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关于培田古建筑文化发展与保护的调查调研时间:2013.07.10---2014.06.20调研人员:罗兰天黄艳琴杨辉王明武郑文洁林庆河肖龙鹏完稿时间:2014.06.202目录序··············································(3)培田古民居建筑的发展与保护一、培田古民居建筑的发展背景················(3)1、培田古民居建筑的发展的地理条件·········(4)2、培田古民居的村落结构···················(5)3、培田古民居水口的布局···················(5)4、培田古村落的人文·······················(6)5、培田古村落的习俗·······················(7)二、培田古民居建筑的存在现状·················(7)1、古民居的主要特点························(7)2、建筑类型丰富多彩························(14)3、培田古建筑艺术特色······················(15)4、培田古建筑问卷分析······················(17)5、我们的相关认知·························(20)三、民居建筑的保护形式························(21)四、其它地方保护典型案例······················(22)五、培田古民居建筑的发展与保护的建议··(26)结束语············································(29)附录一···········································(30)附录二···········································(32)3序2013年7月10日至7月30日期间,我们作为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暑假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一行3人前往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对当地古建筑做了相关调研。走访的对象主要是培田古村落。此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走访培田古村落的村民,了解当地古建筑的一些存在现状、保护措施以及未来的发展,将它与其他地方古建筑的保护形式作出了相应比较,以此来探讨培田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我们希望探索出一条培田古建筑保护与发展的合理道路,能引起当地相关部门和广大村民的重视,改进改善现有状况,使古建筑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来,政府能完善古建筑保护的手段,使古民居建筑为带动当地经济和了解当地传统文化做出贡献!一、培田古民居建筑的发展背景位于闽西客家山区的连城县,素以城东的冠豸山而闻名遐迩。在县城西南方向大约20公里的地方,保存了一片明清的古民居建筑群,它就是培田村。培田宋末建村,今属连城县的宣和乡管辖。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连城置县时,宣和属汀州府河源上里。明洪武年间,宣溪、南山合称4宣和里,培田属六图。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央苏区。1956年培田从长汀县划归连城县管辖。培田村的村民都姓吴,其开基祖吴八四郎在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由宁化迁入,繁衍至今已历三十世,时近700年。这里的人们保持着客家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传统美德和特定的风俗民情习惯。他们在明清时期先后修建的五十多座宗祠、书院、民居,构成了布局讲究、设计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至今仍保存完好,成为继福建永定土楼、广东梅州围拢屋之后发现的客家建筑的又一瑰宝。1、培田古民居建筑的发展的地理条件培田村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从西北方向蜿蜒而来的武夷山余脉南麓的松毛岭,挡住了西北的寒流与霜害,也恰好成了培田村的坐龙。