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赏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契诃夫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安东·巴甫洛夫维奇·契诃夫(AntonPuvlovichChekhov1860—1904)是19世纪俄国最后一位优秀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目录一、生平和小说创作;二、契诃夫的创作特点;三、作品赏析《变色龙》;四、戏剧创作和《樱桃园》;五、人物点评;一、生平和小说创作契诃夫(1860~1904)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1904年6月,契诃夫因肺炎病情恶化,前往德国的温泉疗养地黑森林的巴登维勒治疗,7月15日逝世。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齐名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80年代中叶前,他写下大量诙谐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说,如写卑欺强节的小官吏(《在钉子上》、《小公务员之死》、《胜利者的胜利》,均1883),凌辱弱者的士绅和老爷(《英国女子》1883),见风使舵的奴才骨(《变色龙》,1884),专制制度的卫道士(《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但他迫于生计和缺乏经验,在当时主要只求速成和多产。•1886年3月,名作家格里戈罗维奇写信要他尊重自己的才华,他深受启发,开始严肃对待创作。写于1886年的《凡卡》、《苦恼》和1888年的《渴睡》,表现了作家对穷苦劳动者的深切同情。•1888年10月,契诃夫获“普希金奖金”半数。这时他已是5部短篇小说集的作者(《梅尔波梅尼的故事》,1884;《五颜六色的故事》,1886;《在昏暗中》,1887;《天真的话》,1887;《短篇小说集》,1888)。•随着声誉和地位的日益增高,使他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认真地思索人生的目的和创作的意义。他说:“自觉的生活,如果缺乏明确的世界观,就不是生活,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可怕的事情。”这种思想形象地表现在中篇小说《没意思的故事》(1889)里。•从这个时期起,契诃夫开始创作戏剧。独幕剧《结婚》(1890)和《论烟草的危害》(1886)、《蠢货》(1888)、《求婚》(1888~1889)、《一个不由自主的悲剧角色》(1889~1890)、《纪念日》(1891~1892)等轻松喜剧在思想内容和喜剧性上接近于他的早期幽默作品。剧本《伊凡诺夫》(1887~1889)批判缺乏坚定信念、经不起生活考验的80年代的“多余的人”。二、契诃夫的创作特点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他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涵义。契诃夫的作品题材多样:有的反映了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苦闷》、《万卡》等);有的写出了小人物的战战兢兢、卑躬屈膝的心态和面貌(《胖子和瘦子》、《小公务员之死》等);有的激烈地讽刺了见风使舵的奴颜媚骨(《变色龙》等);有的反映了资本主义在俄国飞速发展后,人民却没有得到幸福,贫穷也没有被消除(《一个女人的天地》等);有的反映工农阶级的斗争(《樱桃园》等);高尔基曾对《变色龙》有过这样的评价:“一个荒唐的时代,一个善变的警察,一条无辜的狗,一群无聊的人。给我们上演了一段可笑而又使人压抑的故事。”高尔基还对契诃夫做过这样的评价:“只需一个词,就能创造一个形象,只需一句话,就可以创造一个短篇故事,而且是绝妙的短篇故事。”三、代表作品《变色龙》《变色龙》是契诃夫优秀短篇小说之一。它鲜明的塑造了一个见风使舵的奴颜媚骨的形象,并对此以强烈的讽刺。契诃夫的书房变色龙-----(俄)契诃夫小说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变色龙”的皮肤会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奥楚蔑洛夫会因狗主人的改变而而改变对案件的处理。两者在本质上极其相似,以“变色龙”为题,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本质。读小说,把握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奥楚蔑洛夫俄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变时代背景简介:《变色龙》创作于1884年,作品发表前,正是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1880年成立的治安最高委员会头目洛雷斯·麦里可夫后来当上了内务大臣,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人民称他为“狼嘴狐尾”。这时的警察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契诃夫刻画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因此,这篇作品讽刺、揭露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孤立的警察,而且是那个崇拜官爵的俄国社会,是那个穷凶极恶的沙皇专制主义。析环境——认社会特征①警官应该是一个公正的执法者,可连警官都是这样,那社会会是什么样呢?请找出课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或段落进行分析。文中第一段:“……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社会现状:死气沉沉,冷漠萧条,到处充满着饥饿和贫穷。人愚昧麻木,无聊又不甘寂寞。②找出小说中三次提到“法律”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及写作背景,分析这样写有何作用?