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复习资料: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部分第一编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章先秦文学从上古到战国末期,一般统称为先秦时代。在文学史上,先秦是中国文学从萌芽状态到初步发展的阶段。在这个初期阶段,文学与哲学、历史一起被包容在先秦文学之中。古代歌谣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它大概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学。至周代,相传设置采诗观风之官,因而促使各地诗歌得以集中、整理和编订,才推出《诗经》这样堪称具有文学性质的作品。《诗经》是中国古代的第一座高峰。古代神话是先秦文学中的另一个重要领域。神话是远古人类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解释。限于他们的知识水平,往往把一切自然力形象化、拟人化,以故事或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中国古代神话比较丰富,它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它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新奇瑰丽的幻想,极大地启发了后世作家的想象力,也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艺术形象。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型。《尚书》、《春秋》是早期的历史散文。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代表,它们在语言表现上愈趋成熟,特别在叙事中,注重安排情节、描绘人物、渲染气氛,甚至渗入虚构的成分,文学性的特征极为显著。中国古代文史结合的传统由此构成,并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诸子散文为先秦散文的又一类型。春秋以来,尤其到了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那个时期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即后世通称的诸子,他们的著作或言行记录,即为诸子散文。其代表作有《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又一座诗歌高峰。它产生于战国后期,与楚文化关系密切。楚辞作为一种新诗体,只有到了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后,楚辞才真正形成一代成熟的文学样式。这种诗歌与《诗经》相比,把《诗经》四言方块诗改成了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为后世树立了另一个文学典范。一、古代神话记载神话的古代典籍很多,因而显得分散而不够集中。古籍中保存神话资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淮南子》、《穆天子传》等书,从中我们可以找到神话故事的精彩片段。《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到秦汉初期,其中的神话寓意深刻,形象鲜明。《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都是名篇,塑造了精卫、夸父的英雄形象。其中《鲧禹治水》这篇神话记述了鲧治水虽败,但心愿未绝,而复生禹,禹承父命,终于完成治水事业的故事。也是一部保存古代神话较多的古籍,此书为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等撰写。其中流传较广的神话故事有《女娲补天》、《共工触不周山》、《后羿射日》等。《女娲补天》是一篇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它的大意是:远古时代,天地不知何故遭到了大破坏,洪水滔滔,烈火熊熊,人类与别的生物命在旦夕。女娲在此危急之时,扑灭烈火,制止洪水,树立四极,拯救人类,才有今天的世界。这篇神话通过歌颂女娲的神奇力量,实际上赞美了人定胜天、人类能够战胜自然的伟大力量。《共工触不周山》,描写了一个能改变天地日月星辰的英雄形象。共工是传说中的不足领袖,敢于斗争,敢于改造自然。《后羿射日》是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神话。远古时代,灾害频繁,尤以旱灾为烈。早期人类在经历了大旱灾之后,幻想出一个善射的神弓手后羿,在十日并出之时,射去九个,才减轻了旱灾的威胁。二、《诗经》(一)《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其所收诗篇写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历时约五百多年,此后就开始广为流传。《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儒家学者推崇其为经典,故称为《诗经》。《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至于《诗经》的编撰过程,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汉代以后主要有“王官采诗”和“孔子删诗”二说。周王朝时,在各诸侯国置采诗之官,各地诗歌因此由中央政府汇编而成。据说《诗经》原有三千多篇,孔子大刀阔斧,加以整理删定,编辑成现存的《诗经》。《诗经》是几百年创作的结果,作者众多,又经过多人之手传播,最后才精选成书。其305篇的作者就很难一一考稽。(二)《诗经》的内容《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内容。《风》即《国风》,共160篇,绝大部分是从民间采集而来。现存《诗经》中有十五国风,是十五个不同地区的诗歌,采集的地域非常广泛,内容之丰富也显而易见。这部分诗歌富有现实生活气息,是周朝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诗经》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们有的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场景,有的反映兵役和劳役给下层民众带来的痛苦,有的讽刺当政者的腐败丑恶,有的则是反映爱情婚姻生活。《国风》中反映爱情婚姻生活的诗篇最集中,艺术成就也最高。这类诗歌或歌唱男女之间相悦相思只情,或赞誉对方的风采容颜,或描述男女幽会时的情景,或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关雎》在《国风》中排列第一。这是一首地地道道的爱情诗,描写了一名男子在遇到一位采荇菜的女子后油然而生思慕之情,不由得发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心声,展开了对爱情的不懈追求,表达了一种争取美满婚姻的愿望。《汉广》是一首男子求偶失望的诗。全诗都用比喻和暗示。“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即是比喻。乔木不可休,游女不可求,实际是比喻所求之女不可得。《子衿》是一首女子等候情人的诗。诗中一女子来到相约之地等候情人,却久等不见其如约而来。末章“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即是她烦乱情绪的写照。爱情大多美妙可言,婚姻却会结出难以意料的苦果。《诗经》中的《氓》和《谷风》是两首著名的弃妇诗。在《氓》这首诗中,叙述了一名女子从与人恋爱以至被抛弃的全过程。那个男子在恋爱时殷勤备至,可婚后不久,就卸下了他笑嘻嘻的面具,开始奴役自己的妻子,直至无情地抛弃了她。这首诗描写了一出上古事情的婚姻悲剧。《国风》中描写当政者腐败丑恶的诗篇,具有政治批评的意义。总体而言,这些诗歌反映了下层民众对当政者的不满,乃至憎恨情绪。《伐檀》、《硕鼠》两诗最为著名。《伐檀》是一群伐木工人在河边砍伐木材时唱出的歌。他们辛勤干活,终日劳累,却无衣无食,而那些所谓的“君子”,“不稼不穑”、“不狩不猎”,家里粮食、猎物却应有尽有。