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朔的《荔枝蜜》及其散文(周水涛)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杨朔的《荔枝蜜》杨朔的生平与创作杨朔(1913-1968),山东省蓬莱县人。1937年去延安参加革命,曾辗转西北各地和华北抗日根据地,从事革命文艺工作。解放战争时期,转入晋察冀野战军,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抗美援朝期间,曾赴朝鲜前线。抗美援朝结束后,杨朔主要从事外事工作。“文革”中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主要作品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3)通讯特写集:《鸭绿江南北》(1951)《万古长青》(1954)散文集:《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亚洲日出》代表作:《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樱花雨》•《荔枝蜜》的主题解读•一、主题解读一:借褒扬蜜蜂来礼赞劳动人民•1、劳动人民的勤劳、无私奉献•蜜蜂这东西,最爱劳动……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每回割蜜,留下一点点,够它们吃的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2、勇敢•我不觉笑道:“噢!自然界也有侵略者。该怎么对付大黄蜂呢?”•老梁说:“赶!赶不走就打死它。要让它呆在那儿,会咬死蜜蜂的。”•——通过赞美蜜蜂,赞颂劳动人民勤奋不息地为自己、为别人、为后代子孙酿造生活的高尚品质,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补充:主题的呈现——•蜜蜂勤劳、无私奉献——农民或劳人民的高尚: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蜜蜂的辛勤——农民的劳作: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蜜蜂的勇敢——与大黄蜂的殊死搏斗:二、主题解读二:歌颂社会主义的美好与人们的奉献精神•1、主题分支一:以荔枝蜜的香甜,隐喻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美好——“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2、主题分支二:以蜜蜂辛勤的采花酿蜜,隐喻劳动人民的奉献精神——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人民为创造新生活而进行的忘我劳动,因而作者热情歌颂了他们“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的无私奉献精神。•三、主题解读三:表达出一代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意愿•主题呈现:通过“我”对蜜蜂前后迥异的感情变化的叙写,描画了“我”在与劳动人民相结合过程中思想转变的心灵轨迹,表达出一代知识分子渴望与劳动人民化为一体的情怀。•心灵轨迹:厌蜂—看蜂—赞蜂—变蜂•时代背景:建国头十年里,由于《讲话》精神的全面系统的贯彻,加之当时文艺界大批领导人提倡深入工农、深人生活,因而转变思想成为中国文坛的主旋律,作家到农村长期落户蔚然成风。仅1952年3月到12月,全国文联就组织了两批作家深人生活……因此《荔枝蜜》中就潜移默化地写进了“大概是老梁想叫我深入一下蜜蜂的生活”,“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这祥极富时代色彩的语言。•《荔枝蜜》的结构•一、先抑后扬:文章开头就出人意料,因为小时候被蛰的缘故,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总不怎么舒服”。不想看蜜蜂。•二、过渡与转化:“我”到从化温泉小住,惊奇荔枝树,神往荔枝果,意外喝到甜香清新的荔枝蜜,这才受到感染,“动了情,想去看看自己不大喜欢的蜜蜂。•三、接近主题:“我”参观养蜂场,真切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和酿蜜情况,处处感到蜜蜂可爱,由衷赞美蜜蜂的辛勤劳动(赞蜂)。•四、点明主题:通过“我”的视角看到写“远远的田野上”的另一类“蜜蜂”:那立在水田里,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的农民,进而对他们也发出衷心的赞美,文章到此方显真意:把蜜蜂酿蜜和劳动人民建设新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它们合二为,全篇实写的是酿蜜,而虚写的是酿造生活,但其真意是赞美劳动者,而蜜蜂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一个载体来写的,对蜜蜂的赞美也即是对劳动人民的赞美。