村落绕着松毛岭东坡突出的高岭北、东、南三面环山布置,主要民居朝向东面和东南面。河源溪(汀江上游朋口溪的一个源头)从北、东、南三面绕村而过,给古村落带了丰足的水源。村落正东一千多米高的笔架山防御着夏秋台风的侵袭,也成了古村落的朝山,笔架又体现了人们崇尚文化、“耕读传家”的传统理念。站在培田村当年的驿站———官厅的入口向笔架山看,笔架山、官厅与坐龙山正处在一条中轴线上,官厅入口题额“斗山并峙”说的就是这个现象。若能乘飞机从高处俯瞰,松毛岭的三道绿色山峦自北向南直落培田,如三龙环抱;村外周边五个山头似五虎踞护;远在东边千米高的笔架山成为村落的东方矩障;蜿蜒绕村而过的河源溪似玉带环绕;南边水口处苍槿、香枫茂密,似巨人把口,整个古村落犹如人间仙境。其村落选址“枕山、环5水、面屏”,不仅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前有朝山溪水流,后有丘陵龙脉来”的风水观念,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个与山、水、天、地融为一体,注重生活环境艺术质量,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2、培田古民居的村落结构在319国道开通前,宣和是古汀州府通往连城、永安的交通要地,培田村成为汀连官道的连接点。这里明清曾设驿站,驿站就在今日的官厅里。经济上培田村又是汀州府、漳龙道的竹、木、土纸、雕板及盐、油、食品等日用百货的水陆中转站。清代邮传部官员项朝兴在“至德居”留下题联“庭中兰蕙秀,户外市尘嚣”,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庭内的优雅和户外街市的繁华。村落结构中心是一条约2000米长的古街,街西有二十几座宗祠,街东有三十几座民居和驿站。曲折的古街与幽深的巷道勾通,把错落的民居建筑连为一体。千米古街最盛时有商铺37间,今日仍保存完好的有23间。经营范围包括豆腐、肉类、酒类、花生糕饼、京果杂货、蜡烛、理发、裁缝、丝线绸布、竹木制品、纸业、医疗药品、客栈、轿行乃至赌庄,人类的衣食住行几乎无所不包。这说明了在明清时期当地商品经济的发达和繁荣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也显示了客家村落包含的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灿烂的农业文明。3、培田古民居水口的布局“夫水口者,一众水所总出处也”。营建水口的目的,一为界定村落的区域和标识村落出入口处的位置,其次为满足村民“保瑞避邪”的心理需求,保住村落的瑞气不外泄,避免村外的邪气冲进来。水口的形6势,讲究“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无去处”。在水口处多植树,并建有亭、阁等建筑。培田村的水口位于村落的南方,河源溪的出口之地。在茂密的古樟、苍枫掩映下,一座文武庙扼住水口,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据传该庙始建于明初,当时叫关帝庙,仅为一层,是祀奉武帝关公的。乾隆年间(公元1779年)才改成今天的两层文武庙,上祀文圣孔子,下祀武圣关公。这种文武同庙的建筑极为少见,客家人崇文尚武的性格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文武庙前,竖立着一座“恩荣”牌坊,据传是清光绪皇帝赐建给他的御前四品蓝翎侍卫吴拔祯的。它与村尾吴昌同得“圣旨”所立的“乐善好施”牌坊遥相呼应,显示着培田村文武竞秀、积善济人的辉煌历史。培田村水口的作用在于:从规划角度看,水口标识村落入口的系列空间;从心理学角度看,水口的围合作用增加了村落的隐蔽性和安全感;从环境角度看,水口建筑丰富了村落景观,表达了村民希望村落兴盛、家族兴旺的期望;从实用功能看,水口提供村落一道天然植物屏障,它吸附灰尘、净化空气、涵养水源,同时也提供村民休闲、娱乐和交往的空间,可谓一举多得。4、培田古村落的人文培田古时作为驿站,在交通上占有极大地优势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由于交通上的便利和经济上的发展,其历史上多出官宦商贾。培田自古就有“崇文善武”的传统,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官居三品的武进士吴拔祯。培田很早就有比较浓厚的经商意识,吴昌同是培田经7商的典范,大夫第、济美堂等都是由其出资建造。也正是因为他们巨大的财富,才营造出培田独特的古建筑群落。