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唐代颜真卿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你知道这些关于“学习”的名言吗?劝学古乐府诗《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庄子曰:“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荀子曰:?《荀子》劝学劝学劝学劝勉学习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劝”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劝学荀子(公元前313-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后因避汉宣帝刘询之讳而改称孙卿,曾游学于齐,到楚任兰陵令,死后葬于兰陵。后人多认为荀子的文章代表了先秦时期散文最高的艺术成就。劝学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他既是一位思想家,具有一定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是一位文学家,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最后,他又是一位教育家。《荀子》一书共32篇,前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为其门人弟子所记。劝学荀子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使人的本性改变,因此,他十分强调教育的作用和学习。初读----整体感知•注意字音、节奏中绳zhòng輮róu舆(yú)其曲中规qū虽有槁暴yòugǎopù参省cānxǐng跂(qì)跬kuǐ假舟楫jiǎ生非异xìng驽马nú骐骥(qíjì)锲qiè爪牙zhǎoyá镂(lòu)跪(guì)蟮(shàn)螯(áo)第一环节检查预习---保卫家园规则:1.你若充分预习,组内得满分;你若没有预习,被扣分,组长发怒。2.抽签互查。满分组,被检查组的6分;若有一人没有完成预习题,没有翻译课文,扣1分,一次累加,扣完6分为止;所扣分数归检查小组得分。但是夺得其他小组分数的组员必须督促丢分的同学继续预习课文,完成练习,否则下次检查,一起扣分。全体起立,组员互查。①君子:②已:第一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劝学此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动词,停止•质疑讨论•为什么学习是不能停止不能放弃的呢?试从文中找出找出文章的分论点,并说说它们的含义。•劝学译文: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①青:第一个意为靛青,一种染料;第二个意为蓝色(深)②之:代词,代指第一个“青”,它③于:介词,第一个意为“从”;第二个表比较,意为“比”④而: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可是⑤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劝学译文:冰,水凝结成它,可是比水寒冷。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①为:wéi,动词,形成,凝结②之:代词,代指“冰”,它③而: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可是④于:介词,意为“比”⑤而寒于水:介词结构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可是颜色比蓝草深。冰,水凝结而成,可是比水寒冷。读书人,是由没有文化的人变成的,但是学习后,就比学习前层次高。可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①中:zhòng,两个均意为符合、适合②绳: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③輮:róu,通“煣”,使动,(用火烤)使…弯曲④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当做⑤其:代词,代前文的“木”,它⑥曲:qū,形容词作名词,曲度,弧度⑦规:圆规译文:木材笔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烤)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弯曲(的弧度)符合圆规(的要求)。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①虽:表让步连词,即使②有:通“又”③槁:gǎo,枯。④暴:pù,通“曝”,晒⑤槁暴:枯干、晒干⑥挺:直译文:即使又晒干,不再挺直的原因,是(用火烤)使它弯曲,令它这样的。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①故:②受绳:③则:就④金: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⑤就:动词,靠近、接近⑥砺:磨刀石⑦利:锋利译文: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金属制成的刀剑靠近(放在)磨刀石(磨过)就锋利.所以经墨线量过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①博:广泛②而:第一个为表递进连词,意为“并且”;第二个为表并列连词,意为“而且”。③参:cān,动词,检查④省:xǐng,与“参”同义⑤乎:介词,相当于“于”,意思是“对、向”⑥知:zhì,通“智”,智慧⑦明:明达。指对事理有明确透彻的认识⑧行:行为⑨过:过失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就聪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蓝青水冰人发展、提高客观事物提高、发展直木轮木直金利客观事物改变原来状况人知明而行无过加工胜于冷冻寒于輮绳砺引申推论变化过程学习引申推论人工改造博学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提高改变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并概括: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学习的意义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劝学第二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①尝:曾经②终日:整天③而:两个“而”均为表修饰的连词④须臾:片刻⑤所学:“所”字结构,学习的……(收获)⑥跂:踮起脚后跟⑦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⑧博:广博,宽广译文:我曾经整天地思考,比不上片刻的学习的收获;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比不上登上高处看得广阔。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①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处。②而:第一、三个表修饰;第二、四个表转折。③加:增加④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⑤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⑥闻:听⑦彰:清楚译文:登上高处招手,手臂没有增加长度,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没有增大,但听的人听得清楚。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①假:借助,利用②舆:yú,车③利:形容词使动,使…快④而:二个均为表转折连词⑤致:达到,到达⑥楫:jí,船桨,代船。