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试大纲: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课程标准: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盒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5年14考)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5年2考)大众传媒的发展(5年5考)物质生活的变化(6)社会习俗的变化(8)交通工具的进步(1)通讯工具的进步(1)大众传媒的发展(5)[五年考情统计]知识点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一个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文明化和走向世界。两个原因:中国历史的巨变,西方文明的冲击。三大阶段:近代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四大内容:衣、食、住、习俗。【轻巧识记】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可归纳为“一、二、三、四”【新史观解读】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史观结论史实论证近代化史观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表明中国近现代生活的逐步近代化服饰从长袍马褂发展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饮食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中国风俗礼仪的变化,受到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也表明人们思想走向近代化;近代以来,中国不断出现轮船、电车、火车、汽车、飞机、邮政、电报和电话等工业革命的产物,反映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历程,表明了中国逐步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史观结论史实论证全球化史观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迁,促使近现代中国更快地融入全球近代以来,中国不断出现轮船、电车、火车、汽车和飞机等新式工具,大大缩短了与世界的距离;邮政、电报和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发展,大大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中国逐步融入世界史观结论史实论证文明史观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发展都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发展物质上的衣食住行在近代以来不断地走向先进和文明;精神上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礼俗;报刊、电影和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发展,推动着人们文化修养的提高和视野的不断开阔。这一切都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表明了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近代化(1)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传承已久的服饰等级制度,孙中山设计中西合璧的中山装,意在体现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苏式服装成为时尚选择。(3)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发展,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式样、颜色比较单调。1.中国近现代的服饰变化有时具有政治色彩,结合史实说明原因。史料一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游历他邦,则都市腾笑,申申骂予;于时为不宜,于民为不便,稍窥世变者,已熟察而稔知之矣。——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史料一表明通过对外交往,传统思想受到冲击。(1)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鸦片战争后、改革开放后)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史料二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中国近代史》史料二表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对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说明辛亥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生活。(2)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思潮的推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史料三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史料三从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化冲击了旧的习俗。(3)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4)政府政策的影响。(民国政府、新中国初期、新时期以来)材料四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从维护革命成果,扫除封建专制的目的出发,发布了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条规,内容涉及禁卖人口、禁止体罚、保护民权、严禁鸦片、禁止赌博、管制娼妓、改革历法、改变称呼、限期剪辫、劝禁缠足、改革礼仪、树立新风等各个方面。材料四政府常常从维持其统治的角度出发,干涉百姓的生活习俗。3.归纳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旧俗的消除和中国社会的进步。(1)鸦片战争以后,“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2)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但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4)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政治环境宽松,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4、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四次大的变化。5、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的双重影响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1)通过上述材料,可以获取那些历史信息?[答案提示]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近代的西方文明改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③思想观念有了新变化。(2)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1)破坏性。破坏安定社会环境,打破原有的生活方式习俗、承受痛苦。(2)建设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答: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答:婚姻自由,废除缠足等。1.近代人们思想观念及习俗变化的发展趋势是什么?2.辛亥革命后“女权提高有何主要体现?”3.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中旧式婚姻的比例远远超过新式婚姻,这说明什么问题?答: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比较深。1.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分析: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近代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A2.光绪年间的《嘉善志·风俗类》记载:“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这反映出当地()A.思想观念完全西化B.服饰等级之别消失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D.传统习俗受到冲击解析:材料大意是乾隆、嘉庆年间社会风气尚且淳朴,到咸丰、同治年间受苏沪等地社会风气的影响,特别是城镇中,男女穿着服饰都变得喜新厌旧。材料中没有反映思想观念完全西化,A错误;服饰等级在材料中没有涉及,B错误;C与题干和设问无关,排除。D3.以下服饰图中,反映了近代中国女子最具代表性的服饰的是()A.休闲装B.短裙C.旗袍D.列宁装解析:旗袍是在“西风东渐”过程中出现的,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是近代女子最具代表性的服饰。C知识点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大众传媒的变迁1.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2.大众传媒的变迁【轻巧识记】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冲击:西方三次工业革命。两个特点:半殖民地性、发展不平衡性。三种通讯方式:电报、电话、互联网。四种交通工具:铁路、公路、水运、航空。(1)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3)政府的大力提倡;(4)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5)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史论要点1.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1)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2)技术:引进——自制自研。(3)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4)对象:逐渐平民化、普及化。(5)进程:先慢后快。(6)种类:涉及海陆空三个方面。2.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如何?(1)近代中国交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2)近代中国通讯事业: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3.近代中国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分别是什么?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元》清末一首名为《报馆》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4.归纳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结合史实说明报刊业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1)原因①内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②外因: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2)作用①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②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③为夺取近代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④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有利于促进新知识的传播。(1)特点: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高度互动,双向传受。(2)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5.互联网的特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肖恩•马洛尼答:富尔顿的蒸汽汽船和史蒂芬孙的火车机车。1.开启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发明是什么?2.根据史料二概括铁路推动近代化的具体表现。3.近代以来,伴随着新式交通工具在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的现象开始流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4.试列举戊戌变法时期的著名报刊。5.相比传统媒介,被誉为“神奇的第四媒介”的互联网有何神奇之处?想一想答:促进信息流通、知识传播,扩大了人们的生活范围。答:传播媒介速度快,知识储量大,高度互动等。答:《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答: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1.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对19世纪末李鸿章出访俄国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探讨。学生发言中出现的下列言论与历史事实较为接近的是()A.《民报》抢先透露了李鸿章此次的出行计划B.清政府为李鸿章专门包租俄国远东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C.李鸿章乘火车游历了俄罗斯的主要城市D.李鸿章参观了纪念十月革命胜利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排查分析A项《民报》创立于1905年排除B项当时飞机还没有出现排除C项当时火车已经应用于交通正确D项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排除C即讲即练2.1876年,《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