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知识点讲解•1.表达方式: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描写——正面-侧面,实写-虚写,动景-静景,远景-近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蝉噪”“鸟鸣”这一动景,来写山林的“幽”“静”。•《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①渲染:对事物进行正面描写铺叙,追求笔墨酣畅,痛快淋漓。•②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李白有《听蜀僧睿弹琴》一诗:“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听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此诗末两句写由于专心听琴,不知不觉间,碧山已为暮色笼罩,秋云也重重地暗下来。它从一个侧面烘托出蜀僧睿琴声的美妙和琴艺的不凡。•③衬托:分为正衬、反衬。•正衬:用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哀衬乐,以丑衬美。•④对比: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突出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衬托二者主次分明。•⑤象征: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⑥移情: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⑦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⑧抑扬: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3.修辞手法(略)•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的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卒章显志: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二、题目类型•1.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或分析艺术特色。•2.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3.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4.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考全】•三、答题要领:•首先要区分题目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地鉴赏。•①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②指出这个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③指出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④解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三.鉴赏示例•例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①从北地来?•[注]①那:奈何,为什么。•【解答指导】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特点,看修辞,看表达手法,看结构特点。•【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例2.陇西行唐·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问: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答:这两句确实能震撼人心,在于它运用了对比手法:一方是征夫早已为国捐躯,成为无定河边的白骨;一方是万里之外的思妇,却还在那里苦苦等待,希望自己的丈夫早日回家团圆。这两句由实而虚,从侧面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例3.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问:明代杨慎《升庵诗话》云: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杨慎对杜牧这首诗的评论吗?请简述理由。•答:不同意。“千里”本是夸张之词,极言千里江南到处是春色。题目叫“江南春”,正是着眼于整个江南,若改为“十里莺啼绿映红”,既不切合诗题,也失去了诗意。•例4.鲁山山行宋·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注释】①野趣,喜爱山野景色的情趣。②惬,相合,满足。③人家,山中的住家。④何许,何处。⑤云外,指极遥远的地方。•问:从“动静”关系的角度赏析诗中最后两联。•答:后两联写山行所见情景,主要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颈联写的动物世界看起来很热闹,是动景;其实,动中寓静。四野无人,熊才会悠然“升树”,鹿才会自在“饮溪”。尾联自问自答是写无人可问,望云闻鸡是以声写静。这些动态、声响衬托出了鲁山的幽静。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格式:•这首诗采用了……(技巧),写出了……(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思想、感情),起到了……(作用)。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