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广州歌剧院姓名:周国旺班级:13建筑学4班学号:131064142201020304扎哈·哈迪德简介设计特点及理念外形设计分析交通流线分析目录/contents05内部空间分析扎哈·哈迪德01扎哈·哈迪德(ZahaHadid),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AA,ArchitecturalAssociation)硕士学位。此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RemKoolhaas)和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Zenghelis)一道执教于AA建筑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主要作品:扎哈·哈迪德(ZahaHadid)的建筑作品使她在学术界和公众中赢得了广泛声誉。她所设计的注明日期的最优秀最著名的工程是:(1)德国的维特拉(Vitra)消防站(2)位于莱茵河畔威尔城(WeilamRhein)的州园艺展览馆(1993/1999)(3)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千年穹隆上的头部环状带(1999)(4)法国斯特拉斯堡的电车站和停车场(2001)(5)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台(2002)(6)美国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2003)(7)中国首都北京地标建筑银河SOHO(8)广州歌剧院建筑思想及空间创作手法手法1手法22.层叠与转换——垂直方向的空间组织手法33.折叠——水平与垂直的空间交融思想41.空间透明性思想52.空间流动性1.拼贴与破碎——水平方向的空间组织1.空间透明性思想透明性暗示人们对不同空间位置的同时感知。透明性与人的视知觉相联系的;其次,在透明性的空间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位置空间的同时存在。透明性使得空间从明确性的限定中解放出来,并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开放。哈迪德的很多设计都体现了空间透明性的思想。在这些设计中,空间彼此之间因为没有视觉障碍而得到了贯通,人们置于建筑之中可以感受到不同位置、不同功能的空间的同时存在。水平方向、垂直方向深度空间与浅度空间的连续作用,这使得建筑获得一种张力,这种力量吸引人们去体验、感受由透明性所暗示的空间的存在。2.空间流动性思想哈迪德还希望人们能够切身体会到透明空间的存在,在运动中体验到空间的丰富变化。这就是哈迪德建筑思想中另一个重要部分,空间的流动性。哈迪德并不是通过建筑建造方式的创新,而是通过对空间的组织,获得了空间的流动性,通过组织实现一种空间的运动观。如果说,密斯的空间流动性来自建筑技术的革命。那么哈迪德的空间流动性则来自于组织技术的运用。哈迪德的空间流动性思想是建立在空间透明性思想的基础上的,而透明的空间本身具有视觉上流动的潜质。哈迪德利用这种潜质,并通过交通体系的开放性组织,使得人们可以亲身体验这种空间的透明性。从而使得空间的透明与流动融为一体。在早期的方案中,哈迪德是通过对平面的组织实现了空间在水平与垂直方向上的流动性。交通空间与功能空间融为一体,建筑的空间获得更大的开放性与流动性。密斯的流动空间1.拼贴与破碎——水平方向的空间组织手法在哈迪德的建筑实践中,拼贴的手法主要是运用在水平向的空间创造上。哈迪德以一些空间单元为拼贴的素材,由于拼贴的过程是在二维中展开的,因此这些空间单元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单元平面所指代。进而平面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它不再仅仅意味着空间的生成元,而是具有了另一层含义——空间的组织元素。