所谓“法律”只是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工具,绝不是保护人民的,说明沙皇法律的虚伪性,使小说的主题不仅仅停留在对一个小警官的揭露上,把矛头直指沙皇的专制统治。变色龙写作特色小说运用社会环境描写。烘托了冷清、凄凉、人情冷漠、势利的社会氛围,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的真实写照。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具体地凸现了警察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揭露了沙皇统治的社会黑暗。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话描写。它通过个性化的语言,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四、戏剧创作和《樱桃园》契诃夫创作后期转向戏剧: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戏剧《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这些作品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大都取材于中等阶级的小人物。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19世纪后半叶批判现实主义戏剧创作成就最高的。在北欧当数易卜生在东欧则推契诃夫,他最优秀的剧作是四幕话剧《樱桃园》。樱桃园《樱桃园》是契诃夫晚年的一部力作。剧本《樱桃园》(1903~1904)展示了贵族的无可避免的没落和由新兴资产阶级所代替的历史过程,同时表现了毅然同过去告别和向往幸福未来的乐观情绪:樱桃园伐木的斧声伴随着“新生活万岁!”的欢呼声。然而由于契诃夫的思想立场从未超越民主主义的范畴,他笔下的新人都不知道创建崭新生活的必由之路,他们渴望的“新生活”始终只是一种朦胧的憧憬。《樱桃园》朗涅夫斯卡娅和加耶夫陆伯兴樱桃园是一个巨大的象征,它的繁花似锦,象征了俄国贵族阶级生活方式的最后存在,而它的消失,代表了旧时代的逝去的和新时代的到来,同时也是对资本主义的有力谴责。戏剧《樱桃园》的主题缘起在《樱桃园》没有动手之前,契诃夫写给他妻子的信上说“我要写一本通俗戏”虽然后来他在定稿封面上,写的是“四幕正剧”,可是他口口声声称它是通俗剧。这本“通俗剧”,一直到已经开排,还没有想出题名。有一天,契诃夫大笑着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我已经给它想到一个名字了,叫《樱桃园》,不是《樱桃园》,而是叫《樱桃园》。”他说完又大笑起来,表示得意,好象是发现了一样珍贵的东西似的。•后来人们才知道,他这个剧本名字的真实涵义:原来根据俄国的文法,凡是e的变音“也”音变成“牛”音,都表现陈坏破旧不能再用的意思。契诃夫的樱桃园,不是可以再能生利的园子,因为它不生产樱桃,已经没有人再买了这座园子,虽然还在盛开着雪白的樱桃花,虽然和以前的样子一点也没有变,外表上景色依然是美丽的,然而,它已经是废物了。它的存在,不但是多余的,而且成了郎涅夫斯卡雅破产的主因。旧的,陈腐的,过去时代的,即或表面上还保持着往日的辉煌,而事实上已经非灭亡不可了,已经没落得非崩溃不可了。假如我们只留恋着以往,迷醉于它的外表的繁荣,而不面对社会转变的必然性,决然地砍倒旧的,建立起新的,那就不但旧的本身消灭,就是这一群腐旧迷恋者,也必然随着消灭。这就是《樱桃园》的主题。•其实契诃夫在构思《樱桃园》的布局及人物之前,一个力量,一个念头,首先在他的心中成熟,成熟得跃跃地想往外面跳,逼得他不能不写。即•九十年代的崩溃是必然的封建与专制的没落,已经来临了,沙皇的暴政只能对内禁锢人民的生活,对外招来日俄战争的惨败而全国知识分子,在这个时候,虽是每个人都怀着一个希望有较好的生活降临的幻想,然而因为久被压迫在强暴的力量之下,都失去了行动,只在空谈,只在忧郁,抱怨,叹息。时代的崩溃既是必然的,那么,这一群不肯推翻现实的寄生物,随之消灭,也就是必然的了。《樱桃园》介绍《樱桃园》分为四幕。开幕时,柳波芙夫人从巴黎回到俄国故乡的庄园。五年前,她因为先生去世,后来独生子又溺毙,于是远走巴黎。在那里她爱上一个男人,以庄园典押的钱供他挥霍。后来他竟然移情别恋,她于是伤心回来。这时银行要她还债,否则就将樱桃园拍卖。商人罗帕肯善意建议将樱桃园砍掉一部分,就地改建夏天别墅,如此不仅可以偿债,还有大量收益。可是夫人和她的家人都纷纷反对。樱桃园是当地盛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它有深厚的感情,于是他们奢望能从亲友处借钱还债。时限到来后,并没有亲友贷款,于是银行按期拍卖,买主竟是罗帕肯。在此之前,柳波芙夫人已一再收到巴黎情人忏悔的电报,她于是拿下卖地的余款,又与女儿仆从首途巴黎。他们临走匆匆,竟把一个87岁的老奴锁在空屋之中,以后生死未知。全剧在罗帕肯顾来工人的锯树声中结束。本剧第一幕从柳波芙夫人回家的开始,第四幕在她再度离家中结束。剧中没有明显的情节,也没有明显的高潮。樱桃园的命运固然是件大事,但它在剧中所占的篇幅不多,而且,园主们固然不愿主动变更它的用途,他们也没有因为被迫出售而伤心悲痛。也因此,剧中并没有任何非常强烈的情感。即使偶然爆发一种激情,它也难以持久,太多的琐事,或幽默的笑语,会立刻将它冲淡稀释。同样的,剧中也没有特别突出的人物;柳波芙夫人的戏份并不特别重要。更因为每个人物都自我中心、心事重重,所以人物之间也没有紧凑的对话。他们所讲的很多像是自言自语,既不是响应别人的说话,也往往得不到回响。既然剧中绝大多数的人物的生活没有目的和方向,那么,剧中事件的散漫与对话的零碎,正是这种生活的最佳写照。也因此,戏剧史家往往形容他是“写实主义者”或“心理写实主义者”。•本剧所反映的这个急遽变动的时代:昔日的贵族没落了,新兴的中产阶级正在抬头,知识分子(包括曾经担任过柳波芙夫人家庭教师的“大学生”)却空有理想,却无所事事。环绕着他们的是一群帮闲和仆役,在死而不僵的贵族余荫下斯混。除了善良但是庸俗的商人忙于赚钱以外,其余的人都漫无生活目的。《樱桃园》非常忠实的呈现了这群人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为了烘托背景,营造气氛﹐全剧大量运了象征和音响效果。譬如﹐破弃的教堂、枯废的古井,以及远方的铁路和电线杆,在在点缀出农业时代的过去,工业时代的来临。剧名所依的樱桃园所象征的意义更为丰富。第一幕发生的场所是育婴室,是柳波芙夫人和她的女儿养育生长的地方。她们久别归来,抚今思昔,自然流露出深厚的感情。育婴室后面是樱桃园﹐时值五月,满园诧紫焉红﹐她们又怎忍心割让?进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