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社会学与谈《少数派报告》、《朗读者》阅读文献•[英]韦恩·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李桂林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英]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董乐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规训与惩罚•規訓與懲罰》一開始,便舉出了兩份不同的文獻,展示了兩種不同的景象:一個是當眾行刑,另一個是模範監獄。它們反映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懲罰辦法,兩種不同的實施社會規制的方式。第一種方式表現的是國王的統治意志,其攻擊的目標是肉體。它慘無人道,觸目驚心,令人厭惡。第二種方式表現的是現代法治,顯示了“某種周密的考慮”,是井井有條的、苦行僧式的、令人麻木的:“懲罰的穩健時代開始了”。從技術層面上看,這兩種方式分別是對肉體的懲罰和對靈魂的懲罰。從前者到後者的變化乃是一種質變:由對犯罪行為的報復轉向對犯罪人的改造;由公開行刑的絞刑架到隱而不彰的監獄,結論•第一,酷刑時代終結了,貝卡裏亞們所怒斥的野蠻刑罰不復存在,他們所擔心的“人的心靈就像液體一樣,總是順應著它周圍的事物,隨著刑場變得日益殘酷,這些心靈也變得麻木不仁”這種有礙刑法威懾力的負面效果大為減少了;•第二,刑罰不再那麼具有懲罰性,而是著重塑造“正常的個人”。懲罰型的法律向恢復型的法律轉變。(塗爾幹語)规训与惩罚•然而,福柯雖從刑罰這一視角切入,但並非止於此。誠然,達米安的淩遲而死是驚心動魄、怪誕可怕和令人難忘的。相比之下,富歇的監獄作息時間表就顯得沒意思多了:它死氣沉沉,拘泥古板,過於理性。•在福柯更大的討論範圍內,第二個意象反映的是現代監獄的嚴酷結構,而第一個顯示的則是現代監獄意欲取而代之的那種殘酷而異常的懲罰方式。幾乎在任何一個歷史學家筆下,這種結果甚至都有可能被描述成一種安慰。畢竟大部分歷史學家都歡迎廢除酷刑,認為這是“人道化”健康過程的組成部分,這一進程已經柔化了在前現代社會裏常常顯得野蠻的暴力。规训与惩罚•福柯可決不這樣認為,他一點也不歡迎廢除酷刑,反而對現代的“刑罰方式”提出越來越咄咄逼人的詰難,認為這種方式避免實施外在的強制,而力圖通過改變犯人的“心靈、思想、意志和愛好”來施行“深層”的強制,將難免導致一些潛在的嚴重後果。在福柯看來,“較少的殘酷、較少的痛苦、較多的懷柔、較多的尊重和較多的人道”,這種作法已產生了按監獄模式重塑整個現代社會這一惡果:越來越精巧、越來越陰險的懲罰性的“訓誡”,不僅被強加到囚犯頭上,而且在精心炮製新的“個人矯正法”過程中,被強加給士兵、工人、學生,甚至包括被訓練來監管各種“訓誡”制度的各種職業人員,由此產生了“雙重效應:一方面是應加以瞭解的‘靈魂’,一方面是應予以維持的從屬地位。”监视社会存在吗?•1.《一九八四》的恐怖•2.《少数派报告》的实现《朗读者》(DerVorleser)•一个是审判程序进行中,麦可颇受煎熬,他对自己发问:“如果一个人有意自我毁灭,而你可以拯救他,你会挺身救他吗?如果有个手术正要进行,而病人是吸毒者,毒品与麻醉剂是不相容的,但病人耻于承认自己是吸毒者,不愿告诉麻醉师,你会说出真相吗?如果有个同性恋者,他不可能犯下某种罪行,但却耻于承认他是同性恋者,你会为他说出真相吗?”《朗读者》(DerVorleser)•他的哲学家父亲抽象地提出回答:“对于成年人,我认为代替他人决定怎样做比较好,而推翻那人自认为比较好的作法,这点我认为绝不合理。”•这些年来,我遍读所有找得到的有关文盲的资料。我了解文盲在日常生活所面临的无助,例如找路或者是找地址,在饭店决定自己要点什么食物。文盲是多么执着于既定的模式和熟悉的例行事物,掩饰自己无法阅读和书写,需要耗费多大的精力,以致在真正在生活中失去了精力。性和权力•“很明显,话语绝对不是一个透明的中性要素——性在当中放下屠刀,政治在其中安定团结——话语其实是某些要挟力量得以膨胀的良好场所。话语乍看上去好像空无一物——话语与禁令交锋的地方恰恰说明了它与欲望和权力的联系,这很好理解,正如心理分析所告诉我们的:话语无非就是表白(或者遮掩)欲望。话语同时也是争夺的对象,历史不厌其烦的教诲我们:话语并不是转化成语言的斗争或统治系统,它就是人们斗争的手段和目的,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福柯译名的问题•TheReader,这部让凯特·温丝莱特2009年在奥斯卡摘得小金人的影片,有着多个译名,诸如《朗读者》《生死朗读》《为爱朗读》等等。后两种译法实在是意译过了头:《生死朗读》让人以为这是一部闹哄哄的美国大片;而《为爱朗读》会让你以为这是一部赚人眼泪的纯爱电影。或许,《朗读者》这个平淡无奇的译名,才能准确地体现影片所要讲述的主题——性和权力,才能为我们留下一丝遐想的空间。台湾版的译名是:我愿意为你朗读,稍稍显得长了些,但是准确传达了影片整体的意义情节•15岁的迈克尔,是个沉默寡言的孩子,他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家人有着德国人特有的严谨;当医生讲,他得了危险的猩红热,要孤独地躺在床上几个月时,母亲却没有一句安慰,带着妹妹走开,“他会传染你的!”