•结构上使用了两种方法:•1、“障碍法”:文似看山不喜平,看重多回环曲折之妙,因而构思曲折通幽,峰回路转。•2、“卒章显其质志”:先抑后扬,最后点明主题。•——全篇先抑后扬、布局巧妙、提炼诗情、结构紧凑、起承转和、错落有致,行文过程中感情过渡自然,主题鲜明。《荔枝蜜》的意境——三重意境一、初境新奇:第一境:那里四围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水墨画!第二境:刚去的当晚是个阴天,偶尔倚着楼窗一望,奇怪啊,怎么楼前凭空涌起那么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记得楼前是一片园林,不是山。……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连一棵,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山似的!——淡中出奇!——通过两幅小画对全文进行烘托、铺垫:第一境烘托氛围的优雅静谧,第二境在作者的困惑中出现,渲染荔枝林的生气勃勃、无边无际(林深似海,葱笼如山)。两个画面为全文的描写做了铺垫,染了一种愉悦、欢快的气氛,暗示了一种国泰民安、蒸蒸日上的时代氛围。二、拓境优美:景美;物美;情美“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一走近“大厦”,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意在言外,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明写蜜蜂采蜜及蜜蜂采蜜的场景,暗写劳动人民的无私奉献与社会主义现实的美好。三、深境深邃:景美;情美,在前境的基础上深化•第一层次:“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点明主题:“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第二层次:“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深化主题:表达与劳动人民结合的愿望,从侧面歌颂劳动人民。•《荔枝蜜》的初境、拓境、深境犹如三级石阶,一步高一步,一层深一层,浑然天成,充满盎然的诗意。•意境优美,是《荔枝蜜》的重要艺术特色之一。《荔枝蜜》的语言略《荔枝蜜》的艺术特色:意蕴丰富结构精巧意境深邃、优美语言优美从《荔枝蜜》看杨朔散文的不足•一、雕凿痕迹明显•1、生造意境:尽情想象,为“意”而造“景”•2、结构模式化:•A、“开头设悬念(景物)——中间写转机(人)——卒章显其志(理)”。•《荔枝蜜》:蜜蜂——劳动人民——自己变成蜜蜂•B、物——人——理的三段式结构C、反复使用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手法D、反复使用设置悬念与欲扬先抑的手法•二、粉饰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生活•1、“经济困难”:•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近百年历史上少有的大饥荒时期。1960年同1957年相比,城乡人民平均的粮食消费量减少了19.4%,其中农村人均消费量减少23.7%植物油人均消费量减少23%。猪肉人均消费量减少70%。许多地区因食物营养不足而相当普遍地发生浮肿病,不少省份农村人口死亡增加。由于出生率大幅度大而积降低,死亡率显著增高,据正式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一千万。这样的生活有何甜蜜可言呢?•2、《荔枝蜜》的虚假描写•欢悦氛围的渲染•“劳动人民”的精神与情怀的拔高•“劳动场景”的虚构•蜜蜂精神的认定•其他虚假描写:•《海市》(1959):有一个青年妇女却不动手,鬓角上插着枝野花,立在树凉影里,倚着锄,在做什么呢?哦,原来是在听公社扩大器里播出的全国小麦大丰收的好消息。•《泰山极顶》(1959):铁厂也好,钢厂也好,或者别的什么工厂也好,反正那里有千千万万只精巧坚强的手,正配合着全国人民一致的节奏,用钢铁铸造着祖国的江山。•《迎春词》(1960):无论你走到祖国的哪个角落,无论你碰见的是哪个民族,更无论是男女老幼.你都会发觉他们的脸上总是挂着笑,笑的好象一朵花。•《莲莱仙境》》(1959):“你看,这都是新分的,还不够你吃的?去年大跃进,就不错,今年小麦的收成比往年更强,你还能吃穷我?”•网络链接题目:•真实的1960年:那些人吃人的故事•1960年人民公社大饥荒时安徽亳县人吃人见闻录(转载)二、模式化及虚假描写的主要原因(一)时代的浮夸与激进(二)作家自身的局限•1、只重视为政治服务,不重视对人民对历史负责。2、只重视从观念出发,不重视从生活出发。3.只重视怎样写得美,不重视怎样写得真。思考与练习1、简述《荔枝蜜》的艺术特色。2、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荔枝蜜》的主题意蕴。3、结合作品的描写《荔枝蜜》的意境。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