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单课淘金知人论世——荀子左顾右盼——我们曾经了解的陶渊明荀子是一位思想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大略》)“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荀子·王制》荀子是一位教育家“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荀子是一位文学家“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史记&8226;荀卿列传》后人称其文“学分之足,了数大儒”(《艺概·文概》)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首先,我们要认识其特殊经历荀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稷下学宫度过的他受学于稷下,成长于稷下,成熟于稷下,并最终成为稷下学宫中最负盛名的领袖人物他立足于儒道,汇通百家之学,成为集百家之大成的思想家、教育家《史记孟子旬卿列传》记载:“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荀子早年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主要从事游学活动后来游历于齐、秦、赵、楚等国他曾经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之职李斯、韩非子都是他的学生后来荀子逐渐发展成主持学宫各项事务和活动的领导者,可见,他当时在教育方面的名望之高其次,我们要了解其的独特思想荀子是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人物,他虽属儒家学派,但也受到各家的影响,成为先秦诸子中的一位集大成者他反对迷信,认为鬼神是不存在的,他主张既要顺其自然,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荀子的社会政治思想中,礼是一个核心观念他主张“隆礼”,提倡礼治,但又赋予礼以新的内涵,同时也吸收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形成了以法治来充实礼治的新学说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相称)者也”(《荀子&8226;富国》)“礼者,政之挽(引车)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大略》)又说,“国无礼者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王霸》)可见,同孔子一样,对于荀子而言,礼既是调节社会关系的道德准则,又是治理国家必须遵循的原则,因而礼成为他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他提出“法后王”,主张用礼、法、术来维持社会秩序,因此可以说,荀子已经超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最后,我们来认识其教育理念荀子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恶论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所说的“性”是指与生俱来、自然而成的“自然之性”或生理本能“伪”不是“真伪”、“虚伪”的“伪”,而是“人为”之义因此,荀子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常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性恶》)即礼义等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后天的人为的努力得来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他从这个观点出发,认为人之所以能尊尚道德,做出好事,就是由于加强对他们教育的结果,使他们变恶为善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融合诸家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师道观,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精彩导课——《劝学》结构紧凑论证透彻——谈《劝学》论证上的特点开宗明义充分阐述阅读区间:第一、二段1.文章开头先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紧接着运用三组比喻对这一观点加以阐述这三组比喻除了能够间接证明“学不可以已”这些观点外,还能够说明下列哪些道理:(1)事物只有经过改造才能改变其性状(2)事物只有经过改造才能由劣质变为优质(3)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4)很多事物经过改造可以由无用变为有用(5)后天所学胜于先天(6)后天所学本性可变(7)任何人不学习就会落伍的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除证明“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外,还很好体现了荀子的“性恶论”思想,试加以分析紧扣论点比喻论证阅读区间:第三段3.文章第三段紧承前两段来论证学习的作用,文章除了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外,还巧妙运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请完成下表,并回答表后的问题四组比喻强调因素达到的效果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4.在作者运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时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指明方向收束全文阅读区间:第四段5.文章第四段在前面论证学习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后,紧接着论证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我们可以用“积”“”“”“”这四个字来概括,那么,下面这些句子分别体现了这四个字的哪一个字,分别填写在句子后面的括号之中(1)积水成渊,蛟龙生焉()(2)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课后知识自测【重点文言实词】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B.吾尝终日而思矣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君子生非异也2对下列句子中黑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不可以已已:停止B.吾尝跂而望矣跂:抬起脚后跟站着C.善假于物也假:借助、利用D.故不积跬步跬:步、脚步3.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句是()A.声非加疾也B.蟹六跪而二螯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金就砺则利4.下列句子中黑体字古今异义相同的一项是()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5.下列各句中黑体字的词类活用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积善成德D.天下云集响应【重点文言虚词】6.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重点文言句式】7.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青,取之于蓝B.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C.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D.具告以事【重点语句翻译】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重点语段鉴赏】9.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的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请以下段为例,鉴赏期设喻上的特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课文拓展阅读·作者相关文本拓展∥文言文劝学篇(节选)荀子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数则始乎诵经数;方法、步骤B.故不问而告谓之傲傲:藐视、不屈C.学莫便乎近其人便:便利、有益D.匪交匪舒,天子所予予:通“与”,赞成2.下列句中黑体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真积力久则入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作《师说》以贻之C.以美其身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D.譬之犹以指测河也常以身翼蔽沛公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强调了学习是不能够随意终止的,学到死方能后已学习的内容包括《礼经》《乐经》《诗经》《尚书》《春秋》等著作B.作者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学习方式和目的截然不同,君子用心学习,身体力行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自己C.文章认为,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D.本文阐明了学习的内容和方法,要吸收“五经”中的精华来完善自我,要善于向贤者求教,也要善于教人,说理极为透彻4.结合原文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2)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论述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儒学大师——荀子荀子在中国儒学史上和中国思想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近人冯友兰说:“孟子以后,儒者无杰出之士,至荀卿而儒家壁垒始又一新”可以说,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批判总结先秦诸子思想时对诸子思想又多有融合,不仅是对儒学有继往开来的意义,而且对于先秦诸子学说亦有集大成的意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过,正如《荀子》末篇《尧问》所言,荀子“名声不白,徒与不众,光辉不博”,在生前就是“不遇时”的;而在他死后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荀子也仍然是一个毁誉参半、颇具争议的人物在秦汉时代,由于荀子在秦汉之际儒家经典的传播方面有重要的地位,所以荀子及其学说还是很受重视的据清代学者汪中说:“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盖七十子之徒既没,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不以绝者,荀卿也”据汪中考证,汉初诸经如《毛诗》、《鲁诗》、《韩诗》、《左氏春秋》、《谷梁春秋》、大小戴《礼记》、《易经》等的传授,均与荀子及其弟子有关,可以说荀子对汉代经学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汉代荀子之学盛于孟子之学,而司马迁作《史记》孟荀同传,可见荀子在汉代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并不下于孟子而且在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时代,董仲舒很看重荀子和荀学,所以刘向的《孙卿新书叙录》说董仲舒曾“作书美孙卿”,因此,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思想和他崇王道、隆礼义又兼尚霸道和法治的思想对整个汉代的社会政治结构和学术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例如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张衡、王充受荀子的影响就很大王充破除鬼神观念,其论证方法和荀子完全一致;此外他批判孔子说的“生而知之”,提出注重效验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也是对荀子思想的发展汉代以后,荀子思想长期不被重视,受到排斥自刘向校定《荀子》一书之后,到唐代中叶以后才出现了《荀子注》唐代学者韩愈曾作《读荀子》短文,批评荀子“考其辞时若不粹”,说其思想“大醇而小疵”不过,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对唐代学者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如柳宗元在他写的《封建论》中,吸取荀子性恶论的见解,论证国家制度的产生,是由于“假物必争”,即由于人们争夺物质财富引起的他指出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的趋势(“势”),不是少数“圣人”的意志能够决定的与柳宗元同时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刘禹锡,则直接借用荀子《天论》的题目,提出“天与人交相胜”,在新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