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011.3.5,《政府工作报告》“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2011.3,《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2011.3,《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2011.3,《政府工作报告》二、“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2011.3,《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经济结构就是指国民经济活动各个类别的比例组合,它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供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城乡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等等。对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质是对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调整。讲授提纲: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胡锦涛,2007.10(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982年,邓小平提出我国的三大战略重点是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农业的地位?基础。什么基础?1、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第一,农业是关系到我国13亿多人口吃饭的大问题。马克思说:“农业劳动是一切其他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毛泽东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占世界7%的耕地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吃饭问题只能靠中国人自己发展农业来解决。邓小平也强调:“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要避免过几年又出现大量进口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第二,农业是关系到工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农业能够为工业提供什么?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一是为奠定工业化基础提供资金的“原始积累”;二是为轻工业提供相当份额的工业原料;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占轻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0%以上;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三是为工业生产的扩大补充新的劳动力;盲流打工仔、打工妹农民工剩余劳动力富余劳动力四是为工业生产提供巨大的市场。第三,农业是关系到社会全局的稳定和发展的大问题。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真理。2、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邓小平还指出:农业文章很多,我们还没有破题。“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必须坚持的十条方针,其中第一条就是“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3年1月,新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就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七大报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丰基础强农民富国家盛农村稳社会安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提出2003年1月,新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就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当时并没有立即提出解决,而是先提出科学发展观,再提出和谐社会,一步步推进。2004.2.2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温家宝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2004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2005.10,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两个趋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思路(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或“20字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五年来主要做的工作时指出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结束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每年减轻农民负担超过1335亿元。建立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农民的生产补贴资金去年达到1226亿元。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了25%到40%。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五年来主要做的工作时指出严格保护耕地。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粮食产量屡创历史新高,去年达到54641万吨,连续7年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元,实现持续较快增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五年来主要做的工作时指出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完成7356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解决2.15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2011.3,《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1、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过程新;二是表现新;三是结果新。一是过程新,即发达国家:工业化信息化中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二是表现新,即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协调发展。三是结果新,即发达国家:工业化失业问题,中国:工业化扩大就业。2、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①必须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011.3,《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这是由新型工业化道路自身的特点和科学技术的生产力职能共同决定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制定的“九五”计划中将其作为基本国策。2003年12月16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提出,人才资源是战略资源,首次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化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就是指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而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的战略。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邓小平说:“搞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是知识和人才。我们最大的弱点恰恰在这里,知识不足,人才不足。”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规范人才市场管理,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人们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反思和创新。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通过《人类环境宣言》1982年:为了纪念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国际社会在内罗毕召开了人类环境特别会议,并通过了《内罗毕宣言》。针对世界环境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一些各国应共同遵守的新的原则。1984年: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世界银行制定《环境政策与实施程序》。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WCED通过了《东京宣言》,并公布《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书,提出了许多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思想的建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可持续环境与发展行动计划》,通过了《森林原则声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出席会议的非政府环保组织通过了《消费和生活方式公约》。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989年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的发展的声明》。它对可持续发展作了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这一概念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范围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行良性循环。”党的十五大报告重申:“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