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3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要点一道、儒、墨、法诸家思想主张及特点史料一子曰:“仁者爱人。”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子曰:“恭、宽、信、敏、惠。”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史料二孟子曰:“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史料三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荀子》史料四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史料五“时移事易,变法宜矣”;“废先王之教”,而实行变革,“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学会读史](1)史料一信息表明孔子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2)史料二孟子从“制民之产”“以事父母”“以畜妻子”几个方面强调给予百姓一定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基本温饱,巩固统治基础。这是孟子其“仁政”思想的体现。(3)史料三荀子认为“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强调府库充实而百姓贫穷会使政权很危险。(4)史料四强调只要做到清静无为,不扰民,就能治理好社会,核心是“无为而治”。这种主张在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下,难以实现,是一种消极应对社会变革的治国思想。(5)史料五反映了韩非子的历史向前发展和提倡社会变革的主张。韩非主张“法治”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种主张不仅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秦始皇统一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借鉴。[探究思考]上述五则史料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政治理念?如何认识史料四、五的治国思想?答案:理念:(史料一)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史料二)孟子的“仁政”思想;(史料三)荀子的“仁义”思想;(史料四)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史料五)韩非的“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认识:老子治国思想对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起了重要作用,在当时是消极的。韩非的主张适应了社会发展,为地主阶级的改革和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拓展应用]史料(2015·课标全国Ⅱ卷,节选)《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答案: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子的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历史价值。答案: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价值:他的法制观念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史论形成道、儒、墨、法诸家思想主张及特点要点二汉代儒学(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和影响史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史料二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史料三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武帝纪》史料四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理论化。……皇权虽不断更迭,而孔子的权威却日益稳固,从未动摇过。——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史料五董仲舒是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学会读史](1)史料一第一句话体现了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第二句话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主张。史料前两句话表明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史料后两句话表明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2)史料二第一句话表明董仲舒将儒学神化、宗教化,“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表明新儒学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3)史料三从“礼官助学”“讲义洽闻”“举遗兴礼”等几个方面说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4)史料四“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理论化”,表明“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政治化。“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的提出使皇权理论化。(5)史料五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禁锢、封闭人们思想的消极作用。[探究思考](1)依据史料一,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特点。答案: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2)依据史料二至五,概括董仲舒儒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答案:为专制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思想专制禁锢、封闭了人们的思想。[拓展应用]史料一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史料二“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刚开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灾祸)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董仲舒《春秋繁露》(1)根据史料一,概括孔子的天命观。答案:孔子重视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但又承认大命等不可抗拒的力量的存在(畏大命)。(2)史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该思想有何进步性?有人说:在天人关系上董仲舒否定了孔子思想。结合董仲舒所处的时代背景说说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答案:思想:天人感应。进步:用天意来限制君权,用灾异来警示君主,有利于君主实行“仁政”,缓和社会矛盾。看法: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并不反对鬼神、天命。董仲舒根据专制发展、大一统的需要改造儒学,丰富发展了孔子对天人关系的看法。►史论形成汉代儒学(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发展性:既继承了先秦儒学的“仁”“仁政”“民本”思想,又融合了法家、道家、阴阳家、墨家等的思想,增加了一些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2)神学性:新儒学大胆吸取阴阳五行等思想,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内容。(3)权威性: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权威为目的,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专制性:春秋“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上适应了文化专制的需要。(5)现实性: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2.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多元史观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唯物史观角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思想肯定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和重要意义。荀子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一命题,其重要前提是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2.革命史观角度:百家争鸣实际上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孔子、老子主张社会有序,主张统治者“无为”,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动者利益,其他如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3.从文明史观角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一次空前绝后的思想大解放。后世之学问道理出自百家,后世之治世思想出自百家。如,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道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哲学的基础。4.社会史观角度:针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动荡的现实,提出以“仁政”为代表的一整套社会政治主张。孟子的“仁政”关注人民生存的权利,鲜明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古代民本思想和“制民恒产”的进步经济思想。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