⑦水:游水,名词作动词⑧绝:横渡,横穿,渡过译文:借助车马的人,不是使脚步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①生:xìng,通“性”,资质,禀赋②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的资质(和一般人)没有不同,(可是聪明能干差异很大,这是因为他们)善于凭借和利用外物啊。跂而望登高博见登高招见者远通过学习一般人顺风呼闻者彰推论善假于物弥补不足(一般的自然条件)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善假于物达到目标推论君子(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改进创造)善假学习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跂而望不如登高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善假于物找出第三段的中心句并概括: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学习的作用作者是如何来阐述学习的作用的?用了一系列比喻,比喻论证劝学第四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①兴:起②焉:前二个为兼词,意为“于此”、“于是”;第三个为语气助词,“了”③渊:深水④蛟:jiāo,一种龙⑤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⑥而:表顺承,“就”⑦神明:指人的高度智慧⑧得:获得⑨备:具备译文: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从那里兴起;积聚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最高的智慧就会得到,通达事理的思维就具备了。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①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②无以:固定句式,没有用来…的(办法)③骐骥:骏马④十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叫“一驾”译文:所以不积累每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积聚细小河流,就无法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我是千里马,我怕什么?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我不是骏马,我要努力才行啊!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①锲:二个“锲”均意为“雕刻”②而:二个“而”均表假设关系,如果③舍:二个“舍”均为动词,放弃④镂:雕刻译文:如果雕刻几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会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①之:定语后置的标志②强:qiáng,强劲的意思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④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⑤用:因为一:数词作动词,专一的意思。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能喝到泉水,因为它心思专一啊。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①六跪:跪,蟹脚;蟹实际上是八条腿。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②而:表并列,和③螯:áo,蟹钳。④躁:浮躁,不专心译文: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的原因),是因为心思浮躁啊。学习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正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反面设喻学习要积累(对比)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学习要恒心(对比)学习要专一(对比)思考:第四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习的方法、态度思考:第4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谈学习的方法的?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4个比喻比喻论证正反论证坚持4个比喻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专一2个比喻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论证结构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二段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三段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第四段方法学习的态度专心坚持积累(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实质)(应如何学习)写作特色善用比喻对比鲜明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事理作比喻,深入浅出,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这些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有力。本文特点关于设喻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即通常所说的“比喻论证”。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做点议论文文采训练•《寡人之于国也》排偶句式•《劝学》比喻说理(排举法)•2007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朝诗人刘长卿在《别严士元》中的诗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拟题目,自定角度;•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字数不少于800•经典的书籍躺在书店的一隅,无声而静默地等待着人们的光顾。信手翻开一本本古典诗词,经典的力量无声地抓住你的心灵:岳飞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豪迈者的气魄;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自信者的不羁;____;____。……经典,在历史的长河中无声地流淌,用流行所无法企及的宁静的力量熏陶渐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用内在的魅力给予人们享受与思考。•2007高考优秀作文《无声的经典》•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婉约者的柔情;•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是相思者的哀怨•(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无声的经典•你是否读过这样的名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是唐诗中的经典名句。亦如诗句本身,经典的东西就像细雨湿衣,好似闲花落地,在一片宁谧中打动人心,拨动心弦,在这个“速食”文化,“快餐”文化当道的聒噪的社会里,我们是否应该换上一份安然恬淡的心境,来呼唤无声的经典?•无声的经典,它不靠浮华的表面吸引眼球而是用潜在的魅力打动人心。韩国的言情小说,颓废的网络文学,千篇一律的校园散文,令人眼花缭乱的武侠志怪,它们林林总总地占据着书店的各个角落。人们争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