这些单元平面通过拼贴而彼此重叠,而这种重叠的平面图形暗示着空间透明性的存在。哈迪德通过对平面重叠部分的墙体的破碎实现了空间的透明性。此时,空间单元的独立性与明确的形态被这种空间的交织所削弱,空间互相渗透与贯通。由于这种空间透明性产生在水平方向,因此空间透明性与流动性融合在一起。2.层叠与转换——垂直方向的空间组织手法层叠是哈迪德实现垂直方向空间创造的主要手法。与拼贴的手法相似哈迪德将分散的单元空间以层叠的方式组织在一起,并运用X-ray的绘图方法在二维平面上研究不同层平面在空间中的层叠方式。这种绘图方法使得哈迪德可以在同一时刻看到所有平面之间的关系。这就暗示了在层叠空间中一种潜在的透明性。为了使这种潜在的空间透明性变为一种真实的透明性,哈迪德将设计重心转向竖向交通体系。通过研究哈迪德认为,“竖向的联系体没有必要设计成垂直方向的核,相反,可以将竖向的联系体在层与层之间转换布置”。通过对竖向交通体系的开放,并将其置入到这种空间透明性潜在的区域。空间便实现了真实的透明性。并且由于竖向交通体系体的联系,空间的透明性与流动性在建筑的交通流线上融为一体。3.折叠——水平与垂直的空间交融手法通过早期对层叠的研究与实践,哈迪德意识到竖向交通体的开放对空间创造的意义,进而将竖向交通体由简单的连接功能转向了对空间的直接组织,从而实现了空间组织手法的转变:即从二维的平面组织转向了三维的立体化空间组织——折叠。折叠顾名思义是折与叠的组合,盘旋而上的楼梯可以说是折叠的一种简单形式。在一些方案中,哈迪德借用“盘旋楼梯”折叠原型,并使其成为建筑内部空间组织的主体。这种折叠的交通体盘旋而上,在不同的层面上发生着不同的功能。在发生功能的地方,“盘旋楼梯”被放大、变形,以容纳功能所需要的空间。这时交通空间与使用空间交织在一起,所有的使用空间好像以一种串联的形式相互连接在一起,建筑空间也因折叠而灵动起来。在‘螺旋住宅’一案中哈迪德运用了这种折叠的空间组织手法。建筑内部的“盘旋楼梯”,经过变形,成为空间组织的主要元素,它盘旋上升并与工作室、门厅、起居室、书房、主卧室紧密交织在一起。所有的使用空间在交通流线上连续展开。设计特点及理念02广州歌剧院的设计源于一种激情:在广州市建立一个新的文化焦点:“圆润双砾”,其立意来源于传说中屹立与珠江中的珠海石——广州的镇城之石。一大一小,一黑一白的两块奇石安然坐落于珠江江畔,源自被江水冲刷形成的“圆润双砾”的设计构思。建筑造型组合成为一个有视觉冲击力的形体。01灵感来源02设计理念英国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的方案构思为“圆润双砾”,立意来自于海珠石的传说,寓意一对被珠江水冲刷形成的“砾石”,生根于动感十足的城市空间。起伏流畅的线条、引人入胜的轮廓与珠江水交相辉映,充满了生命活力和浪漫激情。建筑师通过类比的手法把主体建筑与环境景观关联起来,以产生一种嵌入性。将景观元素渗透到建筑形体和空间中,以动态的建筑空间和形式、模糊边界的手法形成功能交织,并使之有机相连,从而实现空间的持续变化和形态交集。将建筑的内部、外部直至城市空间看做是城市意象的不同但连续的片段,通过刻意的切割与联接,使建筑和城市景观融合共生。03总体布局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双砾”在珠江新城中很是显眼,与周围高耸的建筑相对比,广州歌剧院又多了一份人情味,同时可以作为新城与珠江的过渡区,将岸上建筑与江中水联系起来。场地设计顺应流水方向外形设计分析03广州大剧院的设计突破了以往建筑的结构特点,外形似砾石,一大一小,一黑一白形成鲜明对比。外围护结构强烈的凹进凸出的不规则几何形体和内部大跨度、大悬挑、倾斜的剪力墙柱形成的复杂不规则建筑空间。也正应如此室内的光影效果极好。而地面与斜柱的最大倾斜角度达到78°。使习惯了方方正正的人们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体块设计A结构设计B建筑由上百个立面构成,每个立面都不一样,且都以不同的角度链接,珠子也没有一个是垂直的。硬气建筑结构特立独行采用“铸钢结构”,每一个钢件都是分段铸造再运到现场拼接,每一个节点从制造,安装均需要在空中准确三维定位。广州歌剧院的构思独特巧妙的外帷幕表皮:三角形石材、玻璃幕墙系统;国内首创的结构体系:三向斜交网格组成折板式单层网壳;浑然一体的室内表面连续曲面装饰;垫付传统形式的非对称观众厅声学设计等都是其结构的创新。