高776.6%。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以内,“零就业家庭”户数保持在动态归零。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农民工医保、少儿医保、大学生医保制度,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农民工的养老、工伤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均名列内地大中城市之首。珠海市从2007年秋季起,在全国率先实施“十二年免费教育”,对本市户籍的中小学生就读公办学校实行免费教育,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免收书杂费,高中教育阶段免收学费,读公办高中的特困家庭学生还可免交课本费、住宿费,只收取课本资料费,从制度上确保每一个贫困孩子的学习机会。尤其是提供免费婚前和孕期保健服务,并将外来女工纳入免费孕检的范围。现实表明,在广东经济特区30年的发展过程中,特区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实惠,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社会保障体系转变,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7.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人们理论水平、思想觉悟明显提高广东经济特区是在两种意识形态的尖锐搏斗中创办、成长的。通过实践,人们重新认识特区,重新认识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破除传统观念,提高了理论水平,对推动改革开放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邓小平同志两次南巡,亲自考察经济特区,肯定了特区建设,指明了特区发展的方向,不仅坚定了特区人坚持办特区的信心和决心,也鼓舞了全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8.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广东经济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不断取得新突破深圳市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涌现出以丛飞、郭春园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人物。图书馆新馆、博物馆新馆、音乐厅、中心书城、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投入使用,公益8性文化场馆在全国率先免费开放,“深圳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公园文化节”等品牌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珠海市2007年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和“中国和谐名城”称号,是全国唯一以整体城市景观入选“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的城市。汕头市先后获得“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较大成绩。广东经济特区的30年辉煌成就来之不易。这是邓小平同志积极倡导,党中央、国务院英明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广东省委省政府“一班人”冒着风险,顶着压力,带领全省人民艰苦奋斗,锐意改革的结果;是广大特区建设者艰苦创业、改革创新、顽强拼搏的结果;也是全国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用“翻天覆地”,“人间奇迹”来描述广东经济特区的辉煌成就一点也不过分。30年来,广东经济特区对全省、全国作出了卓越贡献,具体来说主要发挥了“五大作用”:1.在经济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的作用。广东经济特区在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充分发挥了“试验田”的作用。特别是在计划、投融资、流通、劳动工资、土地管理、国企国资、财税、金融和行政管理等方面改革,都是由深圳率先突破,为全国推进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2.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的“窗口”作用。广东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中,充分利用毗邻香港和澳门的区位优势和华侨众多的人缘优势,发挥特区的“窗口”作用,积极吸收和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先进9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加工贸易和中外合资合作及外商独资企业,成为我国对外开放、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