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他没有机会朗读给任何人听,他丧失了倾诉和交流的能力。情节•所有的性,所有的爱中间,都有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在福柯看来,性是权力得以实施的手段,任何现代权力体制的运作都不能脱离性态。无法得到的母爱,和15岁少年青涩朦胧的性幻想,被一个36岁的公交车售票员所满足。汉娜诱奸了迈克尔,虽然在外人看来,他们就像是母子,但是迈克尔说,我爱你,你爱我吗?汉娜无言。汉娜的爱好,是让别人朗读给她听,从《奥德赛》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或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和《带小狗的女人》。汉娜与迈克尔的关系中间,爱和欲的成分少,更多的,是朗读和倾听的关系。汉娜说:”Readtomefirst,kid.Thenwemakelove.”在这里,“READ”就像是一个隐喻,它和性处于同等或是更重要的位置,36岁的汉娜以自己的年长和性控制着迈克尔,让迈克尔朗读给她。关于read•Read是个神奇的字眼。《淮南子·本经》中这样写道:“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拥有read的能力,着实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Tosayorreadaloudtoberecordedorwrittenbyanother”意即dictate,而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dictare,意思是,口授、命令、独裁。这个词的最后一种意思更为人们所熟知,而它的名词形式dictatorship,对应的汉语则是“独裁、专政”。“独裁”一词来自于日语;“专政”词源出于中国古籍,可上溯到春秋时期,例如“子罕遂却宋君,而专其政”。但是日文只用“独裁”,冯克利所译《民主新论》一书中,便把马克思所用的dictatorship一词,译为“无产阶级独裁”。关于read•福柯说,话语即权力;王小波把它颠倒过来,权力即话语。现代社会的各式政变和暴动中,首先要占领的目标之一是电视台,就是这个道理。在著名的纪录片《普通法西斯》中,有一段党卫队的宣誓,是第三帝国各种宣誓里最简洁的。“我宣誓效忠元首和元首委任的任何上级,无条件地服从一切命令”。事实上,这也是一种read,不是read给你爱的人听,而是read给元首听。旁白说,一旦经过这个宣誓,你就不再是人,你就低于人,成为了群众。情节•汉娜最终不辞而别,迈克尔结束了这段不伦之恋,离开了那个漫长而潮湿的西柏林的夏季。他上了大学,选择了法律系。在一次旁听审判中,他吃惊地发现汉娜作为被告,面临着20年前大屠杀的谋杀指控。原来,二战时汉娜曾为西门子工作,作为奥斯维辛的看守,她听任几百名犹太人在教堂中被烧死;同样地,她也曾经要求犹太女孩们为她朗读,同样是控制关系,只是不再是性和欲望,而是通过暴力和集中营。汉娜迷恋于人们为她朗读,迷恋于这种权力关系。当法官责问她为何这么做时,她说,这是职责!她甚至为此隐瞒了自己是文盲的事实,不惜承认谋杀主犯的重罪。多年之后,另一个汉娜,汉娜·阿伦特说,这是种“平庸的罪恶”。情节•迈克尔走出了自己寂寞的十五岁,却一辈子没能走出那段关系,没有摆脱汉娜的控制。迈克尔的女儿问他,爸爸你为什么那么沉默,我小时候总以为那是我的错。迈克尔回答,当然不是,我无法对任何人敞开心扉,这和你无关。影片最后,集中营里幸存的女孩问迈克尔,汉娜知道她对你一生造成的影响么?迈克尔说,她对其他人做过更坏的事。情节•汉娜是加害者,她同时更是受害者。她最爱read,自己却是个文盲;或许,在她进入监狱前,她只在入党之前Read过,却从未为自己而读。在监狱中,她终于学会了read,完成了对自己的启蒙。可她却从未忏悔——因为只有忏悔中,才能重新获得爱的能力。当刑满释放之时,她希望迈克尔在出狱后重新read给她听,迈克尔关心的却是她有没有想以前的事——集中营里的事。汉娜这样回答:“Itdoesn'tmatterwhatIfeel,Itdoesn'tmatterwhatIthink.Thedeadwerestilldead”她最终选择了自杀。Read之涵义•汉娜终其一生,除了纳粹强制灌输给她的之外,她read和别人read给她听的,都是最优秀的人文著作;她才得以最终平静地死去,虽然她也是“喝着狼奶长大的”,可她面对了历史的真实,保留了自己的尊严。无法想象,如果没有荷马,没有契科夫的著作的滋润,“平庸的罪恶”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影片的结尾,迈克尔终于可以面对这一切,对女儿讲出那年夏天的故事。•P.S.《朗读者》涵义复杂而多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我的解读仅仅是其中一种,也是一点不太成熟的想法而已。事实上,贯穿于电影中的《奥德赛》《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带小狗的女人》《战争与和平》可能都有着作者的隐喻,有心者可以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