5、培田古村落的习俗培田有着许多特色的风俗活动,像大型传统活动为“迎公太”,“迎公太”在河源十三坊轮流举行,十二为一轮,一年一村,由来已久,目的是为祭祀王审知。王审知在唐末五代时期创建“闽王国”,为福建的社会安定、稳定、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后人因此将其尊为“珨瑚公太”并加以供奉祭祀。(兴养立教)二、培田古民居建筑的存在现状在对培田古民居的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对民居的基本形式形态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又通过实地考察大夫第、官厅、济美堂、南山书院等古建筑,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讨论,探索一条古建筑保护的切实有效之路。1、培田古民居的主要特点(1)村落的理水培田村的理水很有讲究。村落的水源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地表水是三面绕村而过的河源溪,它提供村民灌溉、洗涤的用水,也兼顾排污和运输。地下水是从松毛岭东坡流出来的山泉水和井水,这是全村的主要生活用水。村中的排水系统主要由水圳、暗沟和水塘组成。在村中有二条水圳穿街过巷,贯穿全村,直通各户。据村里的老年妇女回忆,当年沟水清澈见底,他们足不出户,就靠屋旁这条流动的水沟洗涤生活用品,这些年来环境受到污染,水变少也变质了。暗沟是指家家8户户天井水排出的雨水和生活污水。天井将民居中屋面的雨水汇聚到一处,顺沟而下,流入石砌水池中,满足“四水归堂,财源滚滚而来”的聚财心理。对排水路径也有讲究,“水为气之母,逆则聚而不散;水又属财,曲则留而不去也”。因此,排水宜暗藏,不宜显露;宜弯曲而去,不宜直泄而出。培田村民居在厅堂下设有陶制的暗水管,放养乌龟在管内、沟中爬动,起着清污排污作用。这种排污清沟的作法在客家流传甚广,远在广东的梅县和南雄等客家聚居地区,也有这种做法存在。培田村的这种水圳、暗沟、水渠、水塘的合理布局,保障了使用,方便了村民。特别是村中利用两条水圳沟通全村,合理利用,综合解决了村民观景、取水、洗涤、排污等一系列生活问题,值得今人好好研究借鉴。(2)培田村的规划设计综观培田村的规划设计的确有过人之处。30余幢民居建筑、21座宗庙祖祠、6处学堂书院、2道当街牌坊、4座庵庙道观,均由一条千米古街串联起来,错落有序,布局合理。套用文学语言就是“起、承、转、合”。刚到村口,当道而来的“恩荣”牌坊标识着村落的开始,此为“起”;进入古街,面对三十几家商铺的繁华景象,欣赏古民居精湛的建筑艺术,即为“承”;从千米古街通向南山书院,耳边一片朗朗的读书声,即为“转”;来到村尾的“圣旨”牌坊,标识着村落的结束,即是“合”。通过这一系列的建筑空间转换组合,将民居建筑、礼制中心、文化中心、休闲中心和园林绿化有机地统一起来,达到了“虽是人工,宛如天成”,令人赏心悦目的效果。9(3)培田古建筑特点①宗祠建筑客家人崇敬祖先,有着“求神不如敬祖”的理念。不管生活再穷再苦,作为祖先崇拜的祠堂必不可少,而且必定建造得精巧华丽、富丽堂皇。通过敬祖收族来教化村民,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培田村以千米古街为界,西侧即靠山一侧并列着二十几座祠堂。由村口往下数分别是:天一公、隐南公、郭隆公、愈扬公、衡公、久公、在崇公、畏岩公、乐庵公、锦江公、南屯阝公、文贵公⋯⋯等宗祠,其建筑之精、数量之多堪称中国之最。客家人非常重视门庐的装饰,有“三分厅堂七分门庐”之说。如衡公祠门庐的斗拱上镶嵌漆画,历三百余年而经久不褪,图案线条清晰、人物栩栩如生。久公祠的门庐竞有五重斗拱,斗拱上浮雕彩绘精细异常,大门廊庑上左画“獬豸护法”,右画“麒麟送宝”,大门门扇灰底漆画“神茶郁垒”寓意公正祥和。衍庆堂建于明末,清乾隆年间重修,是培田村吴氏总祠。大门前两只石狮威风凛凛地镇守两边,一对“门当户对”隐含阴阳相对、乾坤万年。宗祠为五开间两进布局,前厅三开间,开敞明亮,两侧有房间。经过一个天井后上一级台阶进入后厅(正厅)。后厅只有一开间,祀奉着开基吴氏历代祖先牌位。两侧各有房间两个。后厅的后面为一小庭院,设有简易小厨房,是加工祭品的场地。正对着祖祠是一个高约115米,宽约516米的戏台,戏台设有侧台和后台,有小楼梯直通上下,舞台左右有“出将”“入相”的上下场门,在祖祠前两侧左右各设一个凉亭,与祖祠连在一起作为看戏的地方,凉亭与戏台恰好成为一个等10边三角形,当中自然形成一个宽敞的庭院。②牌坊建筑培田村还有两处礼制建筑———村口“恩荣”牌坊和村尾的“圣旨”牌坊,均是四柱五楼石牌坊。坊脚前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