材料选取C建筑表皮主要以花岗岩,清水混凝土和钢化节能玻璃为材料,室内主要用白色墙板来为何。室内大剧场和多功能厅的表面是用玻璃和石材安装,大剧场的石材为黑色,多功能厅的石材为白色。两栋建筑上钢结构和龙骨横竖交错,龙骨之上要安装玻璃和石材,镶嵌在龙骨上的主要是天然石材,局部为采光节能所以采用玻璃。该种玻璃为双侧,以惰性气体填充玻璃层中,能较好的吸收阳光热量,减低温度,达到降温的作用。室外交通流线分析04扎哈的空间处理充满流动感、连续性、复杂性和非线性的感觉。她将封闭的空间消解重构,成为一个开放,多义的复合体系,交通空间灵活自由。这个建筑模糊了交通空间与功能性空间之间的明确分解,使室内交通空间成为一个综合开放的系统大剧院主入口面向中心广场,歌剧院的主要附属用房和公共服务设施均布置于环形体谅之中。地下车库与其他设备用房布置在基地的地下一层并与东侧广场地下空间贯通。弧形体谅在三层高度与观演区脱开,与观众厅主题建筑共同围合城一个连续室外空间,并从广场映入台阶和绿化,加强了这个空间与广场的视觉联系。室内与室外完美的过渡扎哈·哈迪德试图通过刻意地切割与链接,使室内与室外、建筑与景观之间,形成一种融合共生的关系,仿佛是城市意象的不同但连续的片段内部空间分析05室内交通流线主要是采用一条主要通道环绕建筑,以便让游客能完整的欣赏建筑美丽。每一个功能区都有一个分入口,使演员和观众能更快的达到楼梯。室内还有很多曲折路线,既增加了空间趣味,又让游客全方位的观赏建筑在楼梯的设计与布置上,设计师特意模糊了交通空间与试用性空间之间的界限,楼梯的交通空间与使用性空间之间的界限,楼梯的交错与各类链接平台形成了天然的开放性场所,与室外完美结合。弧形体量在三层高度与观演区脱开,与观众厅主题建筑共同围合成一个连续室外空间,并且从广场引入台阶和绿化,加强了这个空间与广场的视觉联系。弧形体量三层平面主要不在有艺术展廊、艺术商店、艺术书店、表演艺术研究交流部和空中咖啡廊等高品位的文化艺术休闲设施,两侧庭院成为良好的露天展示及交流活动的场所。广场活动的民众可以自由地拾级而上,世界通过两侧庭院进图三层公共艺术主题区域,形成公共开放空间的延续和高潮。一层二层三层在广州歌剧院的内部空间,也同样使用混凝土,建筑风格变得多样而统一实与虚通过材质的交替变换表现,也体现内部的融合感观众厅池座两侧的生气部分和楼座挑台交错重叠,看台犹如“双手环抱”,避免了回声的干扰,内墙的形状和角度有利于提供侧向反射声。乐池改成“倒八字形”,增加台上演员和乐池演奏者的沟通。歌剧场采用国际上常用的“品”字形舞台的工艺布置形式。悉尼歌剧院是一流的建筑,但不是一流的剧院法国巴士底大剧院是一流的剧院,但不是一流的建筑。广州歌剧院的出现让剧院在视觉和听觉享受上得以完美的并存我的启示该作品对我的启示:设计源于生活,每一个建筑都不会独立于环境而存在,应该与周边的建筑风格,地理位置相互呼应,融洽的存在与我们的生活空间中。打动我的细节:1.外形独特,功能与造型相适应,造型又依附于功能,建筑形体的设计甚至是顺应了珠江流水的方向,能够与环境完美的结合。2.厅堂内的设计,没有一个大灯,全是小灯照明,如同繁星,给人一种浪漫和温馨的感觉。3.前厅、休息厅借助大面积的玻璃与室外景观内外交融,以连续、流畅的墙面及廊道获得拉伸而充满张力的视觉效果,构成功能交织、景观渗透的动态空间。密斯的流动空间密斯·凡·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流动空间地主旨是不把空间作为一种消极静止地存在,而是把它看做一种生动的力量。在空间设计中,避免孤立静止地进行体量组合,而是追求连续的运动空间。为了增强流动感,往往借助流畅的极富动态的、有方向引导性的线型,从而创造一种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整体空间效果。巴塞罗那德国馆,少就是多,流通空间,全面空间从这座存在时间很短的建筑中你都能体会到或预测到。德国馆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处理上创造了成功的新经验,充分体现了设计人密斯的名言——“少就是多”,用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