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BANUS都市实践URBANUS都市实践是由刘晓都、孟岩和王辉主持的建筑创作团体,创建于1999年,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成长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师团队。目前在北京、深圳及香港设有分支机构。URBANUS源于拉丁文的“城市”,它表述了事务所的设计主旨在于从广阔的城市视角和特定的城市体验中解读建筑的内涵。URBANUS都市实践努力继承现代主义先驱的理想,认为建筑是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主动力。因此,建筑师应超越其传统的角色,站在社会进步的前列,力图为新世纪建筑和城市所面临的新问题提供新的解决办法URBANUS都市实践自成立以来参与了超过200个重要的建筑项目和规划设计,已建成包括文化、教育、办公、商业、居住、室内、景观与环境、城市设计及研究、改造与更新以及公共艺术装置等作品数十项,并应邀参加了海内外多项展览及交流活动,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URBANUS都市实践多项作品发表在国内外各类权威设计杂志如《时代建筑》、《世界建筑》、《建筑学报》等等。2005年入选美国《ArchitecturalRecord》年度全球10个最具影响力的先锋设计事务所,并多次获得重要的设计奖项。作品欣赏1罗湖公共艺术广场2华侨城艺术创意园3大芬美术馆4土楼5唐山城市展览馆6翠竹文化广场7万科体验中心8白云观珍宝花园大芬美术馆(17000㎡)•大芬美术馆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的大芬村,是深圳著名的油画产业村,村中遍布油画复制品的创作坊,油画出口到各大洲,每年创造数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大芬村油画产业为初衷的大芬美术馆的产生,如果机构化的气氛太浓,或许会不经意地埋葬大芬村油画产业。将美术馆与村落结合,既是一种形式上的调和,也是从本质上让自发的生活形态能在被设计的环境中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策略。首层平面二层平面设计策略:是把美术馆、画廊、商业、可租用的工作室等不同功能混合成一个整体,让几条步道穿越整座建筑物,使人们从周边的不同区域聚集于此,从而提供最大限度的交流机会。•从学校到大芬美术馆•从居住区到大芬美术馆孟岩眼里的“收敛”设计•在都市实践的设想中,大芬美术馆应是一座“活的美术馆”“现代的村落”在村落广场这个相对内向空间里,充满了体验性和观光色彩。人们可以在这里了解版画的历史、工艺、甚至在这里版画主题酒店或会所住一晚都可以,展画、卖画、学画。•在深圳当前美术馆受众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换一种美术馆的姿态”或许是一味解药。贴近现实,不是迎合媚俗,而是有效的策略引导。只有在艺术展示、教育、与社区文化三者之间互动性增强的情况下,才能产生有趣的化学变化,激活所在的社区环境。•立面局部西立面屋顶艺术家工作室立面局部展厅•土楼:就是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少数以土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简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任何两层以上的房屋。按建筑外形圆楼方楼五凤楼福裕楼:由于这种形式端庄方正,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很富有宫殿情趣,当地人称之为五凤楼是福建土楼的一种形式,以两厢房,一门楼等细部构造组成的该土楼类型,依其建筑特征来说,堂横式,即三堂(屋)两横(楼),而山背水,占尽山川灵气,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中原文化之传统。•圆楼:又称圆寨土楼,其用途重于防卫,面积通常最为庞大,最大可达72开间以上。功能:底层一般为餐室、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独立住家卧室,用一圈圈公用的走廊连系各个房间。新土楼•客家土楼民居是一种独有的建筑形式,它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以集合住宅的方式将居住、贮藏、商店、集市、祭祀、娱乐等功能集中于一个建筑体量,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将土楼作为当前解决低收入住宅问题的方法,不只是形式上的承袭。传统土楼将房间沿周边均匀布局,和现代宿舍建筑类似,又具有现代住宅所缺少的亲和力,有助于保持低收入社区中的邻里感。•将“新土楼”植入当代城市的典型地段,是对常规意义上城市建设想象力的额外激发。土楼与城市、绿地立交桥、高速公路的试验,是在探讨如何用土楼这种建筑类型去消化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便使用的闲置土地。获得这些土地的成本极低,从而降低低收入住宅开发的成本。土楼外部的封闭性可将周边恶劣的环境的予以屏蔽,内部的向心性又创造出温馨的社区。•将传统客家土楼的居住文化与低收入住宅结合在一起,不仅是一个研究课题,更标志着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状况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这项研究的特点是分析角度的全面性和从理论到实践的延续性。对土楼原型进行尺度、空间模式、功能等方面的演绎,然后加入经济、自然等多种城市环境要素,在多种要素的碰撞之中寻找各种可能的平衡,这种全面演绎保证了丰富经验的获得,并为深入的思考提供平台。从调查土楼的现状开始,研究传统客家土楼在现代生活方式下的适应性,将其城市性发掘出来,然后具体深化,进行虚拟设计,论证项目的可行性,最终将研究成果予以推广,这样从理论到实践的连续性研究,是“新土楼”构想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完美佐证。翠竹文化广场•深圳在大规模开展城市建设以前的原始丘陵地貌已很难在平整的城市格局中看到。远离马路的翠竹公园是城市中心区里为数不多的、仍部分保留原始地形及植被的地段。•基地形状不规则,由北至南坡度高差有13米。设计采用传统中式园林的庭院形式。从庭院东北角出发,一条折线形开放长廊依原始的挡土墙而建,蜿蜒于山边,通向山顶,延伸到公园新的入口。折线形廊子与墙之间形成一系列三角形空间,重新界定了公园东侧的边界。竹、花、树,在这些被界定的空间里形成了若干幅中国画。行走于廊子,步移景易,这种一系列性的空间带给人宁静致远的的传统中国园林精髓体验,同时也深圳曾经的原始自然生态的一种见证和纪念。•沿山体逐级抬升的长廊将狭长的坡地切割成形状各异的种植台,台上种植花、草、农作物,在鼓励附近居民和孩子们参与体验种植的乐趣时,亦是最大程度的引导公众参与社区环境创建和维护。•从繁闹的城市生活跳跃到田园实践和竹林间的休闲活动,是人们回归山野,远离尘嚣的内心渴望的积极回应,这种精神的回归之旅,建立了一条将传统自然与现代城市链接的纽带。翠竹文化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