诗中伐木工人对这种不劳而获的现象进行了严正的责问和尖锐的讽刺。《雅》是西周都城地区的正声雅乐,有《小雅》和《大雅》之分,共有105篇。《小雅》共有74篇,大多数诗篇出于贵族统治集团中的人物之手,用于贵族宴享。《大雅》共有31篇,大多数是王室贵族和朝廷官员以及乐官等所写的歌颂周王朝的诗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中的少数诗篇来源于民间,它们与《风》如出一辙,或写饥寒之苦,或写征夫之劳,叙事生动,描写细腻。《采薇》是一首写戍边兵士的诗。诗的末章写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融情于景,以乐景写哀,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写出了戍卒久役将归的又悲又喜的真实情感。《大雅》中有5篇周人史诗极富价值,它们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生民》记述了周朝始祖后稷创业的艰辛过程。相传后稷是农业的发明者,描写充满神话色彩的后稷故事,反映了周人对这一传奇人物的热爱。《颂》是统治集团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共40篇,它采用典型的词章歌颂祖先。(三)《诗经》的艺术成就《诗经》的艺术成就首先是它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诗经》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作品是以当时的现实生活为写作素材的,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五百多年间的社会生活状况,细腻地描绘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思想活动和感情世界。后人因此把它们概括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七月》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诗歌,是一幅三千年前农村生活的历史画卷。对于当时普通民众悲欢离合的爱情和婚姻生活,《诗经》也融入了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男女之间的感情世界。可以这样说,《诗经》中反映现实的方面和层次很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与《诗经》的写实精神密不可分。其次,《诗经》采用了多样的艺术手法。《诗经》以古朴的四言诗为主,其艺术手法最常用的是赋、比、兴。《风》和《小雅》多用“比”、“兴”手法。《大雅》和《颂》用的较多的是赋。“赋”就是直接叙事,或抒情,或描写。《采薇》就是用“赋”的手法写成的。“比”就是比喻。《诗经》中采用这种手法的诗篇比比皆是。《氓》一诗中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比”有明喻、暗喻和借喻,手法多种多样。“兴”是指借用别的事物来作为诗的开头,以引出所要歌咏的对象。“比”和“兴”有时交叉使用。《汉广》一诗的前两句用乔木起兴,又使用暗喻,以此写出游女如“乔木”那样尊严庄重,是不可求得的。再次,《诗经》的诗歌语言是优美的。《诗经》句式整齐,声调和谐,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诗经》的句式基本上以四言为主,结构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各章词句基本相同,每章只需更换一两个字以表示事物发展的顺利和过程。这种分章叠咏、词句复沓的表现手法,能形成一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诗经》中更值得注意的是,常常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手法。《关雎》中的“参差”即为双声,“窈窕”即为叠韵。三、屈原和他的“楚辞”(一)屈原的生平屈原(约前340-前277),名平,字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其祖受封于屈,于是以屈为氏。据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年轻时曾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授官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是楚国内政外交的决策人物。正当屈原少年得志、叱咤政坛之际,他的政敌上官大夫在楚怀王面前竭力进谗。楚怀王虽一度信赖屈原,终是一个昏君,最终还是免去了屈原的左徒之职,贬为三闾大夫。在楚国政坛上,楚怀王摇摆于联齐抗秦和亲秦之间。当联齐抗秦时,屈原尚被任用,但他回天乏术,难挽颓局。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屈原第一次被流放到汉北一带。楚怀王三十年,秦国诱骗楚怀王入秦,并将他囚死于秦。楚怀王一死,屈原的政治影响力一再削弱,最终丧失殆尽。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前后,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江南。此后不久,郢都沦陷,屈原闻此消息,深感兴国无望,理想破灭,愤懑之至,又走投无路,乃含愤投汨罗江自沉。这一天是农历五月五日,后人因此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二)屈原的作品“楚辞”之名始出现于西汉早期,本义当是泛指楚地歌辞,以后演变为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新诗体的专称。西汉刘向编集战国时期楚国的诗歌,集名即题作《楚辞》。其中包括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宋玉的《九辩》、《招魂》;景差的《大招》;还收录了一些西汉作家仿效楚辞写成的篇章。保存至今最早的《楚辞》集,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此书收屈原作品25篇,仍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司马迁在《史记》的屈原本传中将《招魂》列于屈原名下,现在一般遵从《史记》之说。《离骚》是屈原最杰出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全诗长达372句,2400多字。此诗的写作年代难有定论,题旨也众说纷纭。根据《离骚》的基本内容,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内容主要是回顾过去的经历,以描述现实为主;后半部分的内容主要是用幻想的方式,探索未来的道路。《离骚》一诗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诗人从叙述自己的身世、理想、遭遇入手,强烈地抨击了楚国黑暗的政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全诗借用古代神话,驰骋优美奇特的幻想,绘就一幅色彩绚丽、气势磅礴、人物命运起伏跌宕的画卷,寄寓了诗人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波折,并展示了他为理想奋斗不息、至死不渝的崇高人格。在《离骚》中构成其重要艺术特色的,是大量富有象征意义的比喻的使用。如香草、美人比喻贤臣圣君;莠草、粪壤比喻奸佞小人。《湘夫人》是祭神组诗《九歌》中的一篇。写湘夫人思夫之情事。其开篇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余。袅袅兮秋风是,洞庭波兮木叶下。”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四、诸子散文(一)《论语》《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此书记录了孔子有关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等方面的言论。《论语》为早期语录体散文,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