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①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杰出的书法家。隶、楷、行、草俱精,尤工隶书,“为古今之冠”,他的草书也冠绝一时,被称为“草圣”。②自小文才出众,深得当时学界名流重视。时太尉郗鉴求婿,遍观王氏子弟,待选者中唯王羲之若无其事,卧东床坦腹饮食自若,郗鉴叹息道:“这才是我真正的佳婿。”乃以女郗璿(女中笔仙,亦为大书法家)妻之。这是“坦腹东床”“东床快婿”成语的来历,此后人们也把女婿称为“东床”。③王羲之先后在东晋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后人称“王右军”。④晚年,他常和一些道士隐者游历名山大川,最喜与志同道合之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饮酒赋诗。著名的《兰亭集序》便在此时写成。⑤王羲之有七个儿子,有五个“并工草隶”,以王献之最为知名。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读”具匠心:诵读文本(注意字音、断句、情感的投注),分别找出每段中能够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的这种情感。乐痛悲品读一:明确名士济济,同道相逢环境幽雅,气候宜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信可乐也乐从何来?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是也。暮春:春季为农历的一(孟春)、二(仲春)、三月(季春)。暮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南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因何而痛?世事无常: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生命易逝: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同游的孙绰也有相同的感受,他在《兰亭后叙》中说:“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孔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曹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送应氏》曹植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秋风辞》汉武帝缘何而悲?昔人昔文——今人今文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千古同悲魏晋时期是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时期,但诸多东晋风流名士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流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这是对当时在士大夫阶层盛行的庄子虚无主义思想的批判,对老庄“一死生”、“齐彭觞”的否定,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这批判,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以及对人生的珍视,故而人不应浪费生命。难点讨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活的意义在于美好,在于向往目标的力量。应当使征途的每一瞬间都具有崇高的目的。我们也能使自己的生命令人崇敬;当我们告别人生的时候,在时间的沙滩上留下自己的脚印。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高唱到:“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作业:1.背诵课文